《认识角》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学设计认识角”。
《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四、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角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角,在生活中你见过角吗?谁愿意来说一说。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生活中的角,可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角与你们刚才指出的角还有些不同,想知道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是什么样子吗?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入图形王国,来认识这位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评析: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实践探究,认识角
1、找一找,直观感受角的样子。
(1)师:其实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你缌观察,你就能找到它。看,(出示剪刀,三角板图),在这把剪刀上面,你发现角了吗? 生:剪刀的两个刀刃组成一个角。
师:找得真准!
师:(出示三角板图)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三角板,在它的上面你们能找到角吗?
生:三角板上面有角,两边也有角。
师:你可真了不起!在三角板上面一下子发现了三个角。(2)师:(课件出示图形中的角)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角。角长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些角,把它们的样子记在心里。然后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像出其中一个角的样子,可以一边想一边用手比划出来,好,睁开眼睛,谁愿意用说说角长什么样子? 生1:角有尖。
生2:角都有两条边。
生3:角的两条边很直。
生4:角像大于号。
生5:角像对号。
2、折角,画角,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1)师:经过同学们的描述和丰富的联想,我们对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们想不想亲手做一个角呀?
生:想!
师:请听清要求:请同学们用老师给你的纸折出一个角来,折好后,同桌两个人互相指一指角的样子。听清了吗?好,咱们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最快!
师:谁愿意到前面展示你折的角。
生:这是我折的角。这是其中的一个角。
师;好,同学们,谁愿意评价一下,她折的角怎么样?
生1:我觉得不错!
师:评价时能先发现别人的优点,真是个谦虚的孩子!
现在同学们手中都有折好的角,那么同桌互相摸一摸,什么感觉?
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直直的两边我们叫角的边。(课件)
师:再摸一摸不规则的那边,你能找出角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两边不是直的。
师:恩。说的真棒!角的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2)师:刚才我们认真仔细的观察了角,又亲自动手折出了角,接下来,我们再亲手来画一个角好不好?
师:下面的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画,我先在这点一个点,我个点叫什么了?(顶点)我再从这个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这叫做角的什么?(边)(边说边板书)好,谁来说说,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对,角就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这样的一个角,我们通常用个小“)”线把两条边连起来,写上1,在数学中,我们通常把这样的角,用符号来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让学生跟着做。如果一个图形中有很多角,我们就可以依次往下写角2,角3,角4……明白了吗?
师:好了,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4)练习;(课件)
A、下图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B、下面图形有几个角?
C、书67页练习
[评析:教师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体现了小学低年级几何教学的直观性与实验性。]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接下来我们来玩游戏吧!请同学利用手中的学具做出一个角。做出角后可以自己玩一玩,看是否会得到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师:你们得到大小不同的角了吗?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把角变大的?又怎么变小的?
生;把角的边往外拉,角就变大了,角的边往里拉,角就变小了。
生2:边往外拉,再往里拉,角就会变大,也能变小
师:其他同学,你们也发现这个小秘密了吗?好,我们再来玩一玩。
师:谁愿意再来说一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师:其它同学,你们同意吗?正如这几位同学所说,角的两条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师:好,现在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角,请把它举起来,保持住角的大不不变,同桌之间互相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找同学到前面比,并说出比角的方法)
师:老师这有两个角,猜一猜哪个角大?
生1:红色的角大。
生2:蓝色的角大。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比一比呢?
生1:红色的角大。因为它张开的大,所以大。
师:能马上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真善于动脑。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呢?
生: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练习:下面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评析:通过让学生运用所给材料,自己动手做活动角,敢于让学生自己动脑创新,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并以游戏变魔术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能力。在比较角的大小时,能够就地取材,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联系实际、感受角
说一说角在生中的应用。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假如你是一个角,遇到这么多新朋友,你会怎样向大家作自我介绍?
[评析:联系实际生活,说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进行梳理、内化新知。]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注重学习氛围的创设,重视数学教学与日常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注重数学知识的主动构建,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改的新理念,教师教学理念新颖、设计科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画角──比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2.注重了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出了活动教学思想。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设计岑溪市第一小学 吴小燕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P62—64页)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
“认识角”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认识角》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多边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
《认识角》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
《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角》教材简析:本节课学生将第一次接触角的概念,角作为一个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角不尽相同,为了帮......
《认 识 角》教 学 设 计 学校:珠市彝族乡中心小学设计人:况红萍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况红萍【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以及第65-66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