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黄山奇松)
洋思语文课教案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书写。③ 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
④ 朗读品味,体会黄山松之“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奇美,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饱经风霜”。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黄山奇松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3分钟)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美文——《黄山奇松》。(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谁能用一两句话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黄山?(交流后出示)一起读:
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3、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这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引得人们对他特别偏爱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美文。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①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书写。③ 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④ 朗读品味,体会黄山松之“奇”。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7分钟)
1、出示自学引导
(一):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识记生字词。
·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他同学举手帮助更正。[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板书] [可能读错的字音:枝干 多音字:gān 干脆,不相干gàn 树干 干部 写在书本上]
2、出示生字词及文中四字词语:(检查预习)
誉为 陡崖 玉屏楼 宾客 屹立 卧倒
闻名于世 情有独钟 潇洒挺秀 充满生机 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 姿态独特 枝干盘曲 千姿百态 神奇秀美 ·这些生字词谁会读? 再请一位。·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谁来读?(一人一行)一起读。
3、给你一分钟时间记字形,准备听写词语。
听写词语(玉屏楼 宾客 饱经风霜 充满生机),写在自备本上。
4、以最快的速度对照屏幕,同桌交换批改。检查反馈:全对的举手。三、二读课文,理清脉络(3分钟)
1、出示自学引导
(二):二读课文,快速浏览。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思考:是什么原因令人们对黄山松情有独钟?
2、谁来说说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第二段呢? 第三段?
交流问题1后出示:每段大意:1.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2.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3.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一起读
3、那么是什么原因令人们对黄山松情有独钟?
板书:奇(擦去题目中的“奇”,用红色粉笔写一个大大的“奇”)
四、品读课文,体味黄山松之奇(20分钟)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味黄山松之奇。
2、出示自学引导
(三):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构段方式,用“‖”给这一段分层。
[ 分对则说说理由; 可能有学生分四层则引导:这一段主要介绍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分别是哪三棵名松?(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你再看看这一小节开头,想一想它是怎样的构段方式?(板书:总 分 三大名松)]
(出示第二自然段。红色“‖”分层)
3、出示三大名松图片:给大家带来了三大名松的图片,你能认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松吗?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松树,迎客松谁来说? 陪客松? 送客松?
4、出示自学引导
(四):细细品读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你从哪些词句中品出了它的神奇?(圈划词句,在旁边写写批注)。
5、交流:(先来看看迎客松,哪些语句让你感到了它的神奇?)
迎客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姿态优美:能用文中的语句说说它的姿态美吗?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谁能把它读美了? 师评价: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啊,难怪会吸引那么多游客!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注意加上动作做一做姿态优美的迎客松。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枝干遒劲:你知道“遒” 的意思吗?(就是矫健有力)你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什么?(迎客松生命力旺盛)请你读一读第一句,读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饱经风霜:谁知道饱经风霜的意思?(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想一想,这个词一般是用来描写什么的?(写人)(出示饱经风霜的人物头像)这就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谁能用饱经风霜来说一句话?(例:人们那被晒黑的~的脸上,显出严肃而紧张的神情。)而文中用它来描写迎客松,同学们知道吗,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狂风吹,暴雨浇,雷电劈,骄阳烤,积雪压,但它却仍然是——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一起读好第一句话,表达你对它的赞美!
·如今,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给“乃至”找个近义词?(甚至)找近义词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代表、象征” 可见迎客松在黄山的地位,在游人心中的地位!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小结:同学们,迎客松的神奇,就在于它姿态优美,生命力旺盛,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神奇。
陪客松:“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绿色的巨人:(奇在它在岩石上生长竟然如此高大挺拔!生命力顽强!)
·陪同:(拟人)
细细品味,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独具匠心。游人累了,可以靠着它歇一歇;热了,可以在它树荫下纳凉;下雨了,可以在它身下躲雨,多贴心的陪客松呀!
·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送客松:“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姿态独特,枝干盘曲:与众不同
·天然盆景:“盆景”见过吗?人工培植的常绿植物,借助绳子捆绑等外力进行盘曲,得到人们想要的优美姿态。而送客松的优美姿态却是自然形成的,真是——神奇!
·长长的“手臂”是指——(枝干)。
同样是“手臂”,比较一下,和迎客松伸展的姿势有什么不一样?谁来给大家做个动作?(注意:告别)就请你读一读这句话,加上动作,展示送客松的姿态。
形若其名!不愧是“送客松”!谁再来读?
