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本文所阐明的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领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明确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伯乐相马)伯乐本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春秋时秦人孙阳因为善于相马,世人就称他为伯乐。有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可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这就是“伯乐相马”的故事。二.作者名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三.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如《爱莲说》。《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正音正字(放全文朗读,然后学生自读)祇(zhǐ)骈(pián)槽枥(cáo lì)
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五.小组合作,通释全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六.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语句。
(一)通假字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古今异义
或: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译:或者
是:是马也 古义:这 今译:判断动词
(三)一词多义
食:①一食(量词,餐,顿)②食马者(通“饲“喂)③食不饱(吃)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之: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②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
③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不译)④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⑤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调节音节,不译)
其:①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它的)②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③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讽刺语气)④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
以:①不以千里称也(介词,用)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四)词类活用
尽: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②食之不能尽其才 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千里: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五)特殊句式
省略句
倒装句 七.自主学习
通读全文,思考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三段分别讲了什么?即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
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点明中心:其真不知马 八.合作探究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 ?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托物寓意”的写法,这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九.拓展深入
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谚语云,酒香不怕巷子深。思考,到底是伯乐重要,还是千里马重要?
白杨树,一生以天空为方向,心无旁骛,身无斜出,所以顶天立地,海阔天空。所以我们要扬长避短,努力使自己成为人才。十.质疑总结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
}控诉,愤慨
《马说》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词语,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马说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二、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马......
周课时:第二周4-6课时总课时:第8-10课时 教学内容:马说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4、......
马说一.学习目标1.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结合页下注释理解文意; 2.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3.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二.你能讲出几......
《马说》微型课教案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蔡寨中学的语文教师胡艳梅我今天讲的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课文《马说》。 【教学设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