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_中俄比较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0:46: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俄比较”。

摘要:冷战结束以来,中俄战略关系开始了由安全困境向安全共同体的结构性转变。这突出地表现在三个层面上:边界划定奠定了中俄战略合作的地缘之基、上合组织夯实了中俄战略合作机制之本、联手反霸塑造了中俄战略合作的全球之维。展望未来,在新安全观的引导下,中俄战略关系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安全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

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终结,使得国际体系结构由微妙平衡的两极转向了不对称的一超多强,中美俄大三角也随之发生了结构性的嬗变与重组。中美联手抗苏的地缘政治图景不复存在,相反,在美国的全球战略进逼下,中俄关系实现了梯级化发展,即由安全困境逐渐向安全共同体转变。作为相邻大国,中俄化敌为友,在独立自主、和平友好的前提下,相互借重、互惠互利,两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边界划定奠定了中俄战略合作的地缘之基

冷战结束以来,中俄两国以大国的风范和气度,摒弃历史恩怨的羁绊,摆脱意识形态的禁铜,在承认历史条约、尊重现实情况、遵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本着和平谈判、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公正、合理、完满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把冲突的根源变成合作的纽带,从而开创了新型安全合作模式,有效地缓解了两国之间的安全困境,朝着安全共同体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进而为中俄战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地缘政治基础。

长期以来,边界争端成为妨碍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边境武装冲突,曾使两国走到了战争的边缘。此后,陷入对抗的两国都因巨额军费开支而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双方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冷战末期,双方都认识到这种相互对抗政策的无比危害性,不再把对方视为潜在的军事对手,通过大规模撤军缓和了两国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

冷战结束以来,中俄之间进行了一系列善意的互动。1989年,中俄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92年,两国宣布“相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双方关系提升为“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中俄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除了政府层面双方关系在逐级提升外,2006年,在中国举办了“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了“中国年”;2009年在中国举办了“俄语年”,2010年在俄罗斯举办了“汉语年”。数次民凋显示,俄岁斯民众把中国看做最友好的同家,两同关系在民间层面上也有了积极变化和改善。可见,中俄两国关系不断更上一层楼。这就为两国解决边界问题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坚实的法律基础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改善,两国不再把增强军事力量作为维护边界安全的主要手段。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在上海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根据该协定,舣方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双方不举行针对埘办的军事演习,限制军事演习的规模、范围和次数,等等。1997年4月24日,上述五国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根据该协定,将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裁减到与睦邻友好相适应的最低水平,使其只具有防御性;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谋求单方面的军事优势等。中俄上述的军事透明化举措,为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现实可能。

在此背景下,2004年10月14日签署的《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和1991年5月16日签署的《中苏国界东段协定》以及1994年9月3日签署的《中俄国界西段协定》,全部划定了长达4 300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走向,全面解决了妨碍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彻底扫除了长期困扰两国战略关系的历史阴霾,极大改善了两国的同际战略环境和周边安全态势,为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毗邻地区的全面合作开辟了新的阶段,为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提供了可靠保障,为维护亚太以及世界的安全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不仅体现出中俄领导人的远见卓识,还将荫庇着两国人民的子孙后代。一个和平、友好、合作、繁荣的中俄边界已经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上合组织夯实了中俄战略合作机制之本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独立出来,自成一个新的地缘政治区域。该区域东邻中国,两至黑海,北接俄罗斯,南连南亚,可谓东进亚洲、西欧洲、东南下南亚、西南人中东的枢纽之地。无怪乎英国地缘战略学家麦金德将位于欧亚大陆交接部位的中亚地区称为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然而,这一“心脏地带”现今却裂变成“破碎地带”,成为诱引各个地缘战略棋手竞逐该地区主导权的“地缘政治黑洞”。并且,中亚毗邻里海,是重要的油气能源产区和有色金属产地,突出的战略地位和重要的的战略资源两相结合,使其成为大国逐鹿的热点地区。各相关大国争相同中亚诸同建立政治、经济联系,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力图影响和占据这个新的战略空间,以致中亚沦为又一个动荡弧形带——“欧亚大陆巴尔干”。

