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关于实用文的阅读教学》(定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写作教学教什么王荣生”。
王荣生老师:“关于实用文章的阅读教学”
在线讨论整理稿
问:我觉得关于”实用文”分类很好,这样更能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以前从静态的文本上分,只了解了文本的结构,这样的知识能有多少作用呢?想问的是,这样的分类对应的阅读方式和策略是什么?
问:实用文的阅读方式是什么?谢谢王老师提供的课例,把文本放到活的状态去学,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过这种高屋建瓴的方法,可能不是很适合基础差的学生。
问:个人总结的一点思路,还要请王老师指教:
知显性目标:对字词句构成的内容的初步了解,分辨作者的基本观点,可以被告知的知识点。
隐性目标:学生主动获得文本信息的程度分析、对学生掌握情况的预设、要考虑的文本内容与学生所在地域的文化差异、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认知水平。
解显性目标:对构成文本的语言样式的分析,如修辞、结构、重点句等等。
隐性目标:对作者情感思想、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把握及显性目标中各内容的相应作用。
体显性目标: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认同、否定、质疑性质的评价,评价中要有具体的实例。
隐性目标:对作者的思维过程,认识过程、创作过程进行认知并总结。
用显性目标:套用、沿用(结构,思维过程、表现手法„„)。
隐性目标:革用、化用(创造性地使用)。
答:《谈中国诗》是”散文”也是”实用文”?文体的界线不存在了吗?我想对一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单从《谈中国诗》文本结构来说,是散文,但从阅读的方式来说,完全可以划分为实用文,换个角度就可以学习更多的内容,但这样阅读不等于抹杀文章本来的文体,只是角度不同而已。《谈中国诗》是”散文”也是”实用文”?文体的界线不存在了吗?
我想对一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单从《谈中国诗》文本结构来说,是散文,但从阅读的方式来说,完全可以划分为实用文,换个角度就可以学习更多的内容,但这样阅读不等于抹杀文章本来的文体,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比如有人用快速阅读的方式(提取信息)阅读小说,他是在做实用文章的阅读,尽管他读的文本是小说(文学作品),所以我建议从阅读方式上去把握,而不单看文本类型。当然,阅读方式和文章类型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相互制约着。
问:感觉”实用文”这个概念还是有些模糊!
答:是会有这种感觉的。如果您用自己对”这几个字”的理解来理解别人观点的话。讨论语文教学的文章,也就是实用文中的一类——社科文,概念是作者随文定义的(当然是在合理的条件下),所以在理解别人观点的时候,要站在作者的定义(解释)去理解,而不是用自己对”这几个字”(概念)的想法(感想)。——这也可以说是实用文阅读的知识(阅读的方式)之一。
问:如果这样从阅读方式上来划分,那是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成了实用文?这样的话,分成实用文和文艺文是不是有些不妥?因为从文艺文也可以当成实用文来读。所以,我觉得如果要强调实用文实际是强调阅读的方式,所应强调的也是阅读的方式而不是文体。
答:文学作品是有可能被当作文章来读,比如*时革命小将读”毒草”的小说,同样,文章也可能被按文学的方式来读,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引用的妙处比喻的巧处。但上面说的都是极端——某种意义上说,是”读误”(不正常的读法——平常人不用的读法)。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应该强调”像正常人那样去读”,也就是把文章当作文章读,把文学当作文学读。我之所以对以”散文”为主导文类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提出异议,就因为它很容易混淆文章的读法和文学的读法,结果教学生的是不伦不类的读法——也就是他们在生活学习娱乐时从来不用——也没有用的读法。
问:王老师能否将您做的说明文样章亮出来我们学习学习?我们浙江省高中新课程选用的苏教版教材几乎看不到说明文的影子。
答:《语文学习》11期或12期发表,届时请批评指教。尤其欢迎试教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透露一下,选文是”正式的论”,而不是”科普小品”,其中有一篇选自中学的物理教材。
问:有些新闻是假新闻,但从文艺的角度看,却又是一符合艺术真实的文章,我们又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呢?如果把它选进了课文中,似乎也不妥,但如果不知道它是假新闻,却又可以有很好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在新闻方面,我们到底是要事实重要呢?还是价值重要? 答:请参考我在发表”新闻和言论文章”单元样章的说明: “新闻报道和言论文章阅读”单元样章 [i]
一、单元说明
新闻报道向来是语文教材内容之一,落实到教学内容,则主要是获取事实信息、学习新闻结构、揣摩语句内涵、学习表达技巧。我们认为,这是需要斟酌的。
