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新闻自由与与社会控制”。
第九章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本章内容
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与发展 新闻自由的内容与实质 新闻控制
第一节 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与发展
一、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
“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的口号。最初提出的是“言论出版自由”,即表达思想的自由。
密尔顿是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政治家,英国是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
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 背景:
1644年,弥尔顿因非法出版被召至国会出版委员会接受质问,他借机作了长篇演讲,系统地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
11月24日,他故意不征求出版委员会的同意,印刷了这篇演讲词。这就是著名的争论小册子《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 A Speech for The 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
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 理论基础:天赋人权学说 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
基本观点: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
核心:反对政府对新闻传播的干预
二、新闻自由的发展
(一)传统新闻自由阶段
传统新闻自由阶段是指从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到“社会责任论”产生以前。
基本观点:将新闻自由视为人的一种天赋权利,而且是所有自由权利中最重要的。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
17世纪:奠定思想基础(弥尔顿《论出版自由》)18世纪:付诸实践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一次把新闻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美国《权利法案》(即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1791)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法律。
曾格,全名叫约翰·彼得·曾格(John Peter Zenger 1697-1746年),德裔美国人,印刷商、出版商和新闻记者。
曾格案件是指1733年曾格创办的《纽约周刊》上发表的文章,抨击了省政府管理者的政策,随后曾格因此被指控犯有煽动性(反政府)的诽谤罪,最后陪审团宣判他无罪。该案件是北美殖民地时期有关法律和出版自由的著名案例,标志着美洲殖民地新闻自由的第一次重要胜利,对此后西方(尤其是美国)影响深远。
民意是我国政府存在的基础,所以文明先于一切的目标就是保持这一权利;若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迟疑地立即回答:我宁愿要后者。
——托马斯·杰斐逊
19世纪:发展到顶峰
英国思想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论自由》 基本观点:
每个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都应享有良心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
对于思想、意见是否正确的判断,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力图窒息的意见就是谬误;即使我们确信是谬误,要窒息它也是一个罪恶。对于不
同意见,必须兼顾双方,无所偏重,仔细辨别才能获得真理。真理是压制不住地,终将重新被发现。
20世纪40年代:为社会责任理论所修正
(二)当代新闻自由阶段
当代新闻自由阶段是指二战后至今。
社会责任理论
正式提出: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 代表性著作:威廉·霍京《新闻自由:原则的纲领》、西奥多·彼得森《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基本观点:(1)新闻界在享有自由的同时还应对社会负责;(2)新闻自由权利是全体公民的权利,不只是新闻界的特殊权利;(3)政府应该对新闻界进行适当干预,保障和扩大新闻自由,防止新闻自由的滥用。注意
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立足点仍然是:新闻自由是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利。它并没有放弃传统新闻自由观念的基本原则,因而在总体上它不是一种全新的新闻自由观念,只是对传统新闻自由观念的一个修正。
“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直到19世纪成为全世界的一个伟大口号。为什么呢?因为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即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僧侣、国王、封建势力和地主的斗争。——列宁
三、新闻自由在中国的引入与演变 引入:19世纪末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的《新闻纸略论》一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新闻自由”的概念。
发展演变
王韬是第一个提出报刊出版言论自由思想的中国人。梁启超:“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惟一切文明之母。” 20世界20-40年代,西方新闻自由观念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比较普遍的观念。中国共产党人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四、两种不同性质的新闻自由 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特征
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是金钱和资本的自由 资产阶级政党和政府极力操纵新闻媒介
资本主义新闻媒体的自由被限定在不能侵犯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严格界限内。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特征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以剥夺敌对阶级的新闻自由为前提。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摆脱了“资本的奴役”的自由。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有领导的自由,是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第二节 新闻自由的内容和实质
一、新闻自由的定义
新闻自由是公民所享有的不受限制地传播和接受新闻的权利。
二、新闻自由的内容
传播自由:报刊出版自由、意见表达自由、采访自由、写作自由、报道自由、评论自由、舆论监督自由。
接受自由:获取新闻自由、选择新闻自由、接受新闻自由。其本质是公众的新闻需要
是否得到满足的问题。长期隐蔽的厦门PX海沧化工公司
范跑跑事件
千夫所指的北大才子范跑跑
三、传播自由与接受自由的关系
