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劝学教学案.9.2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劝学一轮复习学案”。
实验中学高三>复习学案 制作教师:李彦 审定教师:张传达 使用时间:2017.9.2 序号:合01
假舟楫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准确默写名句。2.准确掌握课内外文本断句。3.积累写作素材。
一、给加点字注音。
輮.以为轮 槁暴. 须臾.
骐骥.. 驽.马 锲.而不舍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四、解释下列词语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跂.而望 舆.马 跬.步 金石可镂.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君子生非异也 蚓无爪牙之利
一
焉
于
用心一也 骐骥一跃 一如既往 六王毕,四海一 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而人之所罕至焉 子亦有不利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盘盘焉,囷囷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燕王欲结于君 善假于物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业精于勤荒于嬉 1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五、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其曲.中规 7用心一.也 8.不能十步..
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3.輮以为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七、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八、名句默写.17.【新课标Ⅲ】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16.全国卷1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浙江卷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筋骨之强,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015高考湖北卷)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上海卷)
13.默写。(6分,任选5题)
(2)___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014·大纲版全国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福建卷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荀子《劝学》)(2014·辽宁卷)(2),不能十步;,功在不舍。(荀子《劝学》)2012年
(山东卷)(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安徽卷)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北京卷)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_______,则______。(《荀子.劝学》)
(全国大纲卷)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荀子.劝学》)(上海卷)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2013 新课标卷2 ⑴蚓无爪之利,____________,上食埃土,____________,用心一也(《荀子•劝学》)天津卷
⑵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山东卷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荀子• 劝学 》)
九、断句
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博学之①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②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③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
注:①之,学的对象(各种知识)。②笃,一心一意。③措,放下。④是“果能以此道行矣”的省略说法。果,确实。道,原则,精神。
十、写作素材
1.一副有关劝学的对联:
上联:若有恒,何必三更灯,五更鸡;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2.素材开发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角度点拨:
可用于“学习(求知)”、“恒心(持之以恒)”、“说与做”“学无止境”“博学反思”“善假于物” “重视积累”等话题 精彩运用
●延伸阐发型——
(提示:没有延伸,就没有升华,就没有创造!)伟大的卑微
在“百家争鸣”繁荣将尽的尾声中,在孔孟足以黯淡日月星辰的光辉下,站着一位老人。没有孔子的执著坚毅,没有孟子的气宇轩昂,他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以一种伟大而又卑微的姿态。
从他气势如虹的著作行文中,从他集百家之长的思想精魂里,我看到一个博学、包容、气概雄浑的荀子伟大地站在那里。
当他以衰老之躯姗姗地进入秦国,当他放下思想家的尊严和文学家的脸面,向那个高高在上的王,那个寄托着他最终理想的国君诺诺地奉承时,我看到一个年迈、无奈的名叫荀况的老人卑微地站在屈辱里。
然而在那个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时代,当现实的“洪荒”如猛兽般向他袭来,他站在现实的悬崖上只能委曲求全地选择卑微的姿态,痛心而无奈地守护着那足以纵横天下的思想。窗前的灯熄了,黑暗中发黄的书页里那个卑微的身影站立在无边的黑暗里,刹那间高大起来!因为伟大而曾经卑微,因为卑微而愈加伟大。●画面想象型——
(提示:发挥想象,营造诗意优美的画面是夺人目光的有效妙招!)荀子周游列国
残阳如血,苍凉的古道上缓缓驶过一辆简陋的马车,孤单的铃声摇曳着夕阳的余晖,一下一下地撞击着秦国威武的城墙。
苍凉的西风下,一片黄叶无奈地离开树枝,飘舞在一个老人缭乱的思绪里。老人昔日透着精光的眼睛掠过一抹无法掩饰的哀伤。脑海里浮现出秦王无知与嘲弄的一张脸,老人仰天长叹:难道我的残年就如这落叶般无地置之了吗?
又一片落叶被风吹起,就像吹散了如花般的流年与抱负。
“老师,我们去哪?”
老人沉思了一刻,黯淡的眼睛重新浮起昔日的光彩,“我们去楚地!”