提高可读性是新闻报道自身的追求。在长期的实践中,新闻在结构、语句表达以及排版形式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规范,这些规范为读者获取信息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新闻”力求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甚至要求”不带一个让14岁智力的人感到迷惑的句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获取新闻报道的事实——关于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情的信息,是不需要在中学语文课特意教的。中学语文课需要教的,是把学生提升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也就是说,在新闻阅读教学中,所谓获取信息,主要不是指报道的事实信息,而是指在报道的叙述中乃至报道的背后所隐蔽的信息。因此,新闻阅读教学的要点,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了解新闻结构是必要的,但了解的目的,不仅仅是明了”引题”“导语”等知识,而要把明了的知识转化为阅读图式的自觉。过去的新闻教学,基本上是走”为学写而读新闻”的路子,所谓”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又被狭隘地理解为按所读新闻的结构模式学写新闻。把新闻写作当成一个结构模仿的问题,这是十分肤浅的,而且导致了一个很不正确乃至有害的观念:新闻的真实性被简单地理解为表层的真实——”事实”的被建构性,”努力地通过进取心、机智、精力和智慧”发掘事实的真相,这些都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为公众提供对事件尽可能完整而准确的报道,被悄悄地篡改成了给报道者个人或集团带来直接或间接利益的”报喜”。我们认为,学习写作从来不是单纯的语言表达问题,学写新闻必须让学生像新闻记者那样去写新闻。我们认为,阅读与写作是两桩有区别的事情;为理解而读新闻,与为学写而读新闻,是两种很不相同的阅读方式。
揣摩语句内涵,在新闻阅读不是一个通顺的说法。一方面,新闻报道追求”直达读者”,崇尚简练质朴,一般情况下没有微言大义,因而也不需要揣摩。另一方面,揣摩语句内涵在新闻阅读中通常不含褒义色彩,新闻阅读是理性的、分析的,”揣摩”实际上是鉴别、是分拨,以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从一些教材揣摩语句内涵的题目看,可能是混淆了新闻阅读与散文阅读,误把新闻当散文。这有选文的原因,编入教材的新闻作品,往往是打破常规的优秀作品,有的还积淀为经典名篇,阅读这些作品,已超越了日常的报纸阅读,而上升到了名作鉴赏的境界。但新闻毕竟是新闻,鉴赏新闻名作,一般不宜去刻意求索语句的微言大义;有一些看起来有深刻内涵的语句,在新闻作品中应该是可被感觉的,一般也不需要”揣摩”;即使需要”揣摩”的,比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一些语句,也要指出它们在新闻报道中的”独特”、它们对文学笔法的”借鉴”。
学习表达技巧,实际上是”为学写而读新闻”的延伸,而且把学写扩展为学习表达的技巧。学习表达技巧,是写作教学的一个环节,也是优秀新闻作品鉴赏的一个方面。但是,第一,技巧不仅仅是写法,它不能被简单地还原为章法、句法。”技巧有它自己的位置,它的正确作用是帮助准确传播。”所谓好词好句,离开了特定的目的和语境就会变成辞藻的玩弄。第二,所学习的表达技巧要对路。在新闻作品中学习表达技巧,要学习的是其准确而客观的写实技巧,比如”使用具体的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避免滥用形容词,避免滥用大量副词修辞动词”,”区分报道语言与评论语言”,”在直接引语和转述中寻求平衡”等。从一些教材的题目看,学习表达技巧,实际上被理解为学习某种写法,而写法又被理解成学生在其”好作文”(小文人语篇)中可资”应用”的写法,即”应用”在与新闻报道截然有别的抒情性散文或随笔的写作中。为学写而读新闻+学习”好作文”的表达技巧,这是当前中学新闻教学的大误区。
报纸上的言论文章,比如社论,过去是当作”议论文”来教的,走的也是”读写结合”的路子。这明显不妥当。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个人署名的评论文章,属于广义的新闻体裁,为了突出报纸文章的性质,我们把专家署名的言论文章也纳入新闻体裁。报纸的言论文章,与通常所说的”议论文”有很大的不同,不同体式的言论文章在阅读方式上也分别有不同的讲究。我们认为,在中学阅读教学中,不应该去强调基于抽象分析得出的”共同性”,而应该侧重在文章体式各自差异的”特殊性”上。”共同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这是辩证法的一条基本原理。混淆言论文章与所谓”议论文”的体式差异,抹杀言论文章之间的体式特殊性,其结果只能造就除了应付考试之外而无所适用的”阅读能力”。这同样反映在写作上,目前学生写的”文章”,要么是情绪浓烈的所谓”哲理随笔”,要么是似乎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所谓”议论文”,比如”有志者事竟成”是一篇文章,”有志者事未必成”又是一篇文章。抒情、议论不辨,观点、感受不分,采用的是最低限度的论证(所谓”自圆其说”),而又缺乏报纸个人署名的评论文章那样的针对性;这样的”写作能力”,除了考试之外几乎一无可用。我们编写的”新闻报道和言论文章阅读”单元,力求避免上述问题,在教学内容的研制上,始终自觉地遵照”把新闻当作新闻来阅读”的原则。