在大国的竞逐中,美国表现得最为抢眼。它对中亚觊觎已久,苏联解体之后即着手通过经济援助和军事渗透大肆向中亚扩展势力,来推进其管理欧亚大陆的战略图谋,即通过控制中亚来北遏俄罗斯、南控印巴、东制中国、西挟两伊。中亚各国也积极吸纳美国力量的介入,开展以大国平衡外交为主要表征的全方位外交,力求在各种外部力量之间构建起新的战略平衡,以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在这种战略思维的引领下,哈、吉、土三国加入了“北约和平伙伴计划”,乌、吉允许美在其境内建立军事基地,一些中亚国家相继发生了“颜色革命”。美国在中亚的“步步进逼”,使得美国势力在中亚得以永久化存在,中亚的地缘政治天平开始朝美国方向倾斜,美国势力通过中亚直抵中国西部地区和俄罗斯南部地带。

此外,中亚哈、吉、塔三国与我国新疆约有3 300公里的共同边界。边界两侧存在着为主权界限所难以划清的复杂、特殊而密切的地缘、民族和宗教关系。苏联的解体引爆了该地区压抑已久的民族感情和宗教热情。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势力在中亚地区日益活跃。在这三股恶势力的渗透和鼓动下,新疆境内的民族宗教分裂分子蠢蠢欲动,开始追求将民族、宗教与政治混而为

一、统而治之的危险思想,进而提出“东突厥斯坦独立论”,掀起分裂祖国的波澜。他们鼓吹宗教狂热、激发分裂情绪、制造民族矛盾,并呈蔓延之势,对我国西部疆土的安全、稳定和繁荣构成了威胁。在这一层面上而言,中亚已经成为境外反动势力支持我国新疆民族宗教分裂活动的基地和通道。

鉴于中亚地区有沦为美国“棋子”之虞和三股势力在边境地区蔓延的态势,对同属中俄“战略后腰”的中亚,两国必须保持协调,相互靠拢,彼此借重,积极应对,大力拓展历史沿袭下来的密切联系,以维护两国的边疆稳定。为此,中俄与中亚同家哈、吉、塔、乌坚持“睦邻友好、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原则,于2001年共同创建了“上海合作组织”这一区域性多边合作机制,确立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以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利益协调和战略协作,推动合作性区域地缘关系,从而将中俄与中亚整合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地缘政治力量,有效地遏制了美国对巾亚的战略攻势。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各成员国加强互信,共同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紧密合作,联合打击贻害各成员同的三股跨国恶势力;倡导和平,一直积极以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本地区的各类纷争和冲突。因此,上海合作组织不仅成为维护与促进中亚安全、稳定和繁荣的中流砥柱,而且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俄罗斯的南部安全压力、稳定了中国的西部边疆形势,还有助于提升中俄的国际地位、扩展两国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影响力、牵制美国势力在巾亚地区的扩张。未来,中俄两国应通过不断完善上海合作组织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则、积极扩展对话机制平台和努力加深地区经济联系与互利机制,来加强成员问的互动与协作,在促成上海合作组织成为中亚地区主导性区域合作机制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领导作用。

三、联手反霸塑造中俄战略合作的全球之维

冷战后,美国确立了阻止任何大国崛起的全球战略。在它看来,能够挑战其霸主地位的就是中俄两同。为此,它实施“两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战略,以阻遏中俄的崛起势头。由此,中俄两国面临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围堵,两有北约东扩的战略进逼,东有亚太同盟的不断强化。这无疑加剧了中俄两国安全情势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因此,面对美国霸权压力的中俄,在抵制美国力量扩张等方面拥有共同战略利益。两国睦邻友好、相互信任,彼此支持、相互声援,彼此视对方为可靠的“后方”,共同分担美国巨大的遏制压力,一道获取相对有利的大国权位,从而赢得了极为广阔的战略空间,建立起和平有力的安全环境。

