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一体化教学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20 07:13: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劝学》一体化教学案范文

《劝学》一体化教学案范文

教学设想:

本单元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大板块,下分两个小版块:“获得教养的途径”“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意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让学生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以及如何通过阅读经典获得教益。从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层面上,学会恰当地表达思想,学习朴素的文风。

本文来自第一小板块“求学之道”,这个板块有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劝学》主要知道学习对成长的重要,《师说》拜师对成长的重要。既是文言文,本文又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还是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教学。

教学要求与目标: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课时安排:3教时

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2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段;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前半课时):背诵默写全文。作业并检查纠正(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

第一课时

内容: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教养。为什么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要从师问道?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杰作?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现在,是我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板块。学习这个单元,注意从经典中获得教益,学习思想观点的表达,学习朴素的文风,学习生动、清晰地阐述抽象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学《劝学》。

二、检查预习

(1)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

輮(rou) 虽又(you) 槁(gǎo)暴(pu) 砺(li) 参(cān)省 (xǐng)乎己 知(zhi)明 跂(qi) 生(xing)非异也 跬(kuǐ) 骥(ji) 驽(nu) 锲(qie) 镂(lou) 螯(ao)

(2)听写:

登高博见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锲而不舍

三、简介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述又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

荀子和孟轲虽然同属于儒家学术的派别,但他在性善说上和孟子恰好相反,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其善者伪也”,要通过后天学习、反省才能够弃恶为善。

四、诵读第1段,并理解积累

1、诵读

2、和周围同学合作,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

劝学——已——于(1)——于(2)——于(3)——以为——有——暴——“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

劝学——劝勉学习。劝,劝勉。《劝学》本文是原文的节选,原文比较长,本文选了前面的部分内容。

已——停止

于(1)——从

于(2)——比

于(3)——比

有——又(通假字)

暴——曝(通假字)

日——每日,名词做状语

四个“而”:而1,2却;而3并且;而4而且

“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3、解决疑难

4、学生练习翻译

5、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说明什么道理?(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之聪明贤惠——学习的意义)

6、试背诵

先自读两遍,然后检查试背。

7、学生齐背一遍

四、诵读第2段,并理解积累

1、指名读

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齐读

3、和周围同学合作,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

而1——而2——而3——而4——而5——而6——而7——而8

而1,2同,“地”修饰关系;而3,5同,“然后”顺承关系;而4,6,7,8同“却”转折关系

“彰”──就是“明”的意思。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能,擅长;水,名词活用为动词 ,游水。

4、解决疑难

5、学生练习翻译

6、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 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学习了才能善假于物——学习的作用。

7、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8、作业:看读本中的文言文

第二课时

内容:诵读第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背诵1、2段

二、指名翻译1、2段

三、诵读第3段,并理解积累

1.、指名读(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齐读

3、和周围同学合作,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无以”——致千里——至千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有何特点——“上”“下”——“跃”“驾”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兼词,即一字兼两词

“无以”——可与“河曲智叟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而致千里——达到;无以至千里——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上”“下”——名词做状语

“跃”“驾”——动词活用为名词(跳一次的路程,走一天的路程)

4、解决疑难

5、学生翻译

6、层次分析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7、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学习的态度

8、先背诵本段,再背诵全文。

四、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具有人生的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 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变得聪明智慧(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不停止的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分论点之三)

2、探讨:和周围同学交流讨论——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他的“性恶”说有什么联系吗?

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本文运用设喻论证是非常明显的,学生讨论:

(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高……而绝江河”。

4、本文在句式上还使用了对举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全面的认识。)

五、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内容:背诵默写全文。作业并检查纠正(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方式:全班齐背一遍;听教师背诵一遍,指出背错的地方(故意弄错,至多三处);学生互查。

二、当场默写课文

二、完成练习并检查纠正

三、预习《师说》

第2篇:教学案一体化

教学案一体化”模式

一.“教学案一体化”的含义及要求

以前多见“教案”“学案”之说,前者从教师的角度,设计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它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较为充分,有利于教学的计划性。弊端在于:教学的生成性不足,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未能得到突显。很容易导致教案流于闭门造车,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脱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自主性、自觉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后者是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优势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更能使教师的教适合于学生的学。弊端在于:教师主导作用未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不能得到充分显现,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教学案一体化”就是把教案与学案的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蓝本,又是总揽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的“大书本”,充分发挥教案与学案的长处,革除其短处,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

二.“教学案一体化”所渗透的教育理念

1.教学的双主体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主体。把教案与学案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的双主地位有机的结合到一起,都能得到体现。

2.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当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定之后,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按照计划在预设的轨道上运行的。教学案一体化,充分尊重学生,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是建立在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课内教学。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课堂的生成性越强,课堂教学的效益才会越高。

3.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在学习中对新知识的反映敏感度不一样,基础的厚薄相异,学习的习惯方式不同,思维长处各异,教学应该发挥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个性。教学案教学方法,承认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力求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知识的“生长性”:学生的知识只有自己长出来,才会最有用,才能充分培养创造能力。而自我学习,自悟,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知识生长的规律不是“灌”出来的,而是在“亲学、审问、慎思、笃行”过程中生长起来的。教学案一体化,遵循“预习、学习、练习、复习”学习规律来设计课案。“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就能够得到充分落实。

