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将进酒》教案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李白《襄阳歌》)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李白《忆旧游寄谯元参军》)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年漫游期间的作品,元丹丘、岑勋和李白曾一起在丹丘家里聚饮,本诗大概就是李白在酒宴中所作。《将进酒》本来是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qiāng),请,愿的意思。
二、本诗的基调是什么?
(明确)乍一看,本诗体现出来的是诗人的豪放之情,可是细读之下我们不难看出应该是愤激之情占主导地位。
三、《将进酒》本是乐府旧题,但诗人却自创新意,把饮酒和批判现实结合起来,请进一步分析。
1、“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对豪门贵族的否定,“但愿长醉不复醒”则是消极的抵抗行为。
2、“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从某种意义上也揭露了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事实。
3、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是积极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
四、诗人此刻已是两鬓染霜,却依然浪迹江湖,政治上极其失意,然而他却说 “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如何理解?
(明确)“白发如丝悲何益”竟月穷愁非其本性,因此,一方面是英雄迟暮的悲叹与愤激,另一方面又是不甘沉沦的自信好强。
五、如何理解诗末的“万古愁”?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诗歌末尾的“与尔同销万古愁” 之“愁” 与开篇的“悲” 相照应,而“万古愁” 的含义更为深沉。“抱利器而无所施” 的贤能之士古代有、现在有、将来也有,这样的“愁”当然就是万古愁了。
第2篇: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
1·搜集关于“颂”酒的诗句。
2·通过背景和文本解读准确把握诗人感情的变化。3·教师指导朗读,深化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
导语:我们刚刚学习杜甫的《兵车行》,真切地感受战争给普通百姓所带来的沉重灾难。李白与杜甫作为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一个号称“诗圣”,沉郁顿挫,代表着现实主义的方向;一个号称“诗仙”,飘逸洒脱,代表着浪漫主义。
除了“诗仙”外,其实李白还有另一个十分雅致的外号“酒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自杜甫《饮中八仙歌》 从杜甫的这些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狂妄不羁,飘逸洒脱的李白,“酒”给予了李白无尽的创作灵感,“酒”与李白生命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可以说“酒”成就了李白的辉煌。
一、关于“酒”的诗句: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2·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 4·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流夜郎赠卒判官》 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 6·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对酌》
7·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曲》 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1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1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二、解题
1· “将”的读音“qiāng”,这个字解释为是——“请” 思考:李白请谁喝酒?李白为什么要喝酒? 提示:怀才不遇,因愁闷而喝酒,因愤慨而喝酒。
2· 李白写这首诗歌的时候已经是多少岁了,他的人生经历了哪些不平凡的事情呢?
提示:李白有远大抱负,有“济苍生,安社稷”的雄心壮志,他在30岁时第一次到长安,但是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四处碰壁,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当他离开长安时写下了一首诗《行路难》,最后两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2岁时他第二次进长安,这次是“奉诏入朝”,当然是很高兴的,因为是唐玄宗召他进京,因此,他踌躇满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他进京后才知道自己不过是充当为唐玄宗装饰太平的御用文人,因此,他又失望了。最后李白由于受到排挤,被“赐金放还”。第二次离开长安后,他也写了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二次进京,理想再次破灭,不能施展抱负。而《将进酒》这首诗是他在第二次离京后八年后写的,那时李白大概50岁,青春已经不再,留给他的是满头银发和无尽的失落。
三、分析文本
(一)朗读第一节
1·李白感慨什么?——人生苦短
2·李白感慨生命短暂,指出人生要及时行乐,如何行乐呢?李白真的“得意”了吗?——借酒浇愁(短暂的欢乐)小结:作者的情感由“悲”转向“欢”
(二)朗读第二节
1·“钟鼓馔玉”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提示:蔑视权贵——“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高力士”脱靴”“贵妃研墨”等,可见李白之狂妄。
2·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大家能否列举古代的一些“圣贤”?并说说他们为什么寂寞呢?
提示:孔夫子、孟夫子、屈原、贾谊等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3·(过渡):至高至上如孔子、孟子他们都得不到重用,自己从中也得到某些慰藉。李白是看清了统治者的本质的,不重用人才。所以李白是“但愿长醉不复醒”。为什么不愿醒?
4·“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如此多古代圣贤,为何只
是列举了一个陈王呢?陈王是谁?作者为何单单列举这一个呢?
提示:曹植才高八斗,但是现实中却是被哥哥不断迫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李白列举曹植是自比自况。
5·此时李白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愤怒
6·读最后几句,想一想,此时的李白应该是怎样的状态?他的感情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醉——狂傲
小结:一路分析下来,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感情由
“悲—喜—愤—狂”,一个满腹诗才,现实却无比失落,满腔悲愤之情的狂妄之士,跃然纸上。
四、朗读感受
1·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诗人情感的变化是由
悲——欢——愤——狂,同学们根据这个情感的变化试着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2·听名家朗诵。
3·个体朗读,教师进行细节指导。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朗诵这首诗。
寻李白(余光中)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知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第3篇: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学设计
衡阳市一中谢展云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复杂情感的品读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自古以来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李白更是酒中仙、诗中仙,首先请同学们朗读杜甫写李白的一首诗:
饮中八仙诗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首诗对李白的喝酒与作诗给予了精彩的描述,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李白醉酒时写的一首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将进酒》,走进诗人的灵魂。
二、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懂大意。生读生评。
三、示例分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诗句哪一个字体现了诗人的情感
第4篇:《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
李白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把握作者形象,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教学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余光中的诗中有这么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课件),这是写谁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有对他的精彩描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课件)你读到的是怎样的李白?
如此一个好酒、狂放的李白喝起酒来是怎样的情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第5篇:将进酒_教案
《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诗人感情的起落,感受诗人充实深厚的内在情感及潜在的愤激情绪。
2、体会比兴、夸张、用典等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欣赏、品味与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李白乐观思想并感受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整体,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激愤心情。
学习方法 小组活动与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自古文人多爱酒,诗人尤其如是。在酒的沉醉中,许多天才诗人按照其独特个性释放创作能量,从而使他们的诗作闪烁耀眼的光芒。酒于是乎与诗人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面,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习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含“酒”的诗句。(请3-4位同学发
第6篇:将进酒 教案
将进酒
教案
巨野职教中心
朱保同
一、学习目标:
⑴、通过诵读古诗,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⑵、根据作者感情的起落,让学生感受诗人充实深厚的内在情感。
⑶、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人生价值观。
二、学习重点 :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人李白痛饮狂歌的深层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我国文学史上即是诗仙,又是酒仙的诗人是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作者简介
3、解题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的意思。
4、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为中心的十年漫游期间。诗中记载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
5、初读感知
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疏通本文的生字词。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本文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第7篇: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诗中的真正情感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诗的特色和技巧
2.深入理解李白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设想】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遵循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些都是学生所喜爱的,对此会有一些潜在的感知,教学中应充分激发,使学生有兴趣有欲望有学习积极性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性的研讨,更进一步的理解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的风格。提升学生对诗歌诗人的理解、热爱和欣赏水平。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赏析
【教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
第8篇:教案《将进酒》
教案《将进酒》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有一首诗《寻李白》,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许多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还有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等。
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得独绝千古而获得了“诗仙”的称号,而且也因为他的酒而留下了“酒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