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配套教案_赤壁赋教案设计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8 06:23:5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赤壁赋配套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赤壁赋教案设计”。

赤壁赋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二、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三、体会本文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

一 导入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当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二 文体知识

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 “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

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三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为什么?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

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面对灾难性命运,苏轼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四 时代背景

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苏轼政治上失意,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这时,他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在《赤壁赋》里抒发了“吾生之须臾 ”的感慨,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

东坡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表现在他的诗中是豪放的风格。苏轼处于当时的复杂政治斗争中,本来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但在入狱受审并贬谪黄州的沉重打击下,他不由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可是,他终究未能超脱也不甘超脱。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他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五 正音正义

1、壬戌()

10、酾酒()

2、桂棹()

11、横槊()

3、余音袅袅()

12、渔樵()

4、幽壑()

13、扁舟()

5、嫠妇()

14、匏樽()

6、愀然()

15、蜉蝣()

7、山川相缪()

16、无尽藏()

8、舳舻千里()

17、狼籍()

9、旌旗()

18、枕藉()

六 串讲课文

第二课时

设疑自探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 悲观

苏子—— 乐观

3.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月下泛舟

吊古伤今

阐述哲理

饮酒乐甚

苏子愀然

客喜而笑

(乐)

(悲)

(乐)4.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5.苏轼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其思想。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变

不变 水

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卒莫消长也

不能以一瞬

无尽也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

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

(4)、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6.探究课文中苏轼所言,结合苏轼的儒、道思想,体会其人生态度。

主客是否真正为现实中的两个人问答对话?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解疑合探

一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试分析: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精神的永恒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壮志难酬 二 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感情线索:乐-悲-乐

时间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 本文突出的意象是什么?该意象又是如何运用于文中的?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四 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

2.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

4.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

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学者林语堂评价苏轼:“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 五 试总结本赋的特点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

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写作目的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方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体验乐观旷达的情怀,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配套教案

22《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描写西湖的众多诗歌当中最为脍......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 1.把握文赋特点。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知识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3.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

赤壁赋教案

《前赤壁赋》无生上课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处境......

下载赤壁赋配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赤壁赋配套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