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中学语文教材素材(优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部编版中学语文新教材”。
深入挖掘中学语文教材素材
—让你的作文有“米”可“炊”
和平县四联中学
罗春艳
【摘要】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无米之炊,巧妇难为”。因为课业负担重,学生无暇广泛阅读、积累素材,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运用素材,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作文;语文教材;素材积累
作文,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却成了老师和学生的最大硬伤。“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无米之炊,巧妇难为”。因为课业负担重,学生无暇广泛阅读、积累素材,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运用素材,就显得格外重要。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教材价值有很大的误解:教材作文是教师教学的范本,与己无太大关系;考试中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于考试无直接作用。老师也缺乏对教材中所包涵的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的深入挖掘,更谈不上指导。这导致学生很少在写作中运用到教材中丰富的写作素材,不少有效的写作素材大量流失。
现在各地使用的新教材是经过多次审定而成的,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我们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但遗憾的是,这一丰厚的素材往往成了师生共同遗忘的角落,老师更多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去解剖范文,而很少从写的角度去加以指导,学生也因此对这些优秀的写作素材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其实,从初一到高三共12本教材中,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包括行文思路),再加上老师在教学中提供的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中学生创作上的需要。
2012年广东高考中,满分作文《各有千秋》就取材于鲁迅的《阿Q正传》,《生不必逢时》则取材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司马迁《报任安书》等,而《我想生活在唐朝》中作者更是大量引用或化了李白、陈子昂、王勃、王维、杜甫等诗句。可见,只要关注课本,从课文中搜集和汲取作文的养料,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我们绝对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例如下面这篇高考优秀作文:
《让未来记住今天》
被人称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一百年前生活的社会我们也许已经无法感知,但我们都知道这位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是在怎样清贫艰苦的环境中奋斗的故事,和许多科学家一样,当我们探寻他们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的动力时,居里夫人的那句话仿佛又响起在我的耳旁,她说“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是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活在哪个时期或什么样的环境中,要想过的“有趣而且有用”在于我们个人的内心世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我不知道屈原是否抱怨过他生活的时代,当楚怀王不再相信他的时候,当他的祖国抛弃他的时候,走到汨罗江边的诗人的心中已经对未来没有了期许,但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铮铮誓言今天还回荡在时代的天空,屈原让未来记住了他。比屈原稍早一些时期,在泗水的岸边埋葬着一个中国乃至于世界伟大人物,他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个曾经是管理仓廪和放牛羊的小官,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十五即“志于学”,周游列国,推行“仁爱”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当今在全世界有一百多所以他名字名命的学院,他就是孔子,“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和沟通着世界与中国的桥梁。这个早年丧父,家境衰落的没落贵族子弟孔子不知是否也曾抱怨过生活和时代对他的不公!,但孔子让未来记住了他,这位对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吧!——但丁
余秋雨先生曾所说他最想生活在魏晋时代,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个人物,他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人陶渊明。发现一片“世外桃源”,那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座寺院敲响的晚钟,在山中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一汩汩清澈的流水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暮霭中天边的飞鸟依恋着旧林,回归的浣女在竹喧中隐约可见,相信你你一定能体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需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留下我们的足迹——拿破伦一世
我们不能挽留昨天,但可以把握今天,我们也不能确定未来,但我们还是可以把握今天。
每个时代里,都有那么一些守候自己信仰的人,从而留下了他们坚韧的足迹。这些被称为“孤独的舞者”的舞姿也成了无数后人所敬仰的姿态。史铁生不能走路了。于是他与北京地坛公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读书,看日出日落,他说:“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地坛公园弥漫着沉静的光芒,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准备了这样一处安静的地方,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的身影,对这位长到20岁上忽然截瘫了的青年,时代没有特别眷顾这位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的伟大作家,读罢他的作品你会从他睿智的言辞中感到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史铁生走了,然而他的足迹是那样的鲜明,史铁生也让未来记住了他。
正如一位哲思的人物说过“时代不是从青天上叮当一响掉下来的,是无数的我的呼吸与湮灭铸成的”,如果有人问我愿意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会说我愿意生活在“我的时代”里,在一个时代里我们要做的是把握今天,让未来记住今天。
这篇高考佳作材料丰富,内涵深厚,这与作者对教材中写作素材的有效搜集和挖掘密切相关。作者在文中取材了屈原的《离骚》、孔子的《论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王维的《山居秋暝》以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材料来源便捷,运用恰到好处。
可见,对教材中写作资源的挖掘利用成了积淀和丰富写作素材的最快捷的一种渠道。总之,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留心体会何愁无“米”可“炊”。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师道》,广东教育杂志社,2012年第五期/新编第159期。
教案下载站 http://www.daodoc.com/ja/ 精品教学资源, 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欢迎各位网友下载!高考作文素材要学会从教材中挖掘中学作文教学中,每个老师都非常重视素材,都......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回味再现《赤壁赋》的内容,调动学生内部语言机制,转化为动态语言。2、思维发展与提升。研读苏轼及本文所表达的人生哲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
中学语文教材分析分析的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一、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生命是什么吗?今天,我要为同学们介绍一个坚强的人,她12岁时患了关节炎,......
就诗词教学设计而言,应该如何体现特色?实现更好的教学?? 论关于诗词教学设计中渗透传统文化把握中国文学文字意蕴之美的思考——以冯延巳的《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为例 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