传播自由是实现接受自由的前提,接受自由是传播自由的目的。
接受自由是通过传播自由来实现的,但并不意味着传播主体有了传播自由;如果传播者违背民意或受众需求,接受自由就会落空,或者只能得到部分保证。可见,脱离接受自由的新闻自由,是不全面和不彻底的新闻自由。
四、新闻自由的实质是一种民主权利 新闻自由的实质就是通过传播和接受新闻而实现的一种民主权利,它是政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自由是社会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公众在知情的前提下参政议政,是政治民主的特征;而新闻自由是知情的前提和保证。
五、新闻自由的特征
新闻自由是一种政治自由;
新闻自由是一种相对自由;
新闻自由形式的普遍性和内容的具体性;
新闻自由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1)、新闻自由受到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的限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闻的真实性。(2)、新闻自由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①、压制自由
②、保障自由:积极的限制(3)、新闻自由带有阶级性
马克思猛烈抨击普鲁士专政对出版自由的压制时写道:
“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的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是一个幽默的人,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一片灰色就是这种自由所许可的唯一色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
2、新闻自由的具体性(1)、依法创办媒介权;(2)、公众和政府正当使用媒介权;(3)、媒体的采访报道权;(4)、公众的知晓权;(5)、记者、政府和公众的答辩权和更正权;(6)、媒体保护新闻来源权;(7)、公民和政府对新闻侵权的诉讼权。
六、新闻自由的实现
1、实现新闻自由的社会条件:
经济基础是实现新闻自由的物质保证; 政治民主是实现新闻自由的政治前提; 法治社会是实现新闻自由的基本保障; 文化发展是实现新闻自由的精神支撑。
2、实现新闻自由的主体条件: 政治经济地位
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和自觉意识 知识素养和传播能力
3、新闻自由实现的标志
新闻传播媒介的相对独立性:经济独立、舆论独立。新闻传播媒介真正成为“社会公器”。第三节 新闻控制
一、新闻控制的概念
新闻控制是指对新闻传播行为所实施的规范,控制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达到施控者的目的;二是防止新闻界对新闻自由和媒介权力的滥用。新闻控制包括他控和自控两方面。
二、新闻控制的依据和限度
思想自由是绝对的,不容干涉,但言论和新闻自由“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受到某些限制,但这些现实只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条件所必须:[甲]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名誉;[乙]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新闻控制的依据
社会大系统运行的统一性,要求对新闻传播进行必要的控制。
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要求其他各子系和新闻事业相互制约。
新闻事业自身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新闻自由的合理运用和实现,要求有必要的新闻控制。
新闻控制的合理限度
关键看控制是否符合新闻传播规律
只能以保障新闻自由的实现和提升为前提,防止对新闻自由权和媒介权力的滥用。新闻控制是否合理还要从是否有利整个社会系统有序运行的层面来考察。
三、新闻控制的方式 他控方式的特点
基本上属于间接控制。
经济控制是最根本的、基础性的控制。
政治控制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公众监督控制是表面上最弱而在深层次上最强的控制。
四、伦理控制(新闻自律)
(一)概念
新闻自律:是指新闻传播者用一定的准则和规范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的自我约束。
新闻伦理:是指关于新闻传播活动中得到的关系的理论。
新闻道德: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道德原则、观念和规范等的总和。
(二)新闻自律的主要内容
新闻职业道德的产生与发展
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真正引起高度重视是在商业化报纸(大众化报纸)兴起的时代。社会对大众化报纸黄色新闻泛滥的反思是促成新闻界自律的直接原因。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制定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国家。
1776年,瑞典议会通过的《报业自由法案》中就有报业自律的内容;1874年瑞典发行人俱乐部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20世纪初出现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1908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沃尔特·威廉斯主持制定了《报人守则》; 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报业信条》。
二战后,社会责任论的提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各国纷纷制定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职业道德建设在中国 我国最早明确
提出新闻职业道德要求是徐宝璜:《新闻学》中有”访员应守之金科玉律”一节。
1921年沃尔特·威廉斯来华带来了他的《报人守则》。
1942年马星野受“中国新闻学会”委托起草了《中国新闻记者信条》,是我国最早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文件。
1981年由中宣部主持草拟的《记者守则》(草案),是新中国第一个规范性文件。1991年中国记协通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994、1997年两次修改。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内容 规定职业理想 明确职业责任 理顺职业关系 掌握职业技能 严守职业纪律 维护职业荣誉
《中国新闻工作和职业道德准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五、新闻法制
(一)基本概念
新闻法制,是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和控制新闻事业的程序、原则和机制。简言之就是依法治理新闻事业的法律和制度。
新闻立法,是指统治阶级制定、颁布和修订新闻法规的程序和过程,它是新闻法制的首要环节。
新闻法规,是国家制定的有关新闻传播行为的法律、法令、条例、规约等法律条文的统称,它包括新闻专门法和非专门法的有关条文。
新闻法,是指新闻专门法,即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有关新闻传播的专门法律条文的总称。
(二)、新闻涉及的法律问题 1.国家安全法
2.诽谤法
3.隐私
(曾格案件)安德鲁?汉密尔顿的伟大抗辩
“因而我在此将不再麻烦检察官先生去为这一点而去询问证人,而且我确实承认,他不但印刷了而且发表了那两篇文章,一如起诉书中所书那样,但我的确希望,他这样做没有犯下任何罪行。”“检察长先生,这场交易涉及到两个方面,我希望问题并不仅仅是由于我们印刷和发表了这两篇文章而构成诽谤,在宣布我的当事人是一个诽谤这之前,你还得做一些事情——你须得说明:那些言论本身确实是诽谤性的!也就是说,是假的,恶毒的、煽动性的,否则的话,我们就是无罪的!
