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词二首《卜算子·咏梅》教案
词二首《卜算子·咏梅》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要求
认知: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情感:初步感受梅花的美好品格。
重点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难点
理解“梅花”的隐含之意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去预习这篇课文,谁能把自己的预习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同化”、改造扩大、完善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不同,因而,其预习的所想获得的知识也必然有各的特点。放手让学生预习,允许学生获取各种与课文有关的知识,不做硬性规定。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而且有利于加快效率,理解的时程。)
二、激趣导入新课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因为你们都愿意做学习的小主人了。老师也想把自己的预习成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可以吗?
师范背课文。
三、自由读课文
1.让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要求读得正确。
四、精读训练
1.自由读课文,划出你已理解的语句。
2.指名读句子。
3.激趣:这节课,教师要让位于同学,请会的小朋友讲给大家听。
面对这些语句,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呢?
4.指名回答,介绍自己的方法
(1)读(2)说(3)画
(我们将学生的“自主”定义为一种尝试性学习,那么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因为结论与过程相比应更加看重过程。将多元化、层次化的教学设计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掌有选择权,选择内容,选择学法,通过自由选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
5.自由准备(也可和相同观点的小朋友讨论)
6.大组交流
(1)希望你不仅要读出来,还要让听的人听出来。听出来了吗?现在请听出来的小朋友向××自由提问。
(2)请你说一说自己的作画意图。
(3)谁能看着图画,说说对这句诗的理解啊!
(4)联系这首词的创作原因,以及作者的生平,想一想:
这梅花仅仅是梅花吗?还隐含着什么?
a.梅花代表英雄人物
b.代表无数革命先烈
c.代表许多有骨气,有气节的人。
7.激情
别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化。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有了这样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情感,同学们一定能把这首诗读得声情并茂,自己试一试。
指名朗读
9.指导背诵
自己默这首诗,用什么方法都可以,看谁背得快。
(1)检查背诵,可自荐,也可小组推荐。
(2)背诵后还要简要地说出方法
a.抓重点。b.回忆层次c.凭借板书d.熟读成诵
10.配乐齐诵
四.课后拓展
你给自己设计什么样的作业?
(自古以来,作业都是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学生不管有无兴趣,限于教师的权威,都得去做。作为教师应该向“师道尊严”挑战。把布置作业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完后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2篇:《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请你们来欣赏,语文教案-《卜算子》教案。
(配画外音:一树树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盛开,在风雪中显得格外娇艳。)
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毛泽东主席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两首词吗?谁能背给大家听?
(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毛主席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毛主席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著名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习朗读,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卜算子》教案》。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主席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练习背诵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毛泽东的《咏梅》词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
二、由疑而入、理解研读(比较陆游词和毛泽东词,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自由朗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1)大家知道吗,这首词是毛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后写下的。就是课文附的这一首。自己读。
(2)谁来读读陆游的这首词?(3)同桌说说词的意思。
2.看看和读毛主席这首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1)提供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参考。有不懂之处,教师稍作指点。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2)教师介绍:毛泽东主席在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反其意而用之”。一改陆游词中沉闷压抑的形象,以激昂欢快的笔调赋予了梅花乐观主义精神。郭沫若在读二人的词后,也欣然和词,写道“裴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同样的梅花,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使其各具风姿,同样令人品读不已,欣赏不已。
(3)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第3篇:《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景、情、法”三字鉴赏法学习这首词。
2、引导学生背诵并默写全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节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关于梅花,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和倾情。例如 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黄蘖niè禅师《上堂开示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王安石《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些诗句中,梅花被赋予了傲寒独放、冰清玉洁、敢为天下先的品格。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医生酷爱梅花,他的一首《卜算子 咏梅》被后人誉为咏梅词中的绝唱,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之。
二、教学内容
1、简介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第4篇:卜算子咏梅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陆游生平,熟悉作者的写作背景。
品读字句,赏析诗词。
2、过程与方法
师生品读,分组探讨,共同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借梅花表达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和坚贞不屈的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读课文,通过字句的分析理解文本。
2、难点:作者借写梅花表达自己的志趣和节操。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梅花的图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咏梅的古诗词呢?学生回答,如: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等等。教师进一步提到《卜算子 咏梅》(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
第5篇:卜算子 咏梅教案
卜算子 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
教学目的.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卜算子、咏梅、悬崖、山花烂漫”。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词的大意,体会毛泽东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4.从梅花的高贵品格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弄懂词意,体会梅花凌寒独放、不畏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与报春而不居功的谦虚态度。
教学准备
.《红梅赞》乐曲及多媒体。
2.资料收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毛泽东的《咏梅》词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
二、由疑而入、理解研读(比较陆游词和毛泽东词,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自由朗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1)大家知道吗,这首词是毛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
第6篇: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1
【教学内容】《卜算子 咏梅》----南宋陆游
【执 教 人】裕安区狮子岗乡査婆店小学 陈 俊
【教学时间】二00九年五月六日上午
【教学目标】
1、能感情诵读《卜算子 咏梅》。
2、积累关于“愁”的诗句。
3、理解词中梅花的遭遇及作者在政治上受到的排挤。
4、对比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与的《卜算子咏梅》。
5、书法欣赏,从中感受中国的书法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卜算子咏梅》中梅花的遭遇及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的遭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写字导入
1、出示大屏幕:梅花图 同学们,这是一幅什么图?(梅花)
2、板书“梅”。指导写字,学生书空,再写两个。
3、谁来背一背学过的有关梅花的诗?
二、朗读指导
1、南宋诗人陆游也喜欢梅花,他还为梅花写了一首词。请
第7篇:《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
教师思考: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的佳作。《卜算子 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
第8篇:卜算子咏梅教案
二、写作背景
作者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鲁迅的老乡啊,绍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同学们能背出陆游的《示儿》吗?一起背!
1、陆词背景:作者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一贯主张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因而情绪愤懑抑郁。通过咏梅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毛词背景: 此词写于1961年12月,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 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保持了革命繁荣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写梅花为了表现什么?
一、读一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诗歌,注意:情感、语气、语调及重读。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