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在这个假期,历史系主任给我们历史系学生推荐了很多经典书目,我选择了《天朝的崩溃》这本书,阅读后感想万千。
提起鸦片战争,每一位国人都能说出几句相关的历史,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有些事情并不清晰明了,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疑点。难道这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役真的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吗?而在茅海建先生的这本书里,我们的疑问大部分都得到了答案。
这本书讲述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我们的历史思维的养成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的一开始,讲述的是有关琦善卖国的内容。作者从对琦善心理活动的探究、从琦善卖国的动机探究以及对琦善卖国罪名的深究,都向我们表明了琦善并非使人们口中的卖国贼。但那又是因为什么人们对琦善一直存在非议呢?茅海建先生提出了忠奸理论和“奸臣模式”,并非是鸦片战争史独有的现象,而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常用方法。因为这种理论和模式具有掩护君主、掩护道统的特殊功能,因而屡屡被官僚士子们用来解释那些不能解释或不愿解释的历史现象。但是,这种理论的'局限性非常大,所以我们在阅读有关著作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究。
接下来,茅海建先生又从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士兵与军官方面为我们作了当时清政府军事力量和英国军事力量的对比。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当时清朝的军事力量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落后,事实上,从明末开始,中国就已经接触到了西方的火器。换句话说,我们面对的并不是落后的兵器与先进的火器的对抗,而是枪的射击速度、炮的射击角度等细微差别带来的严重后果。
有一句话这样说:“细节决定成败”。放在那时,真的可以说是无比确切了。正是这小小的差距,让那场战役中的清朝输的惨不忍睹,被迫打开国门,从此开始了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在书的最后,作者写了这样的一段话,让我颇为震撼,也把这句话作为我这非常浅薄的读后感的结尾吧!“
150多年过去了。19世纪是中国人屈辱的世纪。20世纪是中国人饱尝人世间一切艰难困苦的世纪。21世纪呢?人们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呢?也有一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宣称,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可是,真正的要害在于中国人应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中国人怎样才能赢得这一称号——中国人的世纪?”
第2篇:《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读了本书之后,我感觉作者在以一种比较客观的方法来将近代史呈现在我们眼前,原来鸦片战争幕后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许多我们耳熟能想的故事并不是像我们原来想的那样,以前的历史课本上所塑造的人物如林则徐和关天培等人并非我们想的那么完美,琦善也
许并非我们想的那样愚蠢的卖国贼,人们那时候纷纷指责琦善乃是因为不方便直至统治者道光帝,传统儒家思想使人们只能将所有的愤恨发泄到另一个替代品上。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以史鉴今人,即时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今日的中国依然面临着困扰前几代人的老问题,作者选举鸦片战争这一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专门分析中国人,尤其是决策者在这过程中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错误,回答了一些问题。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尽管历史学家有无可排遣的民族情结,但作者选择不对本民族进行袒护,对清王朝的批判,无论是妥协的主张还是抵抗的主张,都是不留情面的。这里面的观点可能会使我感到不舒服,但是仔细想想也是在情在理,当我们以比较理智的思维去读这本书时,就会发现很多被我们忽视的战争中的细节,并且越来越同意作者的观点。
在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中,道光帝给林则徐的训令本就是一个悖论,即既要杜绝鸦片来源又不许挑起衅端,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执行的。林则徐封锁商馆,从清朝的法律上来说已经算是宽容大量了,但是他把英政府代表也关起来,这就给英国发动战争以借口了,正中了英国人的下怀。义律以英国政府的名义把鸦片收集起来经由他转交给林则徐,这样一来偷梁换柱,林则徐竟没意识到其中的猫腻,他面前的对手并不再只是作为个人的外国商人,而是他们背后的大英帝国!义律代表鸦片商人缴出鸦片,并不意味着将遵循中国的法令,而是将商人的货物变为英国政府的财产,图谋以此为由向中国发动战争。此等外交手段何等狡猾高明,而相比之下中国当时并无外交意识,“天朝”体制不允许林则徐进行外交交涉,林本人亦抱着”天朝”观念而无意于此类交涉。他们也一直主观地认为战争不会发生,当边衅消息传来时,林则徐竟认定为“恫吓”并称其为“谅亦无所施其伎俩”言外之意是说英方没有办法才故意弄得小伎俩,我方大可不必惊慌!这就是赤裸裸的轻敌,战争到来了,前方主帅却没有 1 发出战争警报!但林则徐并非像道光帝一样对外界一无所知,他作为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对新知的追求使他已对英方占有大量的情报,知道英国以贸易立国,于是他下了一个赌注,认为即便鸦片走私之利断绝,英国为茶叶等项利益,也决不至于与中国决裂。他的对自己下的论定太过自信,这个赌注下得太大,以至于后来他输得太惨,这也是他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错误。
