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黄山奇松课文”。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九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由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述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如《九寨沟》、《西湖》、《泉城》等,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朗读感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的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并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三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发挥充分的想象,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文化。
四、教法学法设计: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环境以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质疑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观看课件,探究问题。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思考问题,以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多媒体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从这句话中可见黄山景色的美丽,今天我们继续来感受黄山美丽的风景,感受黄山奇松独特的魅力。(板书:黄山奇松)
2、(1)出示词语,指名朗读。
荣誉
陡崖 遒劲
宾客
玉屏 盆景
屹立
卧倒 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情有独钟
姿态优美(2)口头填空:
黄山被誉为(),以()“四绝”文明于世,但人们对()更是情有独钟,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是(),在这里可以看到黄山的三大名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自由朗读,认识三大名松。(课件出示三棵松的图片)师: 这就是三大名松,你能辨别出屏幕上的这三大名松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生读、画)师:同学们,读完后,现在你能辨别这三棵松了吗?请你们前后桌间讨论:哪棵是迎客松?哪棵是送客松?哪棵是陪客松?并说说你的理由(生讨论、汇报)师: 在这三大名松中,人们对哪棵松的评价最高?(生说)(出示迎客松图片)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生说句子,并齐读:如今,这棵„„)迎客松:
1、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2、学习句子:“迎客松„„生机。”
A、边看迎客松的图片边适当引导,重点欣赏:枝干遒劲、郁郁苍苍
B、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一千多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 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霜、雨雪的考验,但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是一棵多么顽强的松树啊!你能把它读好吗?
C、学生练读——指名读——赛读——评读——齐读
3、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4、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学习句子:“它有一丛„„象征了。”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像)
B、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你看,它正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地说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C、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5、这棵迎客松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更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人们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
(设计意图:教师再引导学生得出迎客松的地位奇特,由词语表象到文本内涵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6、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的迎客松(不屈不挠 生机勃勃 热情好客)
7、这么美的迎客松,这么奇的迎客松,这么热情好客的迎客松,你们愿意将它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谁背得最快最熟练。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阅读教学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注重在语言诵读中体会人文意蕴,学生在诵读中再现作品的形象,与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陪客松:
1、过渡: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黄山松真神奇呀!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到黄山后,接着陪客松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2、现在,请找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一起读一遍。
3、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欣赏“绿色巨人”,感受它的高大。)
4、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
5、朗读训练。
送客松:
1、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呀!当游客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接着送客松来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2、瞧,这就是送客松,觉得它长得怎样?找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默读。再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比较这两棵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3、送客松正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想象一下,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说说告别的话)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4、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齐读第二段)
(三)欣赏画面,驰骋想象
1、同学们,在玉屏楼上除了能看到这最具有代表性的三棵松外,还能看到许多姿态不一的奇松。
2、齐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4、想象说话:(多媒体出示欣赏黄山奇松)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设计意图:读说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促使学生有感而发,为写作打下基础。通过图片的播放,增加形象性降低了想象说话的难度。)
5、小结:同学讲得到位,听得仔细,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齐读第三段。
(四)角色表演
师:欣赏完了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你觉得黄山松怎么样?你喜欢吗?请同学选择一种你喜爱的黄山奇松,上台来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一下,在介绍时可以适当加上动作,或展开想象说些迎接或告别的话,其它同学要认真听,觉得好的地方要夸夸他,觉得哪儿不足提出来帮助他。
大家好,我是导游×××,欢迎大家来到风景如画的黄山。你们看,这是——————————————(五)总结全文
美丽的黄山,是中国的瑰宝;神奇的黄山,是全世界的奇观;梦幻般的黄山,是大自然的骄子!黄山正敞开双臂欢迎我们!正如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所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徐霞客的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寒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教案第五单元单元教材分析内容:第五单元课文是一组写景的美文。《黄山奇松》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教学过程:一、以奇设疑,引入新课同学们,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魅力之大。那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是以哪“四绝”闻名于世的?(PPT)四绝中......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保山市永昌小学 张贤一、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黄山奇松》是本单......
说教材《黄山奇松》是一篇写景的美文,课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介绍的黄山四绝之一的奇松,并分别介绍了奇松的三大名松,突出了黄山奇的特点。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自然段先总写游......
《黄山奇松》教案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指导朗读,在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