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俄文化差异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俄文化差异分析”。
浅谈中国跟俄国的文化差异
首先我简介下关于电影《Burnt by the Sun》的一些简单剧情。影片的时代背景落在30年代斯大林统治下的前苏联。科托夫(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饰)是红军的光辉领袖,拥有殷实家底和幸福家庭,正在与妻子玛露莎(英格波佳·达库内提 Ingeborga Dapkunaite 饰)、女儿一起在别墅中度过幸福时光。不料,一名不速之客闯进了这里。当他揭开层层乔装的外物时,人们认出了他——一个失踪了十年的没落贵族米迪亚(欧列格·米契柯夫 Oleg Menshikov 饰)。米迪亚的到来犹如地狱派来的使者,随着他娓娓道来的故事,米迪亚和科托夫之间的恩怨纠结、和玛露莎之间的陈年旧情以及随着时代而扭曲的人生,都在故事中一一展开。而更为残酷的是,他带来了一个令科托夫一家陷入绝境的消息。
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是非常令我震撼的。正如电影的中文名《烈日灼人》一样,令我内心十分澎湃,深有感慨。烈日灼人,片名正出于以上的那一句歌词。仿佛太阳卷着荼毒的光芒,日冕犹如锯齿尖锐的利刃,遍圣斜刺。它张牙舞爪的刮割侵蚀所波及辐射到的地方,席卷蔓延。那是时代的洪流,它来势汹涌,不可抵挡,正如影片末尾的字幕所说:“献给大清洗运动中牺牲的人们”。毒太阳,它所反应的正是那样一段历史,没有大的战争没有过多的暴力,却在渺小的个人,细微的家庭琐事与男女的情感纠葛中看到了时代的缩影。正如武侠的儿女情长,将其放大,你就看到了整个江湖。
这部电影继承了俄国艺术优秀的传统,细腻又充满诗意。像《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一样,把大时代的背景与个人的命运结合的非常完美。像《樱桃园》一样,对话仿佛是从日常生活对话的录音带上拷贝下来的,乍一看基本是废话,然而却句句改不得删不得,看似闲散却包含了无限喻意,每一句都更加完美的烘托了整体气氛,把那悲剧性的线索。
由这部电影,我不得不延伸到关于我们中国跟俄国存在的文化差异。我想,细入生活,才能深刻体会到关于文化差异的点点滴滴。首先我浅谈下文化差异,由于以前修过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课程,所以生活中,更或者说是在与一些不是本国文化的东西接触的时候,我都会很深刻的思考文化差异的存在到底对我们的思维会不会有什么影响。我觉得,文化差异,不管是中国跟俄国的还是跟西方文化,都有着异曲同工的感觉。首先,关于西方的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最根本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为辩证思维,而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是欧美人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西方人的思维则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所以,从思维这一层次入手再来看《Burnt by the Sun》中中国跟俄国文化上存在的差异。中俄两国国民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抽象到具体。一触及中俄双边合作,往往喜欢以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指导两国在各领域的具体行动。
俄罗斯人的思维习惯恰恰相反,由小及大,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在涉及两国合作的具体问题上,喜欢从本国实际利益出发,“就事论事”,而不习惯于套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决定自己的态度。
中国到处修庙拜佛,手机、首饰、矿泉水一经“开光”,身价倍增。不过,信佛向善,起码无碍社会稳定。而且,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并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俄罗斯近年来信教的人增加,宗教,特别是东正教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宗教参与政治的趋势逐渐明晰,新下水的军舰、新落成的楼房往往要举行祝圣典礼,总统就职典礼的贵宾中必有东正教大牧首和其他主要宗教领袖,这些人已经成为本国政治精英的一部分。用东正教凝聚人心、扩展俄罗斯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促进国家复兴的意图越来越强烈。这一现象可以从影片中出现的两次斯大林热气球看出。斯大林热气球揭示的真是那样一个时代背景,独裁,专政,万民敬仰,俯首称臣。就是如此决绝,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斯大林就是上帝,十万福的主全能的神,人们必须顶礼膜拜,无需任何原因,不能一丝怀疑。向他敬礼,全部,必须。这是一个强制于人的精神信仰,像是另一个新天新地,然后先前的天地消失,海也不再有了。同时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跟俄国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电影一开始,高大的杨树林,金黄的农场,俄罗斯的木屋,清澈的河水和阳光下的家庭野餐,俄罗斯最精致动人的乡间风景。看到的是一家有教养的俄罗斯人,弹琴唱歌跳舞,围着饭桌讲政治文学笑话,这些场景都很迷人。电影里每个人的性格都很有意思,好喝酒的酒徒、害羞的老处女、活泼懦弱的米迪亚、性子直爽的红军英雄和可爱的小女儿,生活在俄罗斯大地上的人。由此跟我们国家进行一些细致的对比。同时我又想到了俄罗斯人有浓重的悲剧情结。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一个人的遭遇》也好,托翁的三大长篇也罢,都有很浓厚的悲剧色彩。《天鹅湖》原本是悲剧,被苏联领导下令改成喜剧结尾——光明战胜黑暗,但原创音乐的悲情是改不了的。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也好,瓦尔特菲尔的《女学生圆舞曲》也罢,维也纳和法兰西风格的圆舞曲全是大调,华丽欢快。而俄罗斯的古典圆舞曲风格独特,不论是50年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在满洲里的山冈上》、《黑龙江的波涛》和《秋天的梦》,还是旅俄德国人德列津作的《小白桦圆舞曲》,轻快中带着忧郁,无一例外,以“6”结尾,都是小调。而且,除了西伯利亚民歌以外,俄罗斯民歌也用小调,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凄婉。不像我们中国,中国人天生乐观,万事求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把坏事变成好事”,容易“居危思安”。
中国和俄罗斯地理、民族、宗教、历史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化必然有差异。即使是普通的数字,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爱好也不一样,中国喜欢偶数,俄罗斯喜欢奇数;中国封建时代偏爱“九”和“五”,现代民众钟情“六”和“八”,俄罗斯喜欢“七”。
上世纪50年代中苏“蜜月时期”,共同的意识形态掩盖了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此后两国一度反目成仇,又无限放大了这种差异,抹杀了社会文化的共性。了解两国的社会文化差异,有助于在双边交往中减少误解,增进互信。
虽然单从一部电影来谈文化差异的话,难免会有管中窥豹的感觉。不过,我觉得只有从这些小的方面才能更好的诠释中国跟俄国的文化差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
浅谈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摘要: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突出地反映着各个民族的特色和风情,其风格之各异、烹法之多样以及吃的方式真可谓是......
中俄文化的饮食差异摘 要: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逐渐......
非言语交际下的中俄语言的文化差异对比弗洛伊德说过:所有凡人掩盖不了自己,如果他口唇静止,手指在轻轻击节,则秘密会从他的每个毛孔中流溢出来。手势语属于非言语交际的一种,是通......
摘要:冷战结束以来,中俄战略关系开始了由安全困境向安全共同体的结构性转变。这突出地表现在三个层面上:边界划定奠定了中俄战略合作的地缘之基、上合组织夯实了中俄战略合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