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第八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育学复习第八章”。
第八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二、教学的任务
(一)关于教学任务的传统表达
传统的关于教学任务的认识,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二)近些年以来我国关于教学任务的不同表达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一、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
(一)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基本观点是: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领导下学生自觉认识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发展说的历史很长,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近代的夸美纽斯、佩斯特洛奇以及现代的杜威、皮亚杰。布鲁纳。赞科夫等人,都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三)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
教学本质的交往说认为:教学时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生交往过程。
这种观点最先在德国提出。我国学者叶澜教授最早在国内提出了“教育形态交往起源说”
二、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
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一)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认识主要指中小学生的认识,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征。
(二)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
在交学费活动中,学生的认识,主要是为了掌握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确定的,通过教科书具体陈述体现出来的。学生的认识在总体上是去认识人类已知的事物,在认识的对象和方式上都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三)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
教师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必须注意一下两点: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四)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教学认识中,教育性带有客观必然性和目的性。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
三、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到了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形成了比较成熟丰富的教学模式的理论。80年代,我国也开始了有关的研究。
教学模式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
(二)教学模式的种类
1、关于教学模式的概括化研究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结构: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杜威设计教学法的一般进程: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的一般进程: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
瓦·跟舍音的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进程: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2、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
最为全面、完整,最有代表性,从而影响也最为广泛的是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的成果《教学模式》。在这本专著中,他们提出了信息加工类、个人类、社会类、行为修正类4类教学模式,共有25种。
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概念模式、记忆模式、认知发展模式、生物科学探究模式。
个人类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群辩法模式、意识训练模式。
社会类的教学模式:课堂会议模式、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社会模拟模式。行为修正类教学模式: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教学原则的发展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该概念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二)教学原则的体系及其发展
对于教学模式的把握应当与教学模式联系起来,即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是教学原则合理性的最为直接的基础和保证。教学论本身的任务就是揭示教学规律。
二、介绍几种教学原则体系
(一)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1、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
实物直观。是指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最为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须的感性经验。
模象直观。是运用各种手段对于实物的模拟,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
语言直观。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的效果。
在教学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3点基本要求:(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只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在教学贯彻启发性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3点基本要求:(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系统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学科课程的体系和学生发展规律是最主要的。
在教学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3点基本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这是教学系统性的根本保证。(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在教学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4点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在教学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3点基本要求:(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在教学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4点基本要求:(1)坚持正确的方向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实事求是
(4)讲究教育艺术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在教学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4点基本要求:(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的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的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中小学生发展(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8、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在教学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3点基本要求:(1)充分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
(二)赞科夫的教学原则体系
1、高难度原则
2、高速度原则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三)布鲁纳的教学原则体系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反馈原则
(四)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
1、以学生为本
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
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
4、给学生安全感
第四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
在前苏联和我国的教学论中,教学组织形式是一个专门、独立的研究范畴。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一)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通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工业革命之后,社会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变成固定的班级
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 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三)课的研究与发展
在夸美纽斯时期,主要是将学生编成班级,一个教师同时教许多学生,即突出班的特征。
在赫尔巴特,从他的统觉论出发,提出教学是观念形成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几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为课的划分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课的发展上,主要的贡献来自凯洛夫教学学为代表的前苏联教学论,他们提出了课的类型,并且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四)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的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一)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
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1、分层类型
2、分层依据
3、分层范围
4、分层管理
(二)小组合作学习
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合作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5个方面:
1、组件同质,组内异质
2、设立小组目标
3、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的机制
4、个人负责的明确
5、均等的成功机会
(三)小班教学
每班学生人数为15~25人。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实行小班教学有几个问题应当给予注意。取消教师分科任教或延缓教师分科年限。
改革现有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
(四)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目前,在我国部分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复式教学的形式仍然存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
历史教育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历史教育目标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实质,简而言之,是通过中学历史课程力图促进学生在其主动发展过程中最终达到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水准。包含四个要......
1、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临床法、问卷法、测量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统计分析法等。2、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自身......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含义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可以称之为教育活动。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
学前教育复习学前教育学复习填空&辨析1教育分段:胎儿期、新生儿期(0-28天)、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或0-3岁)、幼儿期(3-6、7岁)、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学龄晚期.2儿童观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