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0 09:51:5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掌握文中倒装句的定语后置句与介宾短语的用法,掌握省略句。3.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4.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5.结合已知的文言知识,加以区别比较,来巩固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二、课堂设计思路

由于本文是浙教版初三(下)新增课文,而且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将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加以综合掌握,学会区别比较,并能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落在字、词、句的教学和理解本文中心思想与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上。

▲字:本文中有如下多音字与通假字:(可制成幻灯片出示给学生看,加深印象)食(shí)石(shí/dàn)见(xiàn)衹祗(zhǐ)▲词:(加点词可制成幻灯片,用于“一词多义”的教学,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

▲句:(1)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联系以前学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即“富僧者”。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且该句的句读也非常重要。(2)介宾短语的用法:

①策之 此处介宾短语作动词 ②骈死 的补语,在动词之前 ③祗辱 或之后翻译均可 ④今[以蒋氏]观之 作动词的状语(3)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此练习也可以作一词多义“之”的练习。第③句的“之”是语气助词,无义。可联系旧知识,出示幻灯做课堂练习。如“久之,蛇竟死”,“公将驰之”,“填然鼓之”,都是“之”做语助词,无义。

▲中心:本文中心是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进一步指出伯乐对于千里马命运的重要作用。

(1)进述统治者的罪行,可出示“板书2”辅助进行。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不知”来引导出千里马之悲惨命运。(被埋没在马夫手里,与普通马老死在马厩之中)。板书“埋没”。在分析第三节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引导学生明白食马者不让它吃饱却又要让它日行千里,学生自然而然会得出食马者摧残(虐待)千里马的结论。另外在分析最后“呜呼”一句作者感慨时,可在原板书“不知”之前加一个大的鲜红的“真”字,加以强调食马者是真不知千里马也。

(2)在分析韩愈的创作意图,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如教师是填鸭式直接告知学生,将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板书需事先有安排。在书写“韩愈”时,在其正下方空两行再板书“千里马”,在归纳出千里马被“埋没”时,引导学生用成语来表达。学生会说“怀才不遇”或“报国无门”,再择一写在“千里马”的下一行。再引导学生看板书,“韩愈”、“人才”、“千里马”成一条直线,可得出“千里马”是喻“人才”的。接着引导学生看板书去归纳作者创作此文的意图,那么作者怀才不遇的愤之情便水到渠成。(3)同时在分析第一部分时将如下词语板书在“千里马”与“食马者”之间:①(真)不知②埋没③虐待(或摧残)。箭头则从“食马者”指向“千里马”,再引导学生得出“食马者”有何三大罪行?这样学生便可轻而易举完成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任务。教师应重点讲述“埋没人才”这一罪行。

二、上课步骤:

1、导语设计:

★1.“板书导入 法”导入 新课。可以先出示作者的简介画面,让学生对韩愈有一个初步印象,教师可同步进行作者简介,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可直接点明他的怀才不遇。提示学生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他所遇到的是个昏君,昏君根本就不知他是个人才。所以,要让学生明白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没有明君,人才只能空有一身的才华,却无处施展。这样学生便很容易在后面的教学过程 中找到本文的中心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此同时播放板书1,加深学生印象。再点明本文讲的是“千里马”与“食马者”、“伯乐”的关系。此时可出现板书2的画面,让学生知道文中的“千里马”其实就是“人才”,即是韩愈这样的人才。昏君就是文中所说的“食马者”,而明君就是文中的“伯乐”。找到了这样的语句对应关系,学生就不难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自然学生对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悲愤之情“怀才不遇”的理解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2..请同学推荐三位声音宏亮的同学来朗读第1.2.3节,其它同学看屏幕上的“字的教学”的内容,注意这三位同学有无将这些词念错。同时来掌握其读音与意义,以及其中的通假字。附“字的教学”

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shí或dàn)食(shí)不饱,力不足 食:shí,吃。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sì)食:sì,通“饲”,喂养。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aí)材:通“才”,才能。才美不外见(xiàn)见:通“现”,显现。

注释:屏幕上是没有参考答案的,只需用鼠标点击带划线或带波浪线的红色字体,便可以弹出参考答案,5秒钟会自动消失。教师可以任意根据需要来选择进行教学。

3.放范文录音,加深巩固这些多音字与通假字的读音。

4、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准备,将自己上课前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字、词、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再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此部分只可随机应变,而且教师要有备而来,要能顺手拈来,帮助学生回答问题)

5、完成翻译之后,马上提问分析后再板书。

6、在分析完第三节时要出示“省略句的分析”,将“策之”、“食之”、“鸣之”这三句让学生做课堂练习,完成省略填空,并重点落实“之”。在出示“词的教学”,让学生复习“之”的其他用法,带出本文的“一词多义”的练习。附“省略句的分析”

