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学生数感的培养论文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论文
《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此作了说明:“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使人们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就能自然的、有意识的和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已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感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联系生活,获取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在讲台上放着5个水果(分五种,每种1个),让6个学生上来每人拿走1个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前5个学生很快地拿走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第6个学生却为难了,不知所措。然后把水果重新放回讲台,另叫6个学生按上述方法再做一遍,结果相同。此时,我明知故问:“你为什么没有拿到水果呀?”学生回答:“水果没有了。”我接着追问:“那么,没有了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的教学,通过游戏活动加深了学生对“0”的理解,知道了“一个都没有,就用0来表示”,而且牢牢掌握了0比1小,1比0大的相对大小关系。同时,在认识了0以后,我也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到“0”,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借助游戏,培养数感
根据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我常常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儿童喜欢游戏活动,把游戏活动引人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但游戏活动必须紧扣教学内容这条主线来展开,是游戏活动的玩法和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游戏助学,使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后,我组织同桌学生进行“猜数字”游戏活动,先让一位学生从自备的11~20数字卡片中任意抽取一张,然后让同桌的另一位同学猜“我拿的是几?”猜数的同学如果说出的数比卡片上的数大,手持卡片的同学就说:“大了”;猜小了,就说:“小了”,直到猜对为止,然后再交换进行。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11~20各数之间相对的大小关系,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在这样的游戏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和数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东西。
三、自主探索,体验数感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数感的重要途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内心深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能得到培养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实践,这样,在习得知识、培养数感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
例如,教学“正方形四条边边长相等”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折正方形纸片来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学生沿着对角线进行对折,根据邻边相等得到四边相等,但也有学生通过沿一条对角线和中线对折得出对边、邻边相等,进而得出四边相等。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这一知识就理解得相当深刻,同时也为以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又如在学生认识时、分后,老师问:你估计十分钟自己能看多少字、跳绳多少次、口算多少道题、走路能走多少步。学生认为十分钟比较难估计准确,那么先估计一分钟能做多少;然后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分种的长短,再计算出十分钟能做多少;由此推算出1小时能做多少等问题。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这样的学习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了上来。他们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数感的启蒙,还培养了学生的“亲数学”行为。新课程标准中还举了好多培养学生数感的例子,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多长?一个正常人的心跳100万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100万小时相当于多少年?等等。只要我们能动点脑筋,进行合理运用、创新拓展、举一反三,就能为学生数感的培养提供许多素材。
四、合作学习,交流数感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还能培养集体合作精神,人人可以尝试成功的喜悦。同学之间的语言最容易理解,数感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例如在活动课中,老师提出100万张纸有多厚?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有主持人,有记录员,有计时员和汇报员。通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许多种表示的方法,在此仅举一例,一本数学书有68张,100万张相当于14706本书的厚度,一本书的厚度1厘米,那就是大约147米,我们的操场跑道长150米,可以绕一圈,我们一层楼房的高度是大约3米,那么叠在一起就有大约49层楼房的高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我们不禁赞叹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和别人进行了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学生的数感就在讨论和比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又如,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老师在上“大数的`认识”一棵时,是这样教的:
师:现在我请坐在第一排的同学把你们事先准备好的10 000粒大米送到老师这里。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的。
生:我先数出100粒大米,放到一个瓶里,这样连续数出100次就得到了。
生:我先用秤称出1两米,数数多少粒,再继续称下去就得到了。
生:我先用一个杯子装满米,数出多少粒,再一杯一杯装下去就得到了。
生:我的方法是先数出200粒米,称出多重,再求出这个重量的50倍。
生:我是100粒100粒地数到2 000粒,装到1个小杯中正好装满,舀5杯就行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用这么多方法得到大约10 000粒米。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也是形成数感的具体表现。
五、深化运用,升华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特别是在新授过后,良好的数感可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来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如:在教学“利息的计算”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假如你有1000元压岁钱,你准备怎样用?学生说:买书、衣服、练习本、墨水、玩具、捐款、存入银行。讨论得出:购买书、衣服等是必须的,捐款是有意义的,像买零食、玩电子游戏是有害身体健康的;不能把钱用完,适当的储蓄是必要的,那选择那种储蓄方式呢,老师出示各种利息,学生提出各自的存法,并能说出这样存的理由。有学生提出,我拿出300元资助一个贫困学生,700元存银行,所得的“利息(效益)”远不止银行利息;有的学生提出买保险等等。这时,只要适当的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利息的知识,而且可以深化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概念,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新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每条小船限乘4人,17人需要租几条船?学生的计算17÷4=4(条)…1(人)中4是表示4条船,1表示还多1人,就要再加一条船,共需要5条船。然而课标中又追问:你认为怎样分配合适?这个问题不是17÷4就可以解决的。学生的解决方法有好多种:可以3条船各坐4人,一条坐3人,一条坐2人;或2条船坐4人,3条船坐3人等。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
总之,数感是一个崭新的学习内容,它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一节课、一单元的教学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我们实际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数感的评价方式,创造性运用教材、使用教材。把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数学的感知能力作为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篇:小学生数感培养“四部曲”
小学生数感培养“四部曲”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
