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教案_教案背影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9 09:49: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背影 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案背影”。

《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畅利地朗读课文,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说出这些词语的含义。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能找出文中具体描绘背影的语句并有感情诵读,说出其感人之处。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个月的寒假刚刚过去,大家一定和父母亲人们在一起渡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请大家回忆一下,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呢?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等。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三、课文欣赏

要求:读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1、强调字音、字词

2、思考问题:①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写父亲的爱子之情,还有我对父亲的眷恋。

②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什么感受?

四、整体感知,初步研读课文

1、学生自读

问:这篇文章令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① 父亲送别儿子时说的几句话; ②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场面; ③ 父亲信中的话; ④ 我眼中看到的父亲的背影。

请同学们找出并将这几处划下来,并齐读。

2、小组讨论

问:为什么这四处令你感动呢?说出理由

3、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惦记背影 刻画背影 惜别背影

再现背影

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4、四次背影中那次写的最具体、最细腻?(齐读第六自然段)

在这次描写中,那些词用得好,为什么?(提示:找动词、形容词 如:攀、缩、倾)

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这里,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写了父亲的外貌特征(胖、穿戴黑帽褂)、动作特征(“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极力勾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家境衰落的颓状;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从未有过的感激、怜爱之情。

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五、梳理结构

“现在——回忆——现在”

六、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掌握字音、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见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背影,这个背影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在默默操劳着、默默关心着我们的父亲。这是一个怎样让人心动的背影呀!就让我们用心灵来感受这博大的父爱吧!

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围绕“五句话”和“四次流泪”进行课堂讨论交流。提问: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和含义?

看似简单的言语,其实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的: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正是一个父亲临别前最重要的嘱咐;

而走了几步又回头,叫儿子“进去吧,里边没人”--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更是显出老人关怀留恋之情。

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

2、作者除了写父亲外,还写了自己的感受,作者是通过什么细节表现出来的?你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表现出怎样的感情? 睹家境、想父母—惨淡、哀伤

望父买橘—感激、感动

泪(体贴父亲)

父子离别—不舍、怀恋

再现背影—伤心、感伤

① 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特定环境)祸不单行:祖母去世;差使交卸;家境惨淡、生计难维直至写作时已经是“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② 对父亲的感激、感动: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这一背影让我了解到父亲的爱子之心,对他的种种做法“我”由衷地感激。③ 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对父亲的感激、理解,为自己幼稚的举动的深深忏悔、自责,都伴随着“泪水”倾泻而出。

3、根据以上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具体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父子情”吗?

提示:父亲疼爱儿子,儿子体贴父亲(父子情深)

三、研究探讨

提问: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朗读二三段,总结: 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四、有感情的齐读最后一段,再次体会父子深情。

五、结束语

同学们,不要再把年少无知当作我们可以对爱麻木不仁的理由,不要等到我们失去了爱的时候才懂得去珍惜,既然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爱,我们就应该有责任读懂爱、感受爱、回报爱。

背影 教案

教学设想: 本课是名家名篇,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

背影教案

《背影》教学设计 导入:请看这首散文诗。4岁:我爸无所不能。 5岁:我爸无所不知。8岁:我爸并不是无所不知。10岁:我爸成长的年代和我们非常的不一样。12岁:哦,很正常,我爸对这件事毫......

背影教案

背影教学设计一、导入好,我们开始上课。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第三页彩图。图上的这位人物是谁,大家知道吗?对,是朱自清。那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一篇什么课文啊?对,《春》。好,在学......

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重点)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

《背影》教案

教学重点:1、父子情深 主题2、朴实的饱 含深情的语言3、摄取闪光的选材构思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当有人请你给他照张相时,你是摄他的正面、侧 面还是背面?正面大家的想......

下载背影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背影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教案背影 教案 背影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