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书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后感天朝的崩溃”。
失败的教训
——读《天朝的崩溃》
《天朝的崩溃》一书是北京大学茅海建教授研究鸦片战争的成果,该书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观念解析鸦片战争并着重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可是当今社会更多的是关注鸦片战争的意义,而看的最少的是“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错误”①。茅教授在书中专门分析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决策者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是犯错的,并对战争涉及清王朝的种种史实进行考证,对种种陈说予以分析,另外还对这次战争中的主要人物加以评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吸取以往的教训,正视以往的错误。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一个民族理应对自己的历史进行自我批评。为此,作者从多个方面详实的再现了鸦片战争中的情节,并深入的分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且有许多独到而极具颠覆性的学术观点。
鸦片战争的彻底失败告诉中国人 这样一个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的潮流。著名史家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曾论及这样的问题:“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②茅海建教授正是这一观点的认同者。作者就武器装备、制造工艺、武备管理体制等方面做了细致的对比和分析。经过这样的对比之后,就不难发现清军的落后了。在西方的英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赖以为生的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知不觉中已经被西方国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在英方已经使用初步发展的火器时,清军却是冷热兵器混用。清方少有的一些火炮相当一部分还是明朝的遗物,质量差,铸炮工艺落后,弹药少,几近报废的程度,而火枪也不过是极其落后的鸟枪。而作用更大的海军,差距则更大,清方的防御系统——炮台、城,却又相当的落后,以至于根本无法抵御英军强大的火力进攻。另外还有就是英军已经有着近代军事技战术,最好的例子关天培的虎门,一流的的将领,一流的防御体系,在天朝可谓是最好的防御体系之一,可是却轻而易举地被英军攻破。英军的强大以及清军从未领略过的战术是英军制胜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不仅仅虎门之战,鸦片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战争清军的失利都是由于军事上的原因。所有这些很自然的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近代化。在正规作战中,对近代化的敌人只能用近代化的手段来取胜。
这样的观点是我以前所没有注意到的,确实如此,一支现代化的部队即使战术再劣拙,在对阵装备战术极其落后的军队时很难说有什么劣势。况且,即使以前接受的一些观点,如①
② 《天朝的崩溃》,茅海建著,1995年版,三联书店,25页《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1987年版,岳麓书社,11页
清军在兵力上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并且可以在本土作战以逸待劳其实若是仔细分析恐怕也是站不住脚的。虽然清方当时的常备军有80万之多,可这些兵力是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实际驻守于某一地方的兵力并不多。调兵又要涉及时间和空间,以当时的条件,调兵实际上的作用甚微,并且需要消耗相当多的财力和物力。而英军却可以相对集中兵力,加之其舰船的先进技术,部队机动性甚强,使得清军反而疲于奔命,并没有以逸待劳的优势。加之,日久承平,军队腐化,训练废弛,军纪荡然,清军的战斗力已经很差。另外还有就是时下很多观念认为当时只是官场腐败,殊不知当时的清军已经存在着普遍腐败的现象,下层官兵在作战时一触即溃对于战争的失败负有很大的责任。
对鸦片战争中的主要当事人的评述,作者是从林则徐禁烟开始说起。在我以前接受的教育中,林则徐是不容任何质疑的,林则徐被描述成了神话。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林则徐在当时甚至是现在人们的心中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人物。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林则徐虎门销烟后对敌情进行了相应的判断,却错误的估计了当时情势,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可他的部署却是几近于“书生议兵”式的想法,根本无法抵御船坚炮利的英军的进攻。可是出于历史的巧合,英军并未直接对广东发动进攻,而只是封锁了广东沿海,但这绝不是因为英军惧怕林的武备。