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故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把握小说内容、理清小说线索,提炼小说要素,感悟主题。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重难点
1、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运用对比以及多种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小说基本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必须具备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故事情节的阶段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任务一、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给文中生字词注音。
(1)注音
阴晦()祭祀()秕谷( ) 髀谷( )
伶仃() 愕然( ) 寒噤( ) 潺潺()
惘然() 恣睢( ) 鹁鸪( )
颧骨() 折本()
(2)释义
萧索:无端:
如许:愕然:
鄙夷:惘然:
松松爽爽:
聚族而居:
2、快速阅读课文后,划分课文结构,找出本文的线索,并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每部分的内容。
A、对学(2')检查自研任务一成果
B、群学(3')小组长主持:
综合组内自研任务一的成果,形成组内最完美的结论!
C、汇报性展示(10')
教师主持,组与组之间PK抢答,看看哪一组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强
任务二精读课文,人物赏析
1、小说主要运用了那些对比?有什么作用?试结合课文以闰土为例进行分析。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
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A、对学(2')
检查任务二成果
B、群学(3')
小组长主持:
综合组内自研任务二的成果,形成组内最完美的结论!
C、预展(5')
小组上主持:
(1)分配好讲解与板书的任务,并组织好小展示
(2)板书力求创感化、结构化、精炼化
(3)严格要求组内小展示(如姿态的规范度,讲解的流利度、简练度)
D、主题性展示(15')
教师遵循“择优”的原则,从参与了预展的组中抽取最优的那组给予展示机会
课后反思 同学们,回顾一下,谈一谈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位的呢?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刻画人物的具体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
3、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重难点
1、小说中所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
2、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3、小说中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法。
知识链接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任务一、深入研究,分析拓展
1、 根据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2、 “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任务。小说中“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说一说,“我”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B、对学(2')
检查自研任务一成果
B、群学(3')
小组长主持:
综合组内自研任务一的成果,形成组内最完美的结论!
C、汇报性展示(10')
教师主持,组与组之间PK抢答,看看哪一组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强
任务二精读课文,品析语言
1、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景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2、“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谓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3、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的最后两句话的? A、对学(2')
检查任务二成果
B、群学(3')
小组长主持:
综合组内自研任务二的成果,形成组内最完美的结论!
C、预展(5')
小组上主持:
(1)分配好讲解与板书的任务,并组织好小展示
(2)板书力求创感化、结构化、精炼化
(3)严格要求组内小展示(如姿态的规范度,讲解的流利度、简练度)
D、主题性展示(15')
教师遵循“择优”的原则,从参与了预展的组中抽取最优的那组给予展示机会
任务三自由论坛,拓展延伸(5')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以下四种为代表,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困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课后反思 同学们,回顾一下,谈一谈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位的呢?
黄娇
第2篇:故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本文选自,作者,原名,浙江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隐晦()祭祀()脚踝()
颧骨()嗤笑()愕然()瓦楞()寒噤()惘然()
作揖()恣睢()隔膜()
3.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现在我所希望的,不也是我自己手制
的偶像么?()
(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4)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5)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4.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
(2)“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
(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二)初读感知
1.了解辛亥革命之后,农村当时生活状况。
2.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既力求完整,又要简明扼要。)
3.在故乡的今昔对比中,写了哪些变化?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品味故乡的“景变”,说说你的感受。
2.品味故乡的“人变”,用精练的词语概括杨二嫂、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特征。
人物 角度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杨二嫂
外貌 年轻美丽
语言 尖酸刻薄
动作
对我的态度 虚伪吹嘘,尖酸嘲讽
对生活
的态度 本分生活
性格特征
(提示:可以借助表格来完成)
人物 角度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闰土
外貌
语言 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
动作 活泼刚健,干脆利落
对我的态度 毕恭毕敬,有厚障壁
性格
特征 淳朴善良,精神麻木有等级观念的木偶人
【小支架】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是构成文章吸引人的重要因素。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它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所以,人物刻画只有精心雕琢,才能更加鲜活。
3.你还可以设计一些表格来表现故乡的变化吗?
4.写作背景,思考故乡变化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揭示出什么主题?
【小支架】
小说中运用对比,可以更好的突出小说的主题。
(二)展示交流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一)阅读“我冒了严寒……本没有什么好心情”回答问题。
1.第二段用了、、等形容词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
2.文中“故乡全不如此”“仿佛也就如此”“故乡本也如此”应如何理解?
3.文中直接抒情的一句是。
4.文中写景语句有哪些?作用是什么?你认为哪一个词用得最精彩?
5.既然说“我的故乡好得多了”,又为什么“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阅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也便成了路”回答问题。
1.辨析文中三个“辛苦”的不同含义,把对应的答案序号填写在文中括号内。
A.奔波、劳碌B.辛勤、劳苦
C.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2.对“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一句中“朦胧”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月光不明,黯淡无光
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
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
D.迷迷糊糊,眼睛看不清楚
3.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2)“他的愿望切近”,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
(3)“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4.“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用意?
5.“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含义?
四、自助迁移
(一)课外链接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②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④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⑤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⑥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⑦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⑧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①旖旎(yǐnǐ):柔和美丽。②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③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作者在第④、⑤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分别填写。
--捉知了--
----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
3.从第⑤段中摘抄与第⑥段划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
4.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
(二)实践运用
1.请仿照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主题的写法写一则小短文。
2.推荐阅读《呐喊》
鲁迅有句名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它开创了新现实主义,以“直面惨谈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入的描写了社会的丑恶,罪恶和病根。
韩三其
第3篇:《故乡》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课题五、《故乡》导学案
授课时间:三教时
授课节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以“我”的见闻及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3、品味小说语言,理解有深层含义的语句;4、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感受“我”的思想感情,把握小说主题。
的人物、情节发展结合起来。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1、检查预习: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阴晦(huì)萧索(xi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
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
2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悲凉:
辗转:
恣睢:
茫远:
2、导入
a、简介: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