什么是数感呢?《数感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思,能用多种方法来表达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处理与解释。可见,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联系生活,启蒙数感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生活,启蒙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数学中要充分利用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从而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加深对于“数感”的兴趣培养。由于数数一般都是幼儿园里的学习基础,他们会兴致盎然地去数:1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4架飞机„„,无一不是他们生活中常用的东西。数学就是这样的无处不在。在课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如:“星期天,妈妈买了一箱苹果,我数了数一共30个,我计划每天吃两个,所以吃15天”。“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和家人共5人去肯德基吃东西。我们规定每人只能点18元的食品”。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认识的数字编出自己喜欢的车牌号,电话号码,并画一幅数字图画来表示19个数字的意义,使数字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建立数感。学生开始会用数学的眼光量化看世界时,应该说他们具有了一定的数感了。
培养学生的“数感”必须掌握学生对身边事物关注的心理,利用他们对身边事物的感性认识到量化的认识,那就必须采用实践的手段去证明,在证明过程中调用其学到的知识,达到巩固和加深;在教学中,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头脑中不能很好的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
结合学生心理,联系实际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人总是有感情的。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活动。其次我为孩子创造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孩于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相互交流,领悟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如在教学《我们认识的数》的说一说中,我充分利用第一幅图四位同学的话来抛砖引玉,并且有相应的图象,一下子就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我们家的电话号码是......”,“教室里有42张椅子。”“我家的门牌号码是123”......以促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在其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联想各自生活中的关于数学的问题,因为这样形式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还能培养集体合作精神,人人可以尝试成功的喜悦。同学之间的语言最容易理解,数感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再例如,在教学“有趣的数‘11’”中,老师直接写出“42×11=462,51×11=561„„”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再让小组合作讨论“老师为什么能直接写出结果”。学生兴趣明显高涨,讨论很热烈。有的学生说:“老师是心算出来的吧?”有的反驳说:“不可能,肯定有速算的方法。”于是,几个人开始仔细观察这几个数的被乘数和积,终于得出规律:把被乘数的最高位作积的最高位,最低位作积的最低位,中间加起来就可以得出积。学生的数感就在讨论和观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自我实践交流和记忆中搜索有关的数学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学得更多,更好。
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搞)》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得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就一定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发展,共同进步.三、实践体验,增强数感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联系实际活动去体验数学的用处,培养学习数学带来的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进而更好去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多提供一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进一步体验数感是教学中必须要达到的。如在认识“一分钟能干什么”的过程中,利用秒表对学生进行一分钟的你能写几个字,一分钟能写几个字,一分钟大约能跳几次绳,一分钟能拍几个球等活动。教学重量单位时,我带了几包盐,一块铁块,一些苹果,一袋黄豆等物品,课上让学生亲自称一称,感受一下,课间还带他们去医务室称一称自己的体重。这些活动很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数感的增强。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求平均数”的方法时,先让每个学生想办法把三排分别为6个,5个和4个的棋子变成每排同样多,学生凭直觉很快就从第一排移一个棋子放到第三排使之变得相等,即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了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进行分一分的活动,即也把四包颗数不等的糖平均分给3个同学(颗数较多,不易一下子看出每人分得几颗)。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有的学生直接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四包糖先合并再分,也有的学生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方法很繁,而重新改用把四包糖合起来再平均分的方法,象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感悟而获得的新知识是最清晰,最深刻的最难忘的。在学生的自己体验学习中获得了数感的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数感。所以说,人们只有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才能使数学知识真正有用武之地。这样,学生能够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了解社会生活。反之,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又会强化数感的形成。
四、加强估算,训练数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估算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走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繁荣数学课程理念。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体育馆有多少个座位?全校学生人数与体育馆座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数学的估算是一种数学现象,能简缩思维,培养数字思维,发展学生的数感。如认识“高矮”的过程中,在让学生估计同桌的身高,教室门的高度,课桌椅的高度等等,然后再组织学生实际量一量。又如,教师事前准备好一袋100颗花生让学生看,猜约有多少颗?学生的答案不一,相差很多,体验了学生对数感的原有感知水平。教师用手抓一把先估一估,再数一数。这样抓了几次知道一把大约是10颗花生左右。这时再让学生亲自数一数,来验证估计的数和实际的数相差多少,体验估算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感知与体验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借助“把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的标准估计一袋花生的数量,还可以借助其他中间量去估计,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数感。
又如“我们学校大约1000人需要200斤草莓”时,为什么实际分发时会多出30斤草莓呢?后思估算,购买的数量是在允许估算的范围内展开的。这样学生自然联想到生活中草莓的个头有大有小,按每人6个的分法,自然会多出很多,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有数学,增强了情感体验。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不同学段中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3篇:小学生数感的培养论文(优秀18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做出调整。如何运用逻辑和结构来组织一篇有条理的总结?总结范文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进步。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论文篇一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很自信,但自信不是天生的。以下是让孩子从小自信的'28个方法,您不妨试试:
1.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当他在电话里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作业有道题不会做。”你在外面一时不能辅导他,告诉他具体时间:“你先自己想想,等妈妈回到家给你讲解,好吗?”经常忽视孩子的需要,会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
2.周末带孩子出游,征求他的意见。但不要问“你想去哪里”,而是这样问“你想去动物园还是水族馆”,给他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3.孩子犯错误时不要嘲笑他,换个时间再
第4篇:小学生数感培养实践研究
小学生数感培养实践研究
摘 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在数学学习中贯穿始终,它始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也将为数学的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让学生建立数感、发展数感是教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针对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比较、估算中让学生形成数感、体验数感;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交流、表达及解决问题中发展、强化数感。
关键词:数感、培养
数感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而数在生活中却随处可见,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这是前所未有的。数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