可是这却给后人造成了假象,即使当时的人也认为只要采取林则徐的策略则必胜无疑。正是出于这样的误会或者说巧合,林则徐不可战胜的神话占据了当时许多人的心,并流传至今。其实今人关于林则徐在战争中思想发生变化的这一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林被称为近代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虽然后来林多方搜集资料编成《四洲志》,可是研究表明林被贬伊犁后,更关心的是人事变动和自己的复出。这些说法都是值得我去思考的,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也不可一厢情愿的认为谁怎样怎样。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史料去研究分析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自然地我们不能苛责古人,换位思考,历史人物的思想不可能过度地超出其所处的时代。
同样的误会发生在琦善身上。后世对琦善的评价多称其为“卖国贼”,可是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证据证明了琦善根本没有卖国的动机,扣在他头上卖国的罪名也无法成立。之所以分析出这样的结果,乃是出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当时的意识形态,以及中英两国实力的对照和两国的各自不同的心态。琦善之所以被称为卖国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英方的交往中,以主张“抚”为主,而这与当时主“剿”的主流观念格格不入。可是主抚的大臣违背了主剿的皇帝的旨意,必然会招到贬黜。可为什么后来继任的官员实际上是主抚的,为什么却没像琦善一样落得“斩监侯”的下场呢?这就不得不提鸦片战争中清朝官员的谎言风暴了。
接任琦善职务的伊里布一开始也是主剿的,可是对英作战的失败,以及英方船坚炮利清
军不堪一击的现实使他逐渐走向主抚。可是他又是生活于天朝的官员,上面有可以不用讲道理的独裁帝王力主主剿,为此他不得不撒谎以自保。就这样,从伊里布开始,以后的继任大臣无不对皇帝大人撒谎。随后的杨芳、奕山等人,在最初也都是主剿派,可是当他们尝到英军船炮的滋味的时候,无一不成为主抚派成员,同时也成为谎言专家。下面是不断的战争失利,上面却是接二连三的战事捷报,当谎言被皇帝识破的时候,皇帝就罢黜掉欺骗他的官员。铺天盖地的谎言使得大清朝的最高决策者,高高在上的道光皇帝作出的决策根本不符合战时的实际情况。可作为臣子的又不能违背天子的旨意,为此只能不断地编织新的谎言以掩圣听。于是乎,堂堂的大清国皇帝就生活在了谎言之中。这样的事实在以前所学的关于鸦片战争问题是没有被提及的,而事实上这种无处不在的谎言对一个国家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和决策者对事实真相浑然不知,那么所做出的决定必然脱离实际,而不切实际的决策则会导致战争的失败。
另外一点深刻的教训则是清朝官员思想的落后愚昧无知和天朝上国的盲目自信。战争中的清方官员一开始都是主剿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英军的船坚炮利,当他们领略到英军的厉害时,又变成了主抚。如后来的颜伯焘,一开始对于其斥资几百万两白银修建的防御工程非常自信。可是“他的这种自信,是因为他坐在无知于近代军事技术和战术的愚昧的厚垫上。”①后任的两江总督裕谦也犯了同样的毛病。虽然裕谦对于剿灭英夷极其用心,可是他心目中对英军的实力估计仍是模糊不清的概念,也没有将英军的种种优长一一辨明清楚。其实不仅仅这二人,鸦片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清方官员都是这样的情况,缺少这种对近代化的认识,对当时世界的了解。促成他们强烈的主剿观念实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对外夷的偏见,以及理学的教导。这样的事实说明大清朝的官员在处理近代国家事务时还停留在道德层面上,而对近代化的事物则是一无所知。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当时的中国还停留在天朝上国的盲目自信上,对西方已经踏入工业社会一无所知,不晓得所谓的英吉利、法兰西等国已经踏入近代化社会,而仅仅还认为他们不过和以往的边境蛮夷一样。这种思想上的落后、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无知、对近代国家事务的愚昧也是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南京条约》的签定过程中,同样处处显露出中国这个老大帝国的落后愚昧和无知。谈判代表之一,前两江总督伊里布的家仆,对英方提出的条款可以说闻所未闻或知之不详。事实上,即使是伊里布本人或是大清朝的其他官员也未必懂得条款的真实含义。不知不觉中,一个是中国割地又赔款的条约就签定了。但是,一切还没有结束。一个危害并不比《南京条约》小的《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又称《虎门条约》)又签署了,随之失去的是中国的关① 《天朝的崩溃》,茅海建著,1995年版,三联书店,341页
税自主权、对英人的司法审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英舰进泊通商口岸权。可条约的中方签定者并不这么认为,耆英当时甚至可以说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并且让今人感觉怪诞的是耆英对新约的签定是完全同意的,问题是在签约之时实际上已经没有“便宜行事”的权力了。愚昧和无知仍在继续,危及中国国家利益更大的中美望厦条约、中发黄埔条约相继签定。可那些审议、批准这些条约的军机大臣、各部堂官乃至道光帝,都没有认识到这些条约会给中国权益造成何等的损害。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当时西方的比利时、丹麦、瑞典、挪威等国也要求与中国签约,而主事者耆英也本着“一体颁发”、一视同仁的原则一并予以接受,而道光帝接到耆英的报告,朱批:“所办甚是”。