5.学生对学习有知情权:学生手里有了课本只是有了“学什么”的知情权,有时老师因为特殊情况还会改变课本内容的顺序,连学什么的知情权都剥夺了。因此在教学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这堂课不知道下堂课的科目要学什么内容,更不知道要怎样学,为什么要这样学。教学案一体化,把课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了然于胸,对自己也就了然于胸,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就能够得以充分的调动。

三.教学案一体化的具体做法

1.落实教学案一体化,最关键的是思想的落实,切实把学生的学放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教师要切实转变重教不重学、管教不管学、教学脱离的落后教育教学思想,在备课、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既考虑如何教,如何组织教学环节,更要思考学生如何学,如何学的更好,以及如何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备课环节:在前期推行学案导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案一体化的具体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在备课的各个过程中要注意做到:

(1)情境设置,启动思维环节,注意所选情境具有时代性,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本课时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启发性、导向性。要根据所选情境精心设置思考题,引发学生思维。

(2)自主探究,信息搜索环节,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提纲,注意这一学习提纲的命制要全面,能涵盖本课时内容,且尽量运用教材提供的情境材料或是教师自己选择情境材料,将每个问题均放在一定的情境下。要在本环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读与思维时间。

(3)全员互动,交流共享环节,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互动,教师起协调作用,并注意在此环节做好对学生疑难问题的搜集,找到学生的疑惑点,作为课堂的生成问题在下一环节重点讲解。

(4)精讲点拨,知识整合环节,此环节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针对上面的问题,或是调整问题,或是调换情境材料,或是降低难度,步步推进,尽量争取学生能在此基础上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尽量不要教师将答案直接展示给学生,另外教师要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讲知识的应用。

(5)走进生活,学以致用,教师设计好典型例题及训练题,典型例题的处理需要教师发挥好作用,讲思路、方法、拓展,指导学生的审题及答题思路,训练题的选择要精心,把握好题量,注意考察范围,切忌将能力训练上的题目拿过来直接用。

(6)反思总结,指导践行,此环节是教学的升华,是落实提示觉悟、拔高能力的环节,可以是让学生谈收获,可以是教师设置好生活情景,让学生分析抉择。

3.课堂教学环节: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课堂教学环节总体上注意:

(1)发挥学生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学生的放开要在课堂内容的可调控之内,例如提倡学生开阔思维,但是这个开阔不是盲目的,要围绕教学内容的突破。

四.“教学案一体化”引发的其它问题

1.教师要拿出更多的精力精心搜集材料,包括时政材料与学生实际材料与典型或经典实例,才能确保编写质量。

2.澄清几个错误认识

(1)使用教学案之后,老师的备课负担是否过重?不会。在第一轮备课中,每一个老师只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一课时(一个章节)中,在其余的课时或章节中就可以少花费设计教学案的功夫了。而一但第一轮教学案建立后,只要教材不发生变化,后一轮的使用者就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这样,备课的重复劳动将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我们的老师就可以腾出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2)每个教学案必须印刷,限于条件,这个还达不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手头的各种资源,可以口述,可以在黑板上简单展示,但是问题的展示要充分、具体。

第3篇:教学案一体化

教学案一体化《我的信念》(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居里夫人高贵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2、学习从不同层面梳理、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4、感受居里夫人那颗水晶般的心,并联系自己的人生深入思索: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5、学会搜集、筛选和交流资料;学会合作、质疑,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梳理课文内容。

2、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3、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自读与点拨结合法 教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情景)链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她一生中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士,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教学案一体化

教学案一体化的实施情况

一,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体现教师服务于学习主体的主导作用,要把“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吗”等问题明确的摆在学生的面前。

“学什么”要具体告诉学习内容,如:请学习第二节内容,回答以下问题并完成练习1至3题。等等。

“怎么学”就是告诉学生采用什么学习方式,使用什么学习方法等。如: 先个人阅读第五节内容,再通过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学会了吗”是对导学案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课堂交流、讨论、展示、反馈的主要内容和渠道。

导学案的结构,应与“基本程序”相一致。包括【学习目标】、【自学内容】、【问题讨论】、【概括总结】、【当堂检测】几个部分。

学习目标:依据学情、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制定。制定学习目标,一是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要考虑学生发展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劝学教学案

《劝学》知识点归纳

一、古今通假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通“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zhi,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xing,通“性”,资质,禀赋)

二、一词多义

(1)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2)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qi6ng,竭力,勉强)

(3)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凭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如果、假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与“真”相对)

(4)望

吾尝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劝学教学案

《劝学》知识点归纳

一、古今通假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通“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zhi,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xing,通“性”,资质,禀赋)

二、一词多义

(1)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2)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qi6ng,竭力,勉强)

(3)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凭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如果、假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与“真”相对)

(4)望吾尝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劝学》一体化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劝学》一体化教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