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_怎么培养学生的数感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5:24:3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怎么培养学生的数感”。

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邓雪娟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10个核心概念,数感就是其中的第一个,这不是新增的概念,这是在课标实验稿中就已经提出的核心概念。这次学习了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知道数感的内涵和以前的提法有所不同,我对数感也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数感的认识和体会。

一、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在第一学段是重点。2011版课标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第一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在第一学段的教学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提供实物,联系身边具体事物培养学生的数感。观察、操作、游戏等都是较好的方式。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及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数概念的建立不是一次完成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概念要经历一个过程。比如一年级刚入学的儿童认识10以内的数,就要通过数实物(摆小棒、圆片、红花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然后从实物过渡到抽象些的图片,再过渡到更为抽象的算式。学生只有在亲自操作学具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数。在认识100以内数时,可以对具体实物,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比如数100粒豆子、100根小棒,估计全班学生数、估计一堆水果的数量等。又如,我在教学2012版的新教材第一册中“多些少些”时,我觉得图片和课件的感知没有实物那么直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于是,我把彩色的珠子装在3个同样大的透明瓶子里,并贴上写有58、15、10的标签,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在说的时候,我还引导学生用上手势,“红球比黄球多得多”,就用大动作比手势,“蓝球比黄球少一些”,就用微小的动作比手势。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倍感兴趣。学生在观察、实物感知以及动作表演中,不知不觉就形成了对这个数的大小的感知,这个活动过程,就是数感形成的过程。

二、在数的运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数的运算中,对于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及其合理性的解释,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学习计算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教师在数的运算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应该提供有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2012版的新教材第一册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时,我创设了全班学生最熟悉的“比红花”情境,小林得12朵,小婧得7朵,小林比小婧多得几朵红花?我把这两位同学得的红花分两行一一对应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学生从黑板贴出的红花图上,很形象直观地感知比较的结果。这时,我问:12与7哪个数大?小林比小婧多得的红花朵数会比12大吗?在图中哪一部分是两人同样多的,哪一部分是比另一个同学多出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求小婧比小林少得几朵红花呢?计算结果会比12大吗?这样的教学情境来自学生身边,学生可从中感知学习“比多少计算”的意义,又避免了学生用加法来计算的错误,学生可从中悟出:比多比少的结果,不可能比大的那个数大。又如:这一册中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例题24+9,我创设了联欢会发矿泉水的情境,然后先让学生估一估计算结果,24与9的和是二十多呢还是三十多,为什么?学生通过摆小棒以及看分解式弄清算理后,我又让他们比较“和与两个加数的大小”,从中发现:这两个数的和33,比两个加数24与9更大。所以如果把和算成23,结果比第一个加数24还小,这肯定是错的,因为没有把进位算进去。当然,仅在一个例题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是远远不够的,在进位加法的练习中,还要继续渗透。为此,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算完得数后,引导他们把计算结果与更大的加数进行比较,如果比这个加数还小,结果就是错了。估计不是有例题才教学估计,在整个数的运算教学中都应当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估计的方法,经常为学生提供估计事物的数量和运算的结果,用不同方式检验同一个计算的结果,能使学生逐步形成习惯,形成对不同运算结果的感知。上例中类似习题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不断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既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需要,也是形成数感的具体表现。

三、在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标中指出: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密切相连,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数的感悟环境,也能让学生在数的认知上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发展学生关于数的思维。反之,学生数感的提升也使得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世界。

比如,在数量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培养学生的数感。长度、质量、时间、速度、路程、周长、面积等等,无一不是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下面以《克和千克的认识》为例来谈一谈。上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去超市做个小调查,了解自己喜欢的物品的质量,并做记录。上课时,带几样来观察。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苹果、鸡蛋、饼干、牙膏等)进行教学,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联系起来。当学生认识1克(或1千克)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的重大约是1克(或1千克)的呢?”学生立刻举例说明(如一粒扣子或一个药片大约1克,一包面粉、一袋地瓜干、一个小西瓜大约1千克),学生自觉地将克和千克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使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我也十分重视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如认识“克”后,让学生估一估一个鸡蛋大约有多重,一个苹果大约有多重;认识“千克”后,又让学生估一估自己的书包大约有几千克。先估一估,再进行称一称的验证,让学生比较估计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还使学生从中学会了一些估测的方法。这一系列的做法,就是在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数感提升了,他们就能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世界。在数量的教学中,学生对数量的感和悟,不是靠我们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能够得到的,而是要靠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以及学生自身的实践和体会自觉形成的。

四、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生能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加上能相互交流,这对强化感知和思维、积累数感经验十分有益。比如上面说到的克和千克的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上课时,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币,感受1克有多轻;提一提1袋洗衣粉感受1千克有多重;称一称一个水果有多重;估一估一个书包有多重。就这样,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刺激肌肤与神经记忆,使具体的质量感不断内化,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正确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形象地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又如,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测量桌椅、书本、文具盒等长度或宽度;回家后测量茶几、床铺、电视机等物品的高度或长度,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会了数量的含义。这样的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学生亲身经历这些数的活动过程,就是数感不知不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

【摘要】数感是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学习和计算不只是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用数及其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帮助学生......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学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复制链接]一、问题的提出1、对学生数感状态了解不深入以一年级数学为例,初入学的小学生禀赋各异,再加上学前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他们在数学......

下载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