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迎客松向游人道别时的依依不舍,情意浓浓。一起读。
4、小结写法:赏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都被深深地吸引,细细比较描写三大名松的语段,你有什么新的发现?(都用了比喻、拟人的表达方法)是呀,这样的描写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五、背诵积累(6分钟)
1、这样生动的描写,让我们记在脑海中。
出示:背诵积累:初步背诵第二自然段。(三大名松中可选一两种你喜欢的松树描写背诵,看看提示,读一点,背一点,背不出来的,再看看书,5分钟后,比谁背得多。)(总写)——(分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出示第二自然段填空,检查背诵(不熟练的地方可以看看书)指名背诵一人一节。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楼前。
迎客松,虽然,却仍然。它有一丛,如同。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
陪客松,如同,在。送客松,游人把它比作“ ”。它向山下。好像。
六、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黄山三大名松的神奇,而黄山松成千上万,可谓千姿百态。想见见它们吗?(幻灯片放映黄山奇松图片)
小练笔:选择你喜欢的几棵松树,模仿课文中三棵名松的写法,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注意用上总分的构段方式、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迎客松
热情欢迎
三大名松
陪客松
陪同观赏
送客松
依依不舍
第2篇:黄山奇松
第五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由《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习作五”、“练习五”组成。3篇课文分别讲述了三处景区:黄山的三棵奇松、壮观的黄果树瀑布、莫高窟(彩塑、壁画、藏经洞)。《黄山奇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黄果树瀑布》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莫高窟》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习作5”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四幅神情各异的脸蛋图和一段文字说明。第二部分是本次习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要把事情写具体,要给习作定题目,最重要的是学习准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练习5”有五项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二、单元目标:
1.学习本单元生字,并能理解由生字所组成的词语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部分课文。3.学习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学会抓住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时间安排:
10课时
16、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黄山松使黄山更加秀美。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准备] 录像、课文录音、投影片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儿。[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1、你知道松树有哪些品种吗?
2、从课题看“黄山松”有什么特点?
3、质疑:你还想了解“黄山松”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思考讨论: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节: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节: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2、集体朗读课文。
3、交流自学的字词。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理解“四绝”“情有独钟”)
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板书设计:
情有独钟
黄山四绝——奇松
闻名于世
四、作业:
1、抄写词语。掌握词语。
2、钢笔描红。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被誉为(跟说:“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也就是(跟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投影展示黄山四绝图片),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人们对它更是(跟说:“情有独钟”)。(多媒体展示黄山松)瞧!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齐读课题,注意老师用红笔写的字了吗,是什么呢?(奇)黄山的松奇在哪儿呢?
二、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写到了哪些奇松?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表示出来。
2、.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指导)
(1)迎客松:(多媒体展示迎客松图象)
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儿? 句一:
①“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 “枝干遒劲” 借助形象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③“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
④“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平时会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呢?(指名说:建筑、人物„„)能将它用在“人”上造个句子吗?是啊!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同样,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讨论)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这棵八百岁的老树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是那么的顽强啊,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练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从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②从“热情的欢迎”体会迎客松非常热情”。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
③远方的宾客慕名而来了,这位热情的主人会怎样欢迎呢?假如你就是迎客松,你会怎样来欢迎宾客呢?
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呀,我们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练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指名说)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代表”“象征”体会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
③你能用“不仅„„而且„„”把它的意思也表达出来吗。(指名说)④这句话你理解了吗?你能把它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指名读)小结:
1、看着这棵迎客松你想说些什么呢?(迎客松你真神奇,你真美!)
2、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出来吗?(齐读)
(2)陪客松:
过渡:你还想看看什么松?(陪客松)。(多媒体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陪客松了,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再读读描写它的句子,说说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①“绿色的巨人”体会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②是啊,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绿色的巨人。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3)送客松:
过渡: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出示送客松图片)看了送客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
①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盆景”。)(出示图片比较盆景),但盆景是经过园艺工人修剪出来的,而送客松却是(跟说“天然形成的”)从这儿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神奇。②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从“依依不舍”体会它的热情。③送客松好像在说什么?指名说
④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呀!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送客松的句子。(指名读)(4)玉屏楼:
过渡:刚才同学们所见到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虽各有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齐说)“奇”,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看谁先发现?(指名说)“玉屏楼” ②对!就是玉屏楼,在这里我们可尽睹三大名松的风采,所以它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绝胜处”是什么意思?也就说此处是黄山松独一无二的、最妙的观松处。
这一自然段先总写玉屏楼是最佳的观松处,然后分别写了三大名松。如果给这一自然段划分层次,该如何划分。(讨论:可分为二层或四层)请用“//”在每一层后面标出。
现在,大家想不想登上玉屏楼去看看黄山的三大名松啊!现在有个好机会,想不想试试呀。(争当介绍三大名松的“奇美”)
四、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真是数不胜数,咱们在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吗?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2、“黄山的松千姿百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出示:(或„„或„„或„„;或„„或„„或„„有的„„有的„„有的„„)
3、黄山奇松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省略号)
4、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欣赏图片)你觉得黄山松还像什么呢?(指名说)?
