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案(与可见配套)_新闻两篇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7 14:23:5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新闻教案(与可见配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新闻两篇教案”。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

(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的有关知识:

1、广义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是报纸常用的一种文章样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狭义新闻,即消息。

2、新闻的记叙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如何?(How?)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6个“W”共同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way)。

3、新闻的结构要素

标题:高度概括事件(迅速了解新闻主要内容,要看 标题)

导语: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较详细了解新闻内容要看导语)

主体: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详细地了解新闻内容,要看主体)

结语:是新闻的结尾,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中,也可插在“导语”或“结语”中)

4、新闻的特点: 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及时迅速、语言简明准确。新闻(消息)结构: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特 点:

1、让事实说话;(真实性)

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3、简明扼要。(准确性)

5、如何写消息的标题和导语 消息标题的特点是:

必须有——何人(物)做何事 必须简洁 必须准确 例:

南京市民参观鼓楼地下隧道

昨天,南京鼓楼广场地下隧道首次开放供市民参观。上午开通仪式前,已有数万名欲先睹为快的市民等候在中央路、中山路两洞口。市交警支队出动数百名警员在现场维持秩序,以确保安全。开通仪式后,市民们有序地进入隧道参观。参观的市民大部分是全家出动,隧道中不时听到“乖乖,这么大!”“真了不起!”的惊叹声。到晚上10点,约有20万市民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隧道。

成都最低工资标准将提高

本报讯(记者李海燕)成都市政府常务会昨日原则通过关于调整该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相关文件。成都各区(市)县行政区域内具体适用的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蒲江、金堂、崇州、大邑、邛崃每月270元;青白江、龙泉驿、温江、新都、都江堰、彭州、双流、郫县、新津每月310元;五城区及高新区每月340元。2001年上述三类行政区域的最低工资标准分别是215元、240元和270元。

相同点:

写同样的人(物)身上发生的同样的事

即:有共同的人物和事件

不同点:

导语比标题详细,主体又比导语详细

即:导语既比标题详细,又比主体简略 “详”——是指比标题多了时间、地点。

“简”——是指它所描述的事件比主 体部分的事件简略 导语的特点:

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水库游泳 小伙溺亡

昨天下午3点多钟,19岁的溧水县男青年田某和几个学生打篮球,打到下午4点多钟结束。此后田某等人便到该县中山水库游泳,结果下去没多久,田某的双腿出现抽筋,沉入水库身亡。导语:

昨天,南京发生一起悲剧,一男青年下水库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据报道,5月31日在韩国举行的韩日世界杯足球赛揭幕战中,首次涉足世界杯决赛圈的塞内加尔队制约了中场一向强大的法国队,中场队员迪奥普在比赛进行到30分钟时攻入一球,最终以1:0战胜上届冠军法国队,爆出了世界杯赛历史上的一个大冷门。

5月31日,在韩国举行的韩日世界杯揭幕战中塞内加尔队1:0战胜法国队。

在一般情况下标题的写法:何人(何物)做何事

导语的写法:何时何地何人(物)做何事

标题、导语、主体的区别:

• 标题:请同学们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导语:请同学们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 主体:请同学们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 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检查预习

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4月20日签字。但南京国民党政府却拒绝签字,人民解放军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于20日夜发起渡江作战。中突击集团第一梯队第24、第25、第27、第21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冒着国民党军军舰和江防炮火的拦截,在100余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鲫鱼洲等江心洲。接着,突破鲁港(芜湖西南)至铜陵段国民党军江防阵地,连续打退守军的多次反击,巩固了滩头阵地,尔后向纵深发展攻势,至21日,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

有关资料: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二、朗读课文,感知新闻

1、要求:

• 标题:请同学们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导语:请同学们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 主体:请同学们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思 考 题

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西广大南岸阵领 路

十万

二,已

领 长江南岸。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3、画渡江示意图

你能根据新闻的主体部分绘出三路军渡江的示意图吗?

四、课文分析:

(一)、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二)、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并加以分析:

1、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2、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3、开头的括号部分是什麽内容?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4、你能概括这则新闻的中心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全面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的渡江战役,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这一历史,让我们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三)、问题探究(小组讨论)

1、本文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第二层开头“二十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紧相衔接; 第三层开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我军突破了”一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第二层与第三层衔接起来了。

2、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五、揣摩语言

A、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B、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越过”只表示经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且文字简洁有力。“共”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A、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东路军已战胜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封锁长江。

B、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上句只交代了我军取得了胜利并占领了哪些区,下句用“整天激战”、“歼灭”、“击溃”等词突出战斗的艰巨,表现我军的英勇无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A、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了。B、“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只是一般交代了时间,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小结: 可见这则新闻的语言用词准确精练,铿锵有力。另外还有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益得彰(如“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各有妙处。

六、质疑析疑

1、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在新闻的主体里,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巧妙而自然地从“西面”转到“东面”。

七、拓 展 延 伸

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八、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九、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的第三组句子的比较

2、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

3、完成作业本1——8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自学讨论:

1、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六个要素。

2、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3、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 人物:中原我军

•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 地点:南阳

•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4、二、分析研究:

1、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 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2、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一小题: ②句好。• 因为:“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第二小题: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 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三、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四、作业;

1、写一则新闻:

2、报道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要求:

•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2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作业本13题 • 完成语文作业本中第一课的作业。• 预习《芦花荡》,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后记: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教案

第五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一.教学内容 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分子的能级及光谱、有机物及无机物电子能级跃迁的类型和特点) 2. 吸收定律及其发射偏差的原因3. 仪器类型、各......

第一单元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主课件配套教案

第一单元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

童趣教案(与课件配套)

童趣 教学目标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积累词语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①......

配套教案

22《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描写西湖的众多诗歌当中最为脍......

6理想教案(与课件配套)

理想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②联系生活实际,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①......

下载新闻教案(与可见配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教案(与可见配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