书中解释,琦善卖国说的根源在于:他不主张用武力对抗的方式,来制止英国的军事侵略,而企图用妥协的方式,来达到中英和解。尽管妥协的决策是道光帝,负责任出的却是琦善。然而弱国无外交,英方抓住“现在诸事既经说定”一语对外宣布“香港岛及港口割让与英王......”。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擅占香港,英方对中国的这些强横行为,都说明了外交是建立在国家实力的基础上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非琦善一个人能改变的事情。如果当时琦善没有与他们妥协,这样的事情迟早也会发生,不同的是由另一个人来做,卖国的罪名就会加到他身上。历史的潮流是不可抵挡的,历史学家已经对清王朝的实质。对整个中国近代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仍没有改变鸦片史的旧结论,在总体方面虽然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失败在于中国的落后,但在具体叙述方面又认为只要落伍的一方只要坚持抵抗,就有可能获得胜利;虽然承认清王朝昧于世界大势,无力挽回颓势,但又认定只要林则徐等人代表了正确的方向,只要他们的主张得以实施,中国就有救。事实上就算他们坚持了也不能取得胜利,就算他们的主张得以实施,他们也救不了当时的中国,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地主阶级,虽然他们有比较开明的思想,但骨子里还是封建的那一套君臣之礼,他们摆脱不了从小就灌溉着他们长大的思想。因为士兵们并不是在真正的打仗,开战之前士兵们与洋人协商们协商放空炮!而之后的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也说明了就算林则徐等人的主张得以实现也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洋务运动不是破产了吗?一直以来清政府以“天朝”自居,鸦片战争使天朝从傲慢自大到逐渐崩溃,过程也是十分地波澜起伏,这里面清统治者资质平庸,被臣子用谎话骗了好多次,认为洋人的腿无法弯曲,所以不能在陆上打仗。臣子们一个个后来居上,编谎话的能力也越来越出神入化,作为个人他们思考和行动总是总是无法背离当时的大背景。
清朝与英国的军事力量对比,清朝在武器装备上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而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清军使用的火器,是仿照明代引进的佛朗机”等西方火器制作的。这些老古董比英军(伯克式或布轮式威克枪)落后了200余年。清军使用的“鸟枪”枪身太长导致枪刺都无法再装上,由于承平日久和军费限制(道光帝是出了名的的抠门)这些“鸟枪”并无定期修造报废更换制度,即使这样,这些鸟枪数量还是不足,赶制出来枪的质量更加低劣。清军的火炮并没有按照严格的比例来建造,只是单纯的仿制,大大地降低了射击精度,甚至没有炮架,且只有一种实心弹。这下好了,清军就只剩下肉搏了,试想拿着这些古董去打仗,无异于去送死。清朝海军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天朝”的水师并不是以哪一国的舰队为作战对象,其对手仅仅是海盗。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清朝水师算不上是一支正式的海军,大体上相当于海岸警卫队。所以清军的主要精力是放在陆上的防卫上,依靠城、炮台地 防御设施。颜伯焘对厦门的防御工事可以说是清朝海防的最大手笔了,虽然他不会有近代经贸的眼光可以看出英方觊觎厦门的深层目的,但听到英方欲辟厦门为通商口岸,他还是能直观地感觉到此地必有一战。在颜伯焘上任之前,福建军费只能拿到总共50万两,但到他上任不久,便开口就是100万两。这么多银子推上去,该工程的确应有较大起色,他以结实的花岗岩代替沙袋建成石壁,并在石壁外侧保护以泥土,事毕之后还建有兵房以供休息,兵房后侧又建有围墙,并且在其他地方还精心部署了火炮和哨船,这样的细心的军事防御令英军的工程师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可见颜伯焘在这件事上的确是尽心尽力了,然而在英军优势火力面前,这些防御措施最终还是华为了灰烬,英军陆军还从清军的侧后发起进攻,可是守台清军全无障壁,甚至以石块还击。就算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已有了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北洋舰队,但最终还是以悲剧告终,因为这也只是器具的近代化,制度上仍然没有近代化,更何况鸦片战争中器具和制度都未近代化的清军呢?再者就是虽然清军在人数上是占有优势的,为何确认打不过人家呢?这是因为交通的落后,清军从附近的省区调兵所用时间少则一个月,多则长达三个月之久,而且都是以两条腿步行赶到,等到作战地点时,军队力量已经消耗了大半,英军则以逸待劳,休整了大半年。而且当时的士兵收入并不高还要养活全家人,武官的职权比文官低高,军官们还经常敲诈勒索克扣士兵们的军饷。这样的军队叫士兵们何来的士气呢?就算人数再多,在英军强大的火力面前,来再多的人也只不过是他们人肉靶子罢了。