思考:知情权与隐私权
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合法权利。十三大:“党和国家大事要让人民知道”,要“重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精神; 十六大 :“运用行政权力办理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各类事项,只要不属于党和国家机密,都要向社会公开”。十七大:“四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
1964年12月15日至1965年1月14日,开了一个月的全国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原定是交流、总结经验。会前,邓小平出于好意对毛泽东说:主席身体不好,可以不必参加。这使
毛恼火。同刘发生争执后,毛一手拿着《党章》,一手拿着《宪法》,到会场兴师问罪:“一个不叫我开会(指邓小平),一个不叫我讲话(指刘少奇)。为什么剥夺《党章》、《宪法》给我的权利?” 公民知情权实现前程漫漫
(三)我国的新闻法制建设、古代“言禁”、“书禁”、“报禁” 厉王止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秦始皇“焚书坑儒”(焚书事业要商量)魏晋时期书籍言论之祸
满清时期大兴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仓颉造字,鬼夜哭。只字立招祸,片纸竟灭族。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读音cou,皮肤表面的纹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桃花扇》揭示了国恨家仇 报禁的出现
宋代出现了《小报》,也随之开始了对民间报纸的控制。
清末开放报禁,允许民间办报,但是经济控制严厉。1910年,民政部对《大清报律》再次进行了修订,后改称《钦定报律》,经清廷批准后颁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新闻法律,它的颁行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初步法制化。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政党报刊在新闻中占有较大比重。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下令封闭了所有国民党人办的报刊。到1913年底,辛亥革命前后发展起来的500多种报刊只剩下130余种。接着袁世凯政府又先后颁布了限制言论自由的《戒严法》、《报纸条例》、《出版法》等法令条文。北洋军阀时期各派军阀忙于争权夺利,放松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国民政府的一贯方针是用三民主
义、孙文的“遗教”“统一思想”,并推行“党化教育”。为此还建立了书报检查制度和学校的训导制度,实行特务政治。
旧中国制定的新闻专门法 1906年《大清印刷物专律》,我国第一部新闻法规。1908年《报章应守规则》和《大清报律》。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暂行报律》。北洋政府1914年颁布《报纸条例》,首次对报纸下了定义。南京国民党政府:1930年《中华民国出版法》。
新中国的新闻法制
没有专门的新闻法,散见于其他法律和法规中。新闻法制建设不健全,人治的色彩很浓厚。
补充:我国新闻立法 历史背景
从1980年至今,每一年的全国“两会”都有代表提出“新闻立法”,而且,关于新闻的立法呼声越来越高。时至今日,新闻官司逐年增多、记者屡遭殴打和迫害、新闻行业出现有偿新闻等种种不规范现象都亟要新闻立法的规范。
主要内容:既然新闻法是公民权利法,其根本宗旨和主要内容就是保障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舆论监督权利,或者是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并对权利行使过程中发生的争议规定解决争议的法律程序 讨论话题:
中国有没有立法的必要,为什么? 如果立法,阻力在何处?