5、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谁能用“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它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呢?
6、黄山的松千姿百态,是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学生跟说: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7、谁来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美美的读出来呢?(指名读)
8、我觉得,我们在读的时候应放慢速度,这样才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它的神奇秀美给读出来。(齐读)
五、总结:
黄山的松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黄山全有。(出示黄山全景图)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确实令人着迷。
六、拓展:
学写广告词:“元旦假期快到了,宝都旅行社准备开辟‘黄山三日游’的旅游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七、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2.今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大家能不能选你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松树,把它画出来。板书设计:
迎客松
陪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教学反思:《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在朗读的教学环节教师缺乏指导学生朗读,并没有进行示范的朗读或录音带朗读,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三大名松的环节,我在想能不能分组来学习三大名松,然后小组选成员来汇报,给学生以更大的讨论交流的空间。总之在不断地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作业设计:
1、黄山松()。它们或(),或(),或();或(),或(),或()。
2、被誉为“()”的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更是()。
3、写导游词(要示写出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第3篇:黄山奇松
《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淮安市码头中心小学夏继振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黄山奇松。
2.指名读第一段。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松奇特之一是生长位置之奇。(板书:位置)今天,我们将走近奇松尽情领略黄山松还“奇”在何处?
(二)激情导读,感受三大奇松。
1.如果要让我们去寻个最佳观赏点,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就将玉屏楼誉为“黄山绝胜处”
第4篇: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
第5篇: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细读语言,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展开联想,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运用方法进行仿写。
3、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
2、学习文中的写法,学会迁移运用。教学设计:
课前激活:背诵有关山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山行》《题西林壁》
一、复习积累:
1、默写词语:荣誉 陡峭 屹立 俯卧
2、还有些词语需要我们记住:
闻名于世
情有独钟 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依依不舍 千姿百态
神奇秀美
3、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黄山有哪些了解?
“天下第一奇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二、
第6篇: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遒劲”、“饱经风霜”等。
3、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黄山松的美与奇。
教学难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导质疑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吗?是的,这句话是说黄山集中了许多名山的特点,凡是到过黄山的人,回来以后就什么山都不用看了,因此,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山”。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黄山上的奇松。(板书题目)
请大家齐读课题。
我们去黄山上看奇松,你最想看什么
第7篇:黄山奇松
教学过程:
一、以奇设疑,引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魅力之大。那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是以哪“四绝”闻名于世的?(PPT)四绝中人们最情有独钟的是哪一绝?(奇松)为何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偏爱呢?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黄山,去欣赏、去感受黄山松的神奇!读好课题-16.《黄山奇松》
二、品读黄山松的神奇
(一)感悟最后一节的千姿百态
1、感受记忆中的黄山,点名“千姿百态”。
有谁去过黄山吗?你感觉黄山松树怎么样?它和一般松树一样吗?(不一样)这是普通的松树,我们再来欣赏一组黄山松树的图片,看了这些黄山松树的图片,我们再把它和一般的松树比比看,最大的差别在哪呀?(姿态)可见,黄山松神奇就神奇在它的?(姿态)最后一节中有个词语写尽了黄山松树的姿
第8篇: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九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由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述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如《九寨沟》、《西湖》、《泉城》等,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
第9篇: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结合课外资料,感受黄山奇松的独特之美。 3、能借鉴文中第二段的写法,描写黄山奇松的姿态,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学习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并能模仿写一写。 预习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感受作者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情态描写。 2、思考课文第三小节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补充省略处。学习过程: 一、回忆导入 游历黄山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闻名于世,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人们对
第10篇: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城关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周海婷
【教材依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设计思想】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各地,描写了祖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黄山松的赞叹和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的表达很有特色,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黄山松的奇和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如身临其境,是一篇加强学生语言训练的美文。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网络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在体会黄山松树“奇”的基础上,对“黄山四绝”及黄山有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在黄山松的“奇”上寻找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思,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