在英国的火力冲击下,清军每战必败,虽然当中也涌现了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还有三元里人民的奋战,但是三元里的确是人民自发的起义活动,但是这些起义活动本意并没有那么高尚就比如说抵抗外敌,保卫国家什么的,他们都是农民,并没有什么文化知识,逼他们奋起抗争的是因为他们的家园遭到洋人的破坏,祖宗的棺材被“惊扰了”,他们看到的不过是眼前的利益被损害了。“天朝”的高墙正一步一步地崩溃,领土被侵占,商贸也打开了,大臣和统治者终于见识到西方列强火炮的厉害了,但是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武器等表层,并未深刻地认识到“天朝”的体系在时代的潮流下冲击下已经摇摇欲坠了,但是因为根深蒂固,还能苟延残喘,所以造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
第3篇: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正视历史,让明天更有希望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本书号称鸦片战争再研究,自然包含着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批判的意味”。这句话出自该书的自序,其中包含了众多意味。并不是为历史人物“正身”,只是想让人看清真正的历史人物,不要被历史所主导。
该书从一开始便讨论琦善的卖国罪名,为其证明并非卖国,而是迫不得已,其中的历史也有偏差,也因为编写历史的人没有足够多的史料,甚至带有个人褒贬情感编写史料。这让我想起来李鸿章。我现在仍然记得中学的历史书上,由于李鸿章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给李鸿章打上“卖国”的罪名。后来知道的不仅仅是中学历史书上的历史的时候,不禁有些生气,编写历史书的人有些不负责任啊!李鸿章身为清朝大臣,赶往西方参加会议时,由于中国当时没有国歌,自己唱起了《茉莉花》;俄国的侵略史上虽有说贿赂李鸿章的言辞
第4篇:《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鸦片战争悄无声息的开始,却响如枪炮,摧残着国人的身体与灵魂,打开了闭关锁国已久的清王朝的大门,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茅海建所著的《天朝的崩溃》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鸦片战争再研究”,是对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以及结果做了升入的剖析与总结反思,包含着对以往的研究进行理智地批判。此书引经据典,论述有据,可谓理性公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铭记历史,吸取教训与经验,才能更好地改变现状,开拓未来。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鸦片战争是中国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第一次战争。英军以较少的兵力、较小的代价战胜了中国。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观上敌人兵器占
第5篇:《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高鹏飞
化工学院2011级口腔1班2011041125
657253873@qq.com
从小到大除了课本基本上几乎没怎么看过什么书,让写读后感时也只能现读,搜来搜去,感觉《天朝的崩溃》这本书有看头,就下载下来开始看,现在写下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点感受,作为期中作业。
大概有三方面的感受吧,首先当我看序言时,发现这本书是作者细心研究史料十余年所得成果,这足以见作者治学之严谨,做事态度之认真,这让我想起了花费27年写成本草的李时珍,凡事不做则罢,做就要做得尽量完美,尽量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创作目的是作者写给他的恩师的,以答谢恩是的培育之恩,唯一可惜的是书完成时恩师已经仙逝多年,因此,无论生活中的行善或行孝,我们都要趁早。第二方面,是本书的写作倾向,虽不能说有违历史,但作者一系列独
第6篇:《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作为一个理科生,对于鸦片战争,我一般所了解的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么两三页纸的内容,这次在王老师的引荐下,我读了《朝的崩溃》这本书,了解到很多很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受益匪浅。
《天朝的崩溃》又称“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是北京大学茅海建教授研究鸦片战争的成果,该书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观念解析鸦片战争并着重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当今社会更多的是关注鸦片战争的意义,而看的最少的是“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错误”。茅教授在书中专门分析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决策者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是犯错的,并对战争涉及清王朝的种种史实进行考证,对种种陈说予以分析,另外还对这次战争中的主要人物加以评论。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但是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