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学习有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核心词的“演变”与实践解读》学习有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2月16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曹培英老师就数学课程《核心词的“演变”与实践》的解读讲座,讲座中曹老师不仅用一句句生动的话语,对“十大核心词”进行了充分的阐述,而且还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为我们讲解如何发展学生的“十大核心词”和一些在发展学生的“十大核心词”时容易存在的误区,让我知道了今后如何更好的去发展学生和指导教学。今天我就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问题谈谈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学会观察,建立数感
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发展儿童的思维,首先就是发展他的观察能力,也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1 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颗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颗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如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如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如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如1颗葡萄)。从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初步建立数感。
二、生活体验,形成数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为此,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甚至可开放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如果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就容易形成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形成数感。
例如:在认识大数目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让学生说出见到的比较大的数的情境,估计一个操场大约有多少人,一个剧院大约容纳多少人。看一段足球赛的录象,感受一个体育场有几万人,一万人大约有多少?如果一个班有50个人,30个班是一所学校,一万人是多少个班?是多少所学校?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特别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致终都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数感。
三、实践操作,增强数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他们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让儿童数100根小棒的游戏,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数完后老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告诉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儿童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四、质疑反思,发展数感
质疑和反思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对主动探究的过程充满乐趣,而忽略了对活动之后的反思。作为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设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质疑和反思,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反思等获得数学猜想,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很自然地就能判断出结果正确与否,同时也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精心设计质疑、反思方面的练习,让学生在质疑和反思中增强辨别能力和估算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数感。
例如拓展练习可以这样设计:“鸡和兔共21只,它们的脚共60只,猜一猜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其中一位学生猜测的答案是:“鸡16只,兔5只,16+5=21(只)”。这时。教师先不急于作出正面回答,而是给学生设疑:这个答案正确吗?学生通过简单的计算,很快发现脚的总只数少了8只。显而易见结果是错误的。学生的计算经常会出现某班学生人数是52.6人,某家电视机有1.5台„„这样的案例很多,只要学生稍加质疑、反思,就能判断正确与否。经常设计这样的练习,学生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学生的数感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反思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从而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小学生数感培养“四部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论文《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此作了说明:“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
小学生数感培养实践研究摘 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在数学学习中贯穿始终,它始终影响着......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小学生数感的培养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学习摘记所谓“数感”,狭义地讲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