马铃声渐渐远去,这何其不是一个时代结束的尾音。。。
月亮上来了,这是秦国的月光,多年以后我们还可以看到月光下一个老人的忧伤。●联想思辩型——
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一刻也不能停止。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师旷劝晋平公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我们常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细分工的社会发展趋势也要求每个人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以适应岗位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前贤哲言还是眼前 的现实都告诉我们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而现在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不少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可以用鲁迅的四部书来总结:大一《 仿徨》,大二《呐喊》,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四年中就是没有《奋斗》。校园里则流行‘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怪论。这些现象虽是少数,却有违学习本质,应彻底纠正,我们每个人也应自律.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和终身学习的受益者。●引用思辩型——
(提示:结合原文,从生活实例出发,针对性强)
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荀子的《劝学》,像一盏明灯,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习能让我们积累知识,增长智慧,提升人生品位和境界。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收获无穷!让我们投身到学习中去吧,多读书,多倾听,多借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心一意,从而打造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人生!颁奖词:荀子
当你解怠的时候,他告诉你要“锲而不舍”;当你满足的时候.他提醒你“学不可以已”;当你无助的时候,他告诉你“登高而招”;当你急躁的时候,他告诉你“用心专一”。荀子,作为一代先贤,其厚重的思想跨越千年仍不褪色,其智慧的光芒依然光照着后人。
《劝学》参考答案
一、1.輮(rïu)槁暴(gǎo pu)臾(yu)跂(qì)舆(yu)跬(kuǐ)骐骥(qíjì)驽(nu)锲(qiè)镂(lîu)
二、1.輮,通“煣”,使弯曲。2.有,通“又”。
3.知,通“智”,智慧。
4.生,通“性”,资质,禀赋。
三、1.寄托(古)寄放,托身;(今)付托,寄寓。2.爪牙(古)爪子和牙齿,(今)坏人的党羽、帮凶。
四、绝(横渡,隔绝,终止,到了极点,非常)强(强健,有力的弓,有余,勉强)
假(借助,借,宽容,如果,与“真”相对)
一(专一,数词,一概,统一,一旦)
焉(兼词,从这里;哪里;那里;句末语气词,啊;句中语气词;词尾)于(从,比;在;和;表对象不译;对;由于)
而(连词,却;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递进;连词,表假设如果/表转折;连词表因果/表顺承;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五、1.“日”名词作状语,每日。2.“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3.“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4.“輮”,使动用法,使弯曲。5.“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走得快。6.“曲”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7.“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8.“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
六、1.介宾后置,于蓝取之。2.“者也”式判断句
3.省动词介词的的宾语“之”
4.定语后置句,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七、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3.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4.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向上吃泥土,向下喝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八、名句默写.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九、断句
2.博学之①,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②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③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注:①之,学的对象(各种知识)。②笃,一心一意。③措,放下。④是“果能以此道行矣”的省略说法。果,确实。道,原则,精神。译文:
广博地学习,详尽地提问,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行。可以不学习,一旦学习,则学不会不放弃;可以不询问,一旦询问则问不明白不放弃;可以不思考,一旦思考则思无所得不放弃;可以不分辨,一旦分辨则辨不清楚不放弃;可以不行动,一旦行动则行不笃实不放弃。别人用一分力能成功,自己用百 分之力;别人用十分力能成功,自己用千分之力。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钝人也会明察,即使懦弱人也会坚强。
在解释“诚之者”的具体方法时,把学习过程分为五个方面:学、问、思、辨、行。这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详尽过程,显然比荀子对学习过程的理解(闻、见、知、行)又进了一步。
中山外校高一语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改实验教学案《劝学》 教学案(共三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积累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虚词主要是“于”“而”“焉”),了解词类活......
《劝学》知识点归纳一、古今通假(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通“曝”)(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zhi,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xing,通“性”......
《劝学》知识点归纳一、古今通假(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通“曝”)(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zhi,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xing,通“性”......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正确识记现代普通话汉字字形(一)学习目标:正确识记现代普通话汉字字形。 教学重点、难点:形声字、易混字。 学法指导:勤读勤查字典词典勤归纳总结。 典型试......
第一部分 语法知识及运用专题1 冠词 考纲展示 命题探究考点一 冠词的基本用法 基础点1 不定冠词的基本用法(1)不定冠词有a和an两种形式,常位于名词或名词的修饰语前。当紧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