①(人)策之。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括号内文字由学生完成)注释:点击括号中的红色波浪线可弹出参考答案。[说明]“人”即“食马者”,“马”即“千里马”。前两个“之”指代“千里马”,而后一个是语气词,无义。“食”与“材”是通假字。’ 附“词的教学1”与“词的教学2”

策之不以其道 久之,蛇竟死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填然鼓之 子将安之 公将驰之 人之为学 君将哀而生之乎 策之不以其道 安求其能千里也

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一食或尽粟一石 其真不知马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7、分析讨论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三者的比喻义,揭露“食马者”的三大罪行。在此时再次强调介绍作者身平经历(他25岁中进士,此后一直不得志,得不到重用,他所生活的唐德宗时期,奸臣受重用,忠臣被贬谪,而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才往往被埋没),再引导学生归纳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注释:此处再出示“总体板书”,让学生先对文章的创作意图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8、出示练习,做当堂练习。

★④请在第三节文字中找出能表现“食马者不知马”的语句,这说明了食马者是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⑤文章末尾作者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慨,请结合对本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此句的看法。

注解:在讲述★④第题时,可出示“板书2”,分析第⑤题可同时进行全文总结。可以弹出“省略句的分析”,点击“赏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教学。

明确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说明了食马者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实在是有眼无珠,或称之“有眼不识泰山”,是个愚蠢无知者。全文充盈着作者的满腔悲愤。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怒,对马之悲惨遭遇深表同情。

明确⑤:世上缺的不是千里马,而是缺少善于相马的伯乐,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9、出示“题目①”,做古文句式复习练习。

①请选出与例句“马之千里者”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C、何陋之有? D、苛政猛于虎。

②请选出下列句子中介宾短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策之不以其道 C.今以蒋氏观之 D.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请在括号内填出省略的成份

a、()触草木,()尽死。b、再()而衰,三()而竭。c、可以()一战。

明确①:选B。因为A是判断句,B与例句一样是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C是倒装句中的提宾句;D是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明确②:选C。因为A、B、D都是介宾短语作补语,而C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明确③ a.蛇,草木 b.鼓,鼓 c.之,即“忠之属也”,也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全文总结:

作者在文中用“其真无马也?”这一反问句,再正面提出与食马者完全相反的结论“其真不知马也”。指出世上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这些食马者不知马,不识马也!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作者也正试图告诉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千里马(人才),而是缺少善识人才的伯乐!末句与首句实则遥相呼应的。可见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那样的人,才能发现“千里马”式的人才,使他们得到重用,发挥重要作用。这便是本文中心。本文始终都在围绕这个观点进行反复论述的。字里行间满含着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第2篇:《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商丘市睢阳区宋集一中

张家彬

《马说》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

2、了解作者及“说”的文体特征;

3、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4、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

2、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我们进行一场成语接龙游戏,要求成语里面要有“马”字,且不得重复,有重复者我们给予问题奖励,大家都来当裁判。

问题:自古以来,人们对马为什么这样喜欢呢?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马说》一文中,千里马的遭遇却令人痛心,不公平的待遇令人气愤,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二、出示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要词语与句子。

3、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4、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解题:

1、关于“说”体:首先看一下“说”是什么意思?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2、关于作者: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

四、指导阅读全文(形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3、齐读,自由读。(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要求读出语气、节奏,情感等)

五、疏通文意: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疑难问题交流。课件:

1、给下列的文字注音: 祗、骈、槽枥、食马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3、词类活用字: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能食也:

六、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交流。

课件: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七、三读课文,自主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3、“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学了本文,你有什么启发和感想?

八、分组讨论以上问题:

九、释疑解决以上问题:

十、四读课文,背诵全文。

十一、反馈训练:

1、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的一句是:

3、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十二、布置作业: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第3篇:马说教案

《马说》复习课教案

一、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背诵课文,准确翻译课文并掌握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掌握文言文复习规律,对作品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

二、教学重点:能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字、词、句意,并理解文章内容

三、教学难点:在了解背影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做好开放创新题,并认识到把握机遇的重要性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检测卷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语: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这节课,我们就以《马说》一课的复习,再来一起来探讨文言文复习的规律。文言文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教学构思:

本篇课文较简单,注释较详细,教师可以不用逐字逐句的给学生翻译课文,应该给学生留一些讨论、探究的空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把这篇课文所讲的深刻道理以及给学生带来的教育意义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重难点:

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幻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马说教案

《马说》教学设计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解释“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教学步骤 情景导入

观看“万马奔腾”的音像视频资料。

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站起来。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再坐下。

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学法指导:

先阅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疏通文章大意进行理解,再赏析课文内容,逐一弄明白,最后熟读成诵。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有关马的成语和诗句,导入本课。如:马到成功、万马奔腾、鞍前马后、马踏飞燕

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文体介绍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

现代的杂文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三、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马说 教案

韩愈

备课者:郑时仁

一、目的要求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4.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学习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本文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作方法。3.掌握古今异义词。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动漫《伯乐识马》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题解: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阳(现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都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马说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说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