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黄山奇松课文”。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城关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周海婷
【教材依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设计思想】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各地,描写了祖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黄山松的赞叹和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的表达很有特色,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黄山松的奇和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如身临其境,是一篇加强学生语言训练的美文。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网络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在体会黄山松树“奇”的基础上,对“黄山四绝”及黄山有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在黄山松的“奇”上寻找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直观形象的图片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还运用谈话法、对比法、激励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的重点语段,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教学方法】激趣导入法、指导阅读法、拓展迁移法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以读促悟。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
解说:的确,“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风景秀美,它以“四绝”闻名于世,“四绝”是哪“四绝”?-----奇松、怪石、云海、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哪一绝情有独钟?(奇松)(播放黄山四绝图片,)边演示边介绍。
导课:(出示黄山奇松有关资料)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是围绕着那个字展开描述的?(奇)黄山奇松它“奇”在哪?(着重板书 :奇)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感悟课文。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景点在哪儿呢? 指读第二节第一句。(玉屏楼)
2、在玉屏楼前举目四望,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出示图片: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小节,用你喜欢的方式分别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2)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分别读三大名松。)师评:读的很流利,相信这节课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之后,你们会读的更棒!
3、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心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板书:迎客松)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出示句子:迎客松姿态优美„„)(1)迎客松是有什么特点呢?
(2)解释“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遒劲:雄健有力。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想象迎客松经历了哪些磨难,并用“饱经风霜”造句)郁郁苍苍: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3)大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4)这棵迎客松饱经风霜,枝干却是如此的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正体现出课题上的“奇”字,你觉得它还“奇”在哪儿呢?(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
在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板书:好客的主人)知道为什么叫
它迎客松吗?(同学们伸出手臂,对照图画想象,模仿迎客松的动作。)
师生模仿表演:邀请一位学生交流。
师:迎客松,你好!学生:你好!欢迎你们来黄山参观!师:谢谢!接着师同全班同学交流。
它如同好客的主人在欢迎宾客的到来,奇特不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5)投影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读句子,完成填空。(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迎客松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黄山______。
师小结:迎客松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朗读指导: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这句话,一定要读出迎客松的热情来。(自由读、齐读)
4、在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出示陪客松图片)
(1)仔细看图,说说陪客松有什么特点?(出示描写陪客松的有关句子,图片)
重点指导:绿色巨人。(板书:陪客松 绿色巨人)
(2)巨人,说明什么?(陪客松高大挺拔。)高大挺拔正是陪客松“奇”之所在。
(3)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5、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板书 送客松,出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图片)
(1)送客松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板书:天然盆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的加工,也能像精雕细琢的盆景一样姿态优雅,的确很奇特。
(2)有一首诗写得好:(出示课件)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山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3)谁能把这种“奇”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6、配乐朗读第二小节,试着背诵本节。
7、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出示奇松图片,第三小节课文)(1)出示文第三小节。
(2)自由读本段,找出中心句。(黄山松千姿百态)(板书:千姿百态)
(3)这里提到了黄山松还有哪些姿态呢?省略号说明什么? 师讲解:作者在这里描写黄山松时,运用了略写,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时,运用了详写,这样描写使文章详略得当。
(4)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图片,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
三、总结提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对黄山有了更多的了解。黄山无石不奇,无松不奇,在云雾中,石的形态,树的身影,婀娜多姿,若隐若现,再配上丁冬的泉水,姹紫嫣红的杜鹃花,真可谓是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大自然的这般鬼斧神工,怎能不让我们喜爱之极、发出赞叹呢!难怪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出示诗句课件)
2、自己读读课文,你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作业
(1)课文重点描写了哪几种名松?你喜欢对哪一种松的描述?下面是几种黄山名松,请模仿课文的写法,写写图片上的几种黄山松。(投影出示作业)
(2)再搜集一些黄山奇松的资料,当当小导游,向你的爸爸妈妈,亲戚朋友介绍黄山松的神奇美丽。
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重点抓住“文眼”的“奇”来作为理解文本内容的切入点,从“奇”入手。
(二)、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层体会奇,奇贯穿始终。
(三)、能抓住重点词语如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巨人等来体会黄山奇松的特点。
(四)、能以读代讲,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
(五)、适当的进行了学法指导,使学生能把学文与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回顾整节教学,不足之处是课外拓展没有做充分准备,使学生在说话时言之无物,这些不足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提高。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教案第五单元单元教材分析内容:第五单元课文是一组写景的美文。《黄山奇松》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教学过程:一、以奇设疑,引入新课同学们,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魅力之大。那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是以哪“四绝”闻名于世的?(PPT)四绝中......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保山市永昌小学 张贤一、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黄山奇松》是本单......
说教材《黄山奇松》是一篇写景的美文,课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介绍的黄山四绝之一的奇松,并分别介绍了奇松的三大名松,突出了黄山奇的特点。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自然段先总写游......
《黄山奇松》教案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指导朗读,在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