(一)中俄共同抵制美国向蒙古的渗透

蒙古位于中俄之间,为中俄两同所包裹,是一个不具有出海口的高原内陆同家,其边境城市扎门乌德距中国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600公里,且其间没有任何可以据守的天然屏障。因此,蒙古可谓中俄两国的“战略后院”。蒙古在对外战略上虽然将发展同中俄两同的友好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但出于战略平衡的考虑,蒙古一直寻求引入美同这个外部大同,甚至直呼美国为“第二邻国”,来牵制中俄两大邻国,以保证自身的独立与安全。这给了美国以可乘之机。基于蒙古所占据的地缘战略区位,美国认为控制了蒙古,就相当于在中俄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可以约束中俄这两个地缘战略棋手的自由行动。基于这一“中心开花”的战略设想,美同向蒙古大举渗透,不仅给予蒙古大量经济援助,而且帮助其改进军事装备和培训军官。对此,中俄两同通过加强政治军事互信、扩大经济贸易交流、拓展双边多边合作,推动与蒙古的全方位合作,确保其不为任何其他大国所控,维护其中立地位。

(二)中俄在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呼应

朝鲜以发展核武器来对抗美同的新霸权主义,引发了朝核问题。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俄拥有较多的共同利益,即促进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抵制美同的半岛控制战略,从而为同内经济建设培育一个和平、良好的周边环境。俄罗斯力图重返朝鲜半岛,在半岛问题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可借重俄罗斯对半岛事务的传统影响,与俄罗斯进行战略协作,以平衡美日势力在此的扩张。中俄两同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的精诚合作,使美国难以对朝实施武力打击政策。此外,中俄两同在伊朗核问题、伊托克问题、阿富汗问题等一系列国际重大问题上,都有相似的利益关切与共同的政治立场,因此能够密切协作。

(三)中俄对国际格局持有共同的理念

中俄两国处于相似的战略环境、秉持趋同的国际理念、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拉近了中俄之间的距离。两国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皆认为构建多极世界有利于维护两同的共同利益、制衡霸权国的肆意妄为,有利于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展与繁荣。这为两国在战略上相互接近、相互倚重奠定了基础。为此,中俄两国已经建立起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年度会晤机制,并在APEC、G20、上合组织、金砖四国、联合同大会等多边场合会晤与磋商。两国立法机构、政治党派和社会团体也在进行着积极的交流,形成一种网络化的合作机制。可见,中俄之间往来绵密,已经形成一整套机构健全、运转高效的完备机制体系。在此基础上,中俄战略互信空前提升,双方都把两国关系视为本国外交的优先方向,在事关彼此核心利益的重大国际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积极协调立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相互配合、彼此关照。

由上可见,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既是中俄两国共同战略利益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共同抵制美国霸权主导战略的产物。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利于俄罗斯抵制北约的东扩,为俄罗斯远东方向提供战略支撑;有利于中国制衡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强化,为中国北方安全提供重要保证。简言之,搞好中俄关系可以稳定“半边天”。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俄毗邻而居,命运相连,和则两利,斗则两害。冷战结束以来,中俄两国秉持全面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安全观,在携手共进、全面合作中加强互信、实现双赢,从而跳出安全困境理论的自我实现逻辑与恶性循环魔咒,进而为两国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一路高歌猛进,不断步入新里程,愈加成熟和稳健,成为大国关系的典范、睦邻友好的楷模。展望未来,不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中俄只要真诚互信,巩固两同关系的政治基础;互利共赢,夯实两国关系的经济基础:世代友好,打牢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相互支持,促进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坚定不移地推进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那么,两国关系就一定会又好又快地继续发展,以至永为好邻居、好伙伴和好朋友。

中俄政治关系

中俄政治关系1992年俄罗斯独立以来,中俄之间的政治关系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互视为友好国家”阶段,“建设性伙伴关系”阶段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阶段。(一)“互视为友......

中俄纲要

中俄纲要一、中俄口岸及边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进一步发展和改造中俄口岸,完善旅检、货检系统,加快口岸电子化,提高通关效率,完善与口岸相关的基础设施。1、改造满洲里—外贝......

中俄文化差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

中俄关系史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深化及其意义从十七世纪中俄交往以来,中俄关系可谓坎坎坷坷,一波三折。但是,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俄双方最终建立起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既有利于两国......

中俄经贸

李建民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稳步推进以及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双边经贸合作快速稳定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能源、科技、通信、金融、交通等各领域合作全面深入开展......

下载中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中俄比较 中俄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