《新闻法》缺失问题
十年浩劫,人妖颠倒 十年浩劫,人妖颠倒 民众的幸福系于个人崇拜 2010年记者被打不完全档案
江淮晨报 11月25日 合肥现代(女子)妇科医院记者被打
南方都市报 11月7日 记者在东莞虎门采访一宗纠纷时遭治安员围殴
西安晚报 9月1日 记者暗访油毛毡黑作坊遭十几人围殴
山东电视台 8月10日 记者在德州采访火灾时遭一群黑衣人殴打
北京电视台 8月1日 郭德纲徒弟李鹤彪殴打记者
每日经济新闻 7月30日 报社遭到疑似霸王集团员工冲击,记者被打
中央电视台 7月5日 记者在山西运城采访防洪水库建别墅时被打
生活新报 3月27日 记者采访昆明城管与小贩冲突时,遭多名执法人员围殴
观点:新闻立法的必要性
(1)英美属于普通法系国家,以不成文的判例法形式为主要的法律存在形式,法院判决一个新闻官司的判决词所表述的理由、原则,往往成为以后类似的官司所引用的法律条文。但即使这样的国家,成文法也在增加。更重要的是,英美虽然没有成文的新闻法,但他们都是新闻法治国家。它首先确定新闻是自由的,不受权力机关干预,然后以判例法和各种成文法中的有关条款,来限制和禁止对新闻自由的滥用。
(2)我国是有成文法传统的国家,审理任何案例都要引用成文的法律、法令的条文,不引用以
往的判例(判例只在司法实践中起参考作用)。所以中国新闻要走向法治,就必需制定专门的、系统的新闻法。
(3)把中国全面推向法治,是党的奋斗目标之一。而且立法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把符合国情和新闻规律的认识和做法凝结在新闻法中,这本身就体现了党的领导作用。实行新闻法后,由于法律具有确定性、稳定性,不像党政机关指示的随机性,所以新闻的自由度会有所提高。但这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只要严格依法、执法,就不会达到破坏性的程度,而使这种自由度控制在建设性范围之内。新闻立法的现实阻力
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四项基本原则是不容动摇的立国之本。这就决定了各项改革不是疾风骤雨式的破旧立新,而是在党的领导下“摸着石头过河”的循序渐进。
记者的采访权与监督自由的矛盾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的主要新闻媒体都是由党和政府直接控制的,众多的其他媒介也都分属于主要媒体、各个党政机构、党领导的团体等。二是地方保护主义氛围浓厚,上级机构对揭露当地问题持明显的抵触态度,而且我国媒体的新闻报道还需要通过各级领导部门的审核,许多报道还需要接受媒体之外的领导机构的指令,有些重大批评报道虽有记者发起,但要经过上级政府部门批准才能继续下去。
1953年3月关于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问题规定至今有效,决定了中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实际上是一种上级党政机关对下级的监督,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代表社会公共舆论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对国家机关的监督。官员支持的媒体监督的个案
山西长治市市委书记吕日周运用党报《长治日报》舆论监督力量,大兴批评之风。媒体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焦点 政党利益 行业利益 资本利益 弱者利益 媒体利益 其他利益
《新闻法》能否出台、在什么时候出台的决定性力量,并不在于呼吁强烈不强烈、提案完善不完善,而是现实的客观需要——管理者的需要和被管理者的需要。
新闻立法要件
首先是要明确界定新闻法的主体,即谁有资格成为新闻媒体,具体应包括:新闻媒体设立的条件,组织机构,内部各机构的运行规则等。
其次,规范新闻媒体的权利和义务。具体规定新闻媒体独立行使采编权、舆论监督权、新闻真实的内涵,保障新闻自由。
第三,界定新闻媒体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内容,重点规范新闻媒体和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等公权力部门的关系,协调媒体和公民个人隐私权、名誉权等
私权利之间的关系。第四,新闻作品的著作权。第五,新闻侵权的法律责任。
第六,新闻侵权纠纷的仲裁制度。
高原【关键词】新闻自由 藐视法庭 媒体审判 陪审一、引论 新闻报道对于人民了解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体......
媒体要兼顾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摘 要:自17世纪弥尔顿“出版自由”口号的提出,意味着“新闻自由”口号诞生,“新闻自由”标志着人类步入一个新时代,一个真正开始成为人的时代。然......
法律与社会控制丁卫 原刊于《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6期摘要: 社会控制是国家主导,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一种治理手段,它通过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思想及其价值观念进行指导......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2007-05-02 16:45 章辉美 2005年11月28日 15:15 《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内容提要 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
新闻自由需要付出代价李泳 新闻2班 35号 什么是新闻自由?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