作者对每一个战争中重要角色的战后的表现的剖析和评论同样是发人深省的,包括林则徐、琦善、伊里布、杨芳、奕山、刘韵珂、耆英等12位人物。他们对战败体会最深,理应有猛烈的反省,有复仇的欲望。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或者毫无反应,或者“柔夷”,或者阴制,唯有林则徐一人是对抗的态度,可是作为一名富有思想的政治家,林就应该具有更高的眼光,进而思考到关于近代化的问题。遗憾的是,这些并未看到。蒋廷黻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写《中国近代史》时曾有这样一句话:“从民族里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瞭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①确实,在分析鸦片战争中中方的这些士人精英时,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致命伤。因为这些人物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官僚将领,甚至可以说是最杰出的人物,可是他们没有觉醒,更不用指望其他的士人了。通过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和反思,这种思想上的麻木愚昧似乎更值得今人去反省。
另外我还想说的一点事关于三元里事件的。看过此书后,作为战争中的一个插曲,它在历史中的作用是否由于情感或者道德层面上的宣传,使得这个事件的影响被夸大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作者用相当大的一个篇幅分析了三元里事件,通过书中分析我得知三元里事件并不像以前教科书中宣传的那样起到了那么大的作用,毕竟三元里事件并没有对英军造成多大的影响,也没有影响到战争的轨迹。这种观点颠覆了我以往对三元里事件的看法,也使得我能够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事件。作者甚至认为三元里事件不过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一场保卫祖国的战争,这说明历史事件由于宣传的原因、道德情感上的缘故,其真正的历史意义被扭曲了,事实的真相也被扭曲了。通过这么一个事例我想说的是对待历史,确实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往的宣传上,更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情感上。学习历史就要理性、辩证、客观的去分析历史,剖析历史,试图探究到历史的真相。①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1987年版,岳麓书社,24页
读过此书,让我从更深层面上认识到鸦片战争所带来的失败的教训,而这些教训从历史学的角度讲,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道德的层面,而应该更加深入的去分析历史的背景,剖析历史人物的心理。同时我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历史,就是应该吸取历史所提供的那些失败的教训,进行自我批判,以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颠覆与重构---浅评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当我看到“书立方”活动的推荐书目中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时,不禁眼前一亮,也就有了写下这篇简评......
还未翻开它,就已经被那红地白字的封面所震撼,是啊268年的统治,只需区区几年即可颠覆这不是崩溃又是什么?以“天朝”称呼再以“崩溃”为结局,不正应了抬的越高摔的越痛这句话吗?清......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早就听说了茅海建先生写的这本著作,但是一直都没有看,利用这段时间,认真阅读了下,发现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讲的是鸦片战争这个背景,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看法。......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作者一开始就在自序中写道,这本书是献给他的老师陈旭麓教授作者:茅海建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的,而作者也因为“子欲养而亲......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对于鸦片战争,我们一般所了解的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么两三页纸的内容,大致包括禁烟运动、琦善等的卖国活动、关天培等的以身殉国、三元里抗英运动、丧权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