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案背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重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问你们一个问题,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吗?五月第二个星期天。那么父亲节呢?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母亲节大多数人都记得,而父亲节常常被忽略,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总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其实父爱虽然无言,但却是深沉的,需要用心去体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体味朱自清的父亲那深沉而绵长的爱。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有所了解。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三、检查预习(课后读读写写)提问同学有感情朗读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叙述了一件什么事?父子见面的背景是怎样的?
写了父子二人在浦口送别。那次见面是祖母死了,父亲赋闲——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 特定背景。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从文中圈画出来)。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1.怀念父亲,惦记背影。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2.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3.父子分手,惜离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4.别后思念的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3.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怎么写的
明确:(望父买橘的背影)
前半段运用了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学生齐读)“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板书: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板书后教师提问: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攀”令人揪心)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
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板书:艰难努力
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
(文中体现的父爱语言)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⑷进去吧,里面没人——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2、父亲对孩子是如此的深爱,那么孩子对父亲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要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我们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那又从哪里能看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㈢思考讨论: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体现在哪里?
理解:四次流泪,两次自责:
1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的泪 2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3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惜别之泪 4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五、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 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
逐段分析文章对主题的作用 解决课后题
布置作业:课时练 创作背景:朱家是书香门第。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朱鸿钧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将来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从小就对朱自清既格外宝贝,又严加培养,一方面尽力保证小朱自清的生活无忧,同时对小朱自清学习督教甚严。朱自清小时候,科举初废,新学刚兴。父亲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朱鸿钧毕竟是封建式家长,为了维护传统的家庭伦理,维护父亲对儿子的绝对权威,在朱自清1921年回扬州任扬州省立八中教务主任时,朱鸿钧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这种专制式的家长行为极不尊重人,与朱自清的个性自由解放思想的要求产生冲突,使朱自清非常不满,他愤然离开扬州,到外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1921年冬天朱自清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这又使朱鸿钧感到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一旦翅膀硬了,就抛弃了自己和这个家庭,激怒之下而不肯原谅朱自清,父子从此失和。
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朱鸿钧先是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虽在家人劝说下让步了,却不理睬朱自清。朱自清在家感到很没趣,过了几天悻悻离去,不免加重了对父亲的怨恨。这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以至1923年暑假朱自清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朱自清认为自己没错,不肯认错。朱鸿钧也认为自己没有错,老子用儿子的天经地义,为父有错也不该认错。于是双方进入了“冷战”,朱自清也就几年不回家了。
其实,晚年的朱鸿钧表面上对朱自清很冷漠、很苛厉,实际一直挂念这个在外讨生活的长子。可传统的“父子纲伦”使他不愿低下为父之头向儿子认错,朱鸿钧就以惦记孙子的名义和朱自清书信往来。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时候,十月的一天接到两年多“不相见”的父亲自扬州寄来的一封家信。父亲在信中提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封家书使朱自清心灵深受刺激,那种父子骨肉相连的情感使他不禁悲从中来。毕竟血浓于水。于是,朱自清回忆着八年前与父亲离别的情景
教学设想: 本课是名家名篇,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
《背影》教学设计 导入:请看这首散文诗。4岁:我爸无所不能。 5岁:我爸无所不知。8岁:我爸并不是无所不知。10岁:我爸成长的年代和我们非常的不一样。12岁:哦,很正常,我爸对这件事毫......
背影教学设计一、导入好,我们开始上课。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第三页彩图。图上的这位人物是谁,大家知道吗?对,是朱自清。那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一篇什么课文啊?对,《春》。好,在学......
教学重点:1、父子情深 主题2、朴实的饱 含深情的语言3、摄取闪光的选材构思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当有人请你给他照张相时,你是摄他的正面、侧 面还是背面?正面大家的想......
背影教案教学目标:根据八年级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文本浅层的学情分析和作为名家名篇的纪实散文的文本定位,确立了以下教和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