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在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与意义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基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创造性在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与意义
大学三年级安排的暑期的阶段实习是一个很好的衔接教学与实践的平台,是反映教学的一面镜子,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平台。从近几年的暑期实践来看,有两个反应普遍的问题:第一,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包括手绘、软件的操做。第二、实践能力薄弱,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第三、缺乏创新意识。
鉴于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大学艺术教育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艺术设计教育体系,30年来有了飞跃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末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政策的引导下,高等教育迅速扩张,艺术类从每个班级不足10人扩张到每个班级30多人,急速的膨胀,对一个发展不太成熟的学科来说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教学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追根溯源的话,恐怕要追到我们的教学体制与市场经济的本质上来。我们的教学体制从本质上来说还是1949年建国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属于政府直接负责的国家机构,高等教育的专业培训被精确地调整到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大学作为一种体现自主和学术自由这样西方传统核心价值的学术研究机构不再存在。从而产生了一种机械呆板的文化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曾在一个阶段:在50年代国内物资匮乏、外部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的政治环境下,取得令人自豪的成绩。但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我们教育是否也应该与时俱进呢?
就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虽然是改革开放后从西方引进的学科,但有强烈的组织性和计划性色彩的大学教学活动没有改变。其实我们的教学从比如体现到课程教学中的细节,在设计教学中,我们习惯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老师为教学的中心,学生亦步亦趋,缺乏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
设计是一只脚踏着大地,一只脚行走在云端的活动。这句话来形容设计的过程再合适不过了。设计须要面对现实的人、物、空间、环境等等;同时设计须要艺术,来滋养人的灵魂。所以室内设计不是做自己想象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掌握建造室内空间的规则,必须面对现实的“桎梏”,同时需要对美的把握与理解。
我们的学生面对的恰恰就是这三个问题 问题
一、设计不是创造自己喜欢的东西
问题
二、设计不仅仅是掌握规则
问题
三、美学修养
第一个问题,设计不是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通常认为设计一把椅子,就是先把自己想象的椅子画出来,再做出来就可以了。这给我们的教学有关系,以办公课程为例,在以往的教学中,上课的程序环节是这样的:老师先讲几节理论课,把关于办公空间设计的概念、种类、元素、方法等所涉及到的各个知识点先介绍给学生,然后拿一平面图纸(这一平面图纸可能是教师曾经用过的平面图,也可能是其他途径得来)让学生做一个虚拟的工作空间,没有实际场地,没有甲方(把自己设想为工作空间的主人),在这样一个设计前提和概念都很模糊的情况下,设计就展开了。结果如何,不得而知。有一个道理被忽视了,设计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可能是很多限制条件,也可能是几个函待解决的问题,也可能限制与问题同时存在。设计首先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功能上的或心理上的,在某些限制的条件下,比如环境的限制、空间的限制、各种规则等。而学生在做设计前,除了平面图纸外,对于实际的场地空间一无所知,比如梁柱,主次梁、电源插头、空调,管道等等。还有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喜好与品位。学生对这些没有概念,设计时就不会考虑这些问题。面对虚无的甲方,学生做的是空对空的设计。可以说是天马行空,无羁无拌。设计怎么可以这样子呢?设计必须面对现实问题。解决实际的问题。而学生的设计非但不是站在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反而是制造问题,制造了问题如果能发现自己制造了问题也可以啊,是一个进步。没有,学生忽视掩盖问题,尽量视而不见。“,老师”。老师不是甲方,甲方永远不会说:“差不多就行了”。面对这个问题目前有些学校引进工作室制,以一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展开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参与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到一些问题,学生可以了解到一些设计的游戏规则,同时在做的过程中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但我们也不可以依赖工作室,一些基础的工作还是必须做的,比如帮助学生去发展视觉语言技巧和如何去发展想法。
对美的感悟力。有同学说你感觉美,我感觉不美,每个人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不好说谁的感觉好,谁的感觉就不好。什么是美?是一个大的课题,要不怎么会有美学呢?艺术是感性的,一个人的美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否则就没有艺术教育的必要。作为一个教育者,考虑的应该是如何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发掘和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培养一双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眼睛。这是一个设计师必备的专业修养。引用罗丹经典的一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恰恰是这种“发现的能力”被我们忽视了。为此我们的艺术教育设置了美术基础的课程素描、色彩、以及作为专业基础的三大构成。课程设置的没错,但关键在于怎么教,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从“素描”变成“设计素描”从“具象”变成“抽象”听起来人们似乎在向现代设计靠拢,但真正的去翻一下诸多的设计素描教材,却发现内容只是换了个概念而已,无论是解构啊、结构、重构、抽离啊,还是具象、抽象流派风格之争,都没有面对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就如养育孩子一样,把食物嚼碎了,再喂给他?还是让他自己品尝各种食物的味道?我们是希望他接受老师对事物的解读,还是希望他有自己的分辨能力?无疑我们还是希望他可以自己感受,分辨。鼓励他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不同的感官去感受,去表现。在这方面,中国美术学院的王雪青教授倒是为我们打开一扇门,他的素描课似乎让学生突然发现眼前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这可以在他的学生作品中看出。每个人的观察与感受的特点都不一样,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感觉与认知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我认为这点很重要。有人认为这算什么?感觉与认知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没错,孩子有很好的感觉与认知能力,除了睡觉,他在不停地探索这个世界,啃啊,咬啊、摸摸、敲敲、打打,用全身各种感官去探索,感受。相反成人的逻辑与理性占了上风以后,直觉钝化。在没有艺术感受的时候,教他再多的绘画技法技巧又有什么用呢?培养一批画的如出一辙的技工吗?所以不可忽视个性,艺术没有了个性就没有了生命力。对艺术感受力的培养应该从幼儿抓起,就像意大利的说的“我们从小看着米开朗基罗长大的”对与意大利人来说,满足功能是基本的,艺术同样是被需求的,要美。瓦罗锡的工匠说“没有修养,就注定灭亡”(引子原研哉《为什么设计》)第三、设计不仅仅是掌握规则 从往届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精神领域中的空白逐渐显露出来。歌剧是即能陶冶情操又不失趣味的艺术种类,它的剧本里到处是理性的娱乐,而音乐则赋予了它感性......
周易的地位与意义周易它是上古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商周时期古人思想的真实反映。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周易的地位与意义,欢迎大家阅读!一、《周易》的地位和影响《周易》......
易经的地位与意义“易经”是我国古老的经典,被称为“天书”。是由学问与术数两大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到哲学、历史、军事、医学与民俗等多个方面。一、《周易》的地位和影响《周......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周易的地位与意义,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创造性复述课在复述中创新 从去年开始,我在班级内进行了“背诵积累”这一课题的研究,从提供背诵方法和激发背诵兴趣两个方面着手,加大背诵数量,提高背诵要求,并撰写了《将背诵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