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案背影”。
《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及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中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学习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教学重点:
1.理解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和作用。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注意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从父子的表现来比较。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中,父亲做过哪些让你感动的事?(学生答)
我想,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都有无数有关父母让自己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凝聚着父母对我们的深切关爱。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走进作者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也是有所了解了。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再来认识一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名篇有《绿》、《春》、《荷塘月色》等,《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其大部分作品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三、创作背景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家庭,因这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这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四、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jiāo)卸(xiè)奔(bēn)丧(sāng)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典(diǎn)质(zhì)赋(fù)闲(xián)颓(tuí)唐(táng)琐(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亏(kuī)空(kong)勾(gōu)留(liú)蹒(pán)跚(shān)2.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2)纷纷落下的样子。(簌簌)(3)乱七八糟的样子。(狼籍)
(4)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5)衰颓败落。(颓唐)
五、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什么事
2、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a.祖母去世;b.父亲交卸差使。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3、文章以“背影”为题,请问“背影”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作具体分析。(线索)
六、深入探究
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背影)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并说说写到背影时“我”当时的情绪或反应(用波浪线划出)。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悲伤的泪(见父亲 睹家境 想祖母)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感动的泪(望父亲买橘 父子离别)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惜别的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思念的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
七、第一课时小结:第一课时重在对整篇课文的把握,通过全文结构的明晰,父亲的背影和作者的泪相互映衬,更加形象地表现出一种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
八、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词两遍和所在相应的语句以及课下注解。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精读课文重点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内容,了解文中对背影的描写,本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
二、研读文段,深入把握
学生自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讲到本篇课文一共写了四次背影,哪次背影写得最为具体?(第二次)齐读第六自然段
1.在这一段中,作者是怎么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a、父亲的穿戴 黑、深青 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b、走路的姿势 蹒跚 年龄大,腿脚不便 c、爬月台时的动作 探、攀、缩、倾 行动不便,艰难
(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的描写爬月台的动作,理解父亲艰难举动的深意,体会到浓浓的父爱,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伟岸的背影。)2.父亲买橘子这样费劲,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而不让儿子去?买来橘子后,他“心里很轻松似的”表明了怎样的心理?
理解:父亲疼爱儿子,为儿子受累费劲心里反而高兴。买来橘子,父亲觉得尽到了照顾儿子的责任,儿子在旅途中可以不受干渴之苦,心里满足欣慰。也可能是父亲故作轻松,想让儿子放心。
3.“我”对父亲的行事本来是有看法的,可是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两次流下眼泪,这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我”流泪后,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理解:“我”两次流泪是被父亲的爱子深情感动了。流泪后,担心父亲看见伤心,表现了对父亲的怜爱之情。(特定背景: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一个20岁刚出头的青年,当时的情感更敏感、脆弱。)4.在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几句话,找出来,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意味。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表现出父亲深挚的关爱。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理解:父亲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了,可是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着想得周到。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理解: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咛儿子来信好让他放心。④“过去吧,里边没人。”
理解: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所以催促儿子回车厢里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这几句话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老师提示:写作,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感情;选材,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在朴实语言中饱含的父子深情。父亲对儿子而爱显而易见,可是儿子是不是一开始就感受到了父爱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儿子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父亲疼爱儿子勿庸置疑,可是儿子是不是一开始就感受到了父爱呢?请结合课文分析。
文中所流露浓浓父爱很容易感知,可是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起初认为父亲说话不漂亮,暗笑他的迂,后来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才良心发现,感受到父亲的爱,由流泪便可看出。
2、作者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又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了”,这里“聪明”的含义是什么?这两句话是针对什么事情说的?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理解:“聪明多分”、“太聪明”,两个“聪明”均是褒词贬用,是反语,是回想八年前在父亲面前那种心态太不应该了,有糊涂的意思。这是针对:父亲和脚夫讲价钱、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都是出于爱心,可我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一味自以为是,好像比父亲还高明,这表现了“我”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深情的自责。反衬了儿子越来越真切、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了父爱的博大、含蓄和深沉。
四、归纳写作特点。
(一)结构精妙:
1.点背影 ——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2.写背影(两次)—— 表现深情 3.忆背影 —— 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二)选材精当:
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入手,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父亲的所作所为、言语,都很平凡,但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很容易调动读者的相同生活体验,引起共鸣。本文在众多的素材中,定聚焦点为“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可谓是别出心裁。
(三)语言朴实而简洁:
白描叙述事实,不作任何渲染、雕饰,起到真切实在的作用,一样能打动读者。父亲的所作所为、言语,都很平凡,但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很容易调动读者的相同生活体验,引起共鸣。
五、第二课时小结:这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等事情的描述,着力刻画了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深情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六、作业布置
《背影》课时练
教学设想: 本课是名家名篇,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
《背影》教学设计 导入:请看这首散文诗。4岁:我爸无所不能。 5岁:我爸无所不知。8岁:我爸并不是无所不知。10岁:我爸成长的年代和我们非常的不一样。12岁:哦,很正常,我爸对这件事毫......
背影教学设计一、导入好,我们开始上课。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第三页彩图。图上的这位人物是谁,大家知道吗?对,是朱自清。那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一篇什么课文啊?对,《春》。好,在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重点)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
教学重点:1、父子情深 主题2、朴实的饱 含深情的语言3、摄取闪光的选材构思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当有人请你给他照张相时,你是摄他的正面、侧 面还是背面?正面大家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