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2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 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师:你们都去哪儿旅游过呀?你说说。(生答。)师:有什么收获呀?(生答。)
师:同学们,利用五分钟时间,反复的朗读课文。要求:把音读准,把句子读通。读不好的语段,反复读几遍,好不好?(生自由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并相机指导)师:哦,胸有成竹啦,都读好了吗,同学们?
师:谁能读懂这些词。个别读。(屏幕打出一组词语: 浙江 仰卧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即使)师:字正腔圆,没错,谁再读读。
师:好,词语读好了,老师出些句子,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谁读这个句子。(屏幕显示: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师:哦,在这个句子当中有一个词叫“明艳”,你能结合这句子,说说什么是“明艳”吗?你来。
生:我觉得应该就是明亮、鲜艳。我把这两个字分开,明就是明亮,艳就是鲜艳。
师:嗯,这是一种理解的好办法,还有吗?
师:还有或浓或淡的„„(生:还有或浓或淡的新绿。)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读课文知道,叶老先生是四月份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四月份可是踏青游览的好季节,同学们,谁能把北山这种景色给我们读一读?你来。
品读:“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师:真好,同学们,再看看一个句子怎么样?(出示: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试试!好,请你读。(个别读)
师:同学们看看,听听,“宽、窄、缓、急”多像一首乐曲,一首溪流的欢歌,谁再读读,能读出溪流变换的调子? 师:同学们,这真是看山山有色,听水水有声呀。好,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好,做好准备,请你在默读的时候边读边想,作者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生默读。
师:想好了吗?谁说说。师:好,同学们,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绮丽、壮观。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触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他是按从下到上,从外到里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了外洞,然后再写了内洞。还有没有补充的。
师:好,孔隙大家看看是课文的哪个部分?哪个自然段。
生:第五自然段。
生:他是按位置顺序写的。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着了师: 详细地说说。(生2:他先写了洞口,然后再写了洞内,然后再写了内洞。)
生读。
师:好,中间有一个游览的地点没有找到,同学们找到了吗,还有一个被忽略的,你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从洞外到外洞再到中间那个叫孔隙,再到内洞。
师:来同学们发现了吗,作者是这样告诉我们游览顺序的。看——
师:还有不同的吗?
(屏幕出示)
生:我认为孔隙很惊险。因为他说,他说如果把头稍微抬起☆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教师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读标红的文字。)
师:看看,同学们,一条线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就是这样且走且看,每走到一处景物,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一边游览,一边描述,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移步换景。
师:好,跟老师合作着来一下。怎样小的小船呢?
师: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写,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楚,咱们读起来,也好像跟随着作者进行了一番游历,所以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就可以用这种写作方法。好,同学们,理清了文章的线索,我们看看,一路游览,你觉得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当中,最惊险的是哪一处?你说。
生:就是在坐船的时候,仰卧在小船里。因为,在外洞到内洞的过程中,他仰卧在小船里,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仿佛上下、左右的岩石都要挤过来,只要头抬一点点,就会碰到岩石。
吗?边读边想,孔隙有什么特点?
师:好,哪位同学想好了。孔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孔隙非常小,只能容下两个人坐的小船。
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也就是表明这个石头都要掉下来一样,所以就说明很险。
师:感觉到一个惊险,同学们,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这些特点,可是文章处处让我们有这些感受,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好不好?谁能跟老师合作着,读一读描写小船的句子?
师: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艘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的小船。
生:小船一直小到只能两个人并排仰卧。生:而且还没办法再容第三个人。
生齐读: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再没法容第三个人,再没法,谁读读,你读。怎样小的小船呢?(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怎样小的小船呢?(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4 师:同学们,作者通过写船小,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孔隙的„„(生:窄小。)师:好,作者就是通过小船的窄小来写出孔隙的窄小,同学们,谁能接着往下读?来,你试试!
生:船两头都拉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面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师:嗯,同学们,这一部分告诉我们什么啦?在向我们介绍什么呢?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部,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好,从后脑到肩背,再读。生:从后脑到肩背。
师:看准了,哪位同学还能再读读这句话,来你试试。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来,你告诉大家,这个“贴着”,“没有一处不贴着”,是生:它在向我们介绍,船就随着工人随便走动。
生:它是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小船是怎样进出的。
生:小船的两头系着绳子,里外各有一个工人,里面的工人拉这个绳子,往里面拉,小船就进去,外面的工人拉那个绳子,往外面拉,小船就出来了。
怎么贴着的?
生:就是,因为石头就像人一样压了过来,说明它,这个孔隙很窄,所以他什么地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贴着船了。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这一句,“自以为从„„”齐!生读
师:同学们,这写得多啰嗦呀,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师:同学们,有个问题,为什么不划着进去呢?
生:因为像这么窄小的地方,你根本没有人能放桨,就是划桨。还有,你得躺着,稍微起来一点点,鼻子呀、额头呀,就会碰破,你怎么可能站起来划桨呢?
师:好,同学们,作者寥寥数语再一次告诉我们孔隙是多么的矮小。同学们,只有这样的小船才能安全进出。据说呀,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在晚年的时候呀,因为发福,没有能够进入到内洞,被卡在了孔隙的中间,留下了遗憾。这一段话呀,同学们读的时候,可不能着急,要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哪些词语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别放过它,画出来,品一品,开始!
(生默读,边读边画。)
师:好了,哪位小朋友愿意给大家汇报?好,请你来。
生:我觉得第一个是仰卧,我就仿佛感觉到自己正仰卧在那小小的船里面。第二个是“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我就仿佛感觉到背部,全身几乎都贴到了船的底下。
师:谁也找到了这一处?举手,给老师示意一下。这么多同学都找到啦,那同学们,“贴着船底”这个“贴”,看看课文,是怎么贴的,谁能读读,你读。
不啰嗦吗?你说。
生:因为肩背是身体比较靠上面的部位,而脚跟是身体最下面的部位,从肩背到脚跟,说明他的身体全部都靠着船了,才说了一声“行了”。
师: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了。还有谁来汇报?请你。
生:我要汇报“挤压”,因为船非常小,跟那些钟乳石,和石笋压在一起,所以,就挤压在一起,比喻非常窄。
师:你能读一下这句话吗?
生: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像,都朝我挤压过来。
师:孩子你读的这一部分呀,是叶老先生的真实感受啊。正因为文章有了叶老先生的这些真实感受,我们读起来才能身临其境,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学习这种方法。
师:同学们,很遗憾,我们还没有深入的品味叶老的真实感受,那么有一句话说,描述双龙洞,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我们今天领略的是独特的进孔隙的方式,那么,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来了解奇观,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
4.记金华的双龙洞榆社县郝北中心校周改平[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