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集备教案(第17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初中历史集备教案”。
第一节: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三国至南北朝历史的大概脉络:西晋的灭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二、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三国鼎立中的三个国家是何时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再进一步提问:那么三国鼎立中,你认为哪一个国家最有可能统一全国?为什么?估计学生会回说:魏国。因为曹魏的发展超过吴和蜀,实力最强。教师进一步引导,在三国的角逐竞争,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能够统一,那么,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新课讲授:
一、自主探究: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的灭亡: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时间: 383年 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
过程: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等成语故事,引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如“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故事,它源自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进抵淝水流域,登寿春城了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又远望八公山,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晋军,不由得心虚胆怯。接着提出问题:你知道淝水之战是怎么回事吗?你想知道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吗?你知道我国古代的江南地区是怎样开发起来的吗?让学生一下子激起学习的兴趣。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 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② 北方人民的大迁徙为江南地区开发提供动力(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战乱较少。④江南人民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从生产看:
一、农业:
1、兴修大量的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2、江南广泛种植水稻,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3、农耕技术大为提高,绿肥、牛耕、粪肥得到推广。
二、手工业:手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
1、采用“灌钢法”冶炼优质钢铁
2、青瓷制作精美。
3、江南的丝织品精美 从地区看: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得到一定的开发。
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知识网络:
西晋
1、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2、统一:时间
3、五胡内迁:、、、、4、灭亡:时间、被 族所灭
东晋:建立:时间、建立者 都城
淝水之战:背景:前秦政权建立
经过: 结果: 灭亡: 年,被 建立的(政权)所灭。
江南经济发展:原因:1、2、3、表现: 意义: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从它的短暂统一到快速灭亡可吸取什么教训?
2、为什么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
3、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交战些战例,你得到哪些启示?
四、巩固总结:
你的收获:—————————— 你的困惑:————————
三、课堂练习:教师随堂提问
四、作业布置:顶尖课课练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二节: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过程
导入:4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请问:①这是东汉以后黄河流域的第几次统一?
②第一次统一黄河流域的是谁?
新一任魏主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与前秦皇帝苻坚一样有着雄心壮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实力逐鹿中原。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新课讲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而结束北方混战局面的是内迁少数民族中鲜卑族的一支。他们强大起来以后,建议了北魏。
思考:①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哪年?
③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④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展示材料:①《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②当时流行的歌谣: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归纳:平城自然条件比较寒冷干旱,其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且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而洛阳是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优越性的地方。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及想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有关。
2.迁都洛阳后的积极意义
概括归纳: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丽的城市;洛阳的人中达到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提问: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
北方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融合在一起,成为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民族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孝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控制全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思考:在孝文帝改革内容中,你认为哪一项对民族融合最有影响力?而哪些政策可能会使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消失?为什么?
①语言:说汉话。
展示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仍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诫!”——这恐怕是对怎样说话提出要求的第一位皇帝。
②姓氏:改汉姓。
结合P108改汉姓表,请问:孝文帝为什么把皇族姓氏改为“元”? 从孝文帝改革的各项内容来看,他是要彻底改变鲜卑人原有的生活方式,过汉人的生活。他禁止鲜卑人回到自己的故乡,甚至连死后都不得归葬自己的原乡,这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决定啊!
提问:你们愿不愿意把家迁到西部去,永不再回?愿意的请举手。老师可不愿去,因为我祖祖辈辈都在这儿,我可不想背景离乡。你们愿不愿意把名字永远改为“拓拔××”。为什么北魏的鲜卑人愿意?是百姓愿意?还是只是孝文帝的心愿?
所以站在鲜卑人的立场来看这件事是很悲情的。
讨论: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
归纳: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若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立足生根,子子孙孙永远安居乐业,就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的文化;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较游牧文化更高的使用价值,故游牧民族向汉文化学习与融合是必然的,因而面对繁华绚烂的汉文化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这也证明了一个历史上的通则,就是一个文化水准低的民族,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服一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但终究还是会被这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所溶化进而消失无踪。
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思考:在当今社会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改革的作用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南北方的统一。
3.北朝的分裂
北周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间进一步融合,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讨论:你怎样评价改革家孝文帝?
四、小结:梳理本节知识
三、课堂练习:教师随堂提问
四、作业布置:顶尖课课练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2课时)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节课:第三课 华夏之祖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
第十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
汉语拼音 d t n l 集备教案(伊旗第一小学 郝春艳) 主备人:郝春艳集备人:郝丽芬 李旭冉 张睿珍 高娜 解婷婷 集备时间:2017.10.12 教材分析《d t n l》是新教材汉语拼音的第4课。......
第一课 相亲相爱一家 第 一框 家,温馨的港湾 学习目标 :1、理解家的温馨。2、深刻明白我们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3、学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学习重点:用自己的实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