首先是选文内容。新闻阅读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引领学生关怀国计民生,因而在选文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生活,核心是要切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学生实际所从事的活动,包括语文活动;第二是学生实际或可能面临的困惑;第三是编撰者、教师认为学生也需要面对或思考的话题。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香港回归这一对中国人民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诺曼底登陆现场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报道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甘肃代课教师调查》报道社会弱势群体的遭遇以及他们艰辛执著的精神,言论文章中,《开创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涉及环境保护,《说普通话 用规范字》论述祖国语言,《少年应识愁滋味!》呼吁了解农村农民,《孩子为啥”怕读”鲁迅巴金?》揭示语文教育的问题,《学数学目的不在定理和公式》讨论学数学的目的和意义。
其次是选文的篇数和篇幅。报纸广播是大众媒体,新闻报道和言论文章适应于快速阅读,也应该快速阅读。本单元的选文篇数较多,有的还篇幅较长。香港回归大陆的报道,课文和链接共新闻三篇,有条件的话,还建议学生观看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实况转播的录像片;新闻调查《甘肃代课教师调查》及链接材料《西部代课教师感受全中国的温暖》,计有1600余字,并配有5幅照片;广播新闻《诺曼底登陆现场报道》和印象性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合组一课;报纸言论文章分别涉及社论与评论员文章、个人署名的评论文章、专家署名的言论文章,5篇文章合组一课。为接近报纸阅读的本然状态,《甘肃代课教师调查》与《言论文章一组》将以报纸形成刊印。当然,受教学时数限制,教师可以对选文有所取舍,在教材设计中我们也建议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教其中的一部分。
“把新闻当作新闻来阅读”,集中体现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与本套教材的其他单元一样,”新闻报道和言论文章阅读”单元提供了比较详尽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并具备完整的教师可据以实施的教学设计。教材编有”准备与预习”、”整合与建构”、”应用与拓展”三个板块,有的还编有”链接”。”整合与建构”用于课堂教学,分三级呈现:第一级是标题,指明本课的核心课程内容,比如《甘肃代课教师调查》,核心的课程内容是”关怀社会民生”、”获悉事实真相”、”采取道义行动”。第二级和第三级,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展开,或者说,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建议,通过教学主要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情景化呈现,给教师提供基于专业理据的、具体而可操作的帮助。
给大家看一篇美国小学生写的”论文”,我把它编入了主编的,可以与我们教材中的”说明文”,包括让学生写的”说明文”比较一下:
人行道上讨厌的软体虫 K.埃珀斯(12岁)
马萨诸塞洲马布尔黑德市马布尔黑德恰特公立学校 J.埃珀斯(10岁)
马萨诸塞洲塞勒姆市霍勒斯曼学校
我们曾决定用讨厌的软体虫做一个实验。我们想弄清楚有多少人去踩软体虫,多少人会避开软体虫,有多少人没有看到而踩着它,而又有多少人根本没有发现软体虫。方法 :我们在游览新罕布什尔州北康韦时,从所谓”大话乡下佬”的一些地方买了一袋讨厌的软体虫。我们坐在长凳上把软体虫扔在人行道中间。我们不在意地把脸扭过去,假装我们并不知道这些软体虫的来历。
结果:有成年人和小孩走过,偶尔踩着软体虫。有些人看到它,投去困惑的一瞥。坐在轮椅里的一个男孩就把车从软体虫上推过去,根本就没有看到软体虫。我们强忍着不笑出声来。有三个十几岁的少女走过,中间一个女孩走过时对软体虫端详了一下,发出轻微的惊叫声,跨了过去。然后她笑着说:”嘿!我想它是真的。”
结论:实验结束时,我们得出结论,5个人里有3个会偶尔踩着扔在人行道上的讨厌的软体虫。
4.关于语文教学的”科学化”或”学科化”
语文概念要明确化。不明确语文概念,无法展开语文教育的理性思维!语文教育要现代化,这是信息时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向语文教育提出的要求。虽然”语文”不能科学化或学科化,但语文教学能学科化、现代化。语文教学要科学化,不能再少慢差费。
对刚才留下的第4个问题,我谈点自己的想法。如果语文教学”科学化”,指的是”学科化”)(也就是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我很赞成,也身体力行。但是,”学科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知识体系”,按我的认识,目前我们还远没有到谈论”体系”的地步。关键的问题,可能是知识的吸纳乃至开发。比如刚才有老师问:”关于实用文的阅读有怎样的阅读策略?还是需要什么就从哪个角度去阅读?”这就表明了我们目前所处的状态。“关于实用文的阅读有怎样的阅读策略?还是需要什么就从哪个角度去阅读?”建议读《怎样阅读一本书》译文出版社《有效的提问》(关于批判性阅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等。
问:网络阅读是不是只能进行实用文的阅读?
答:否,不是有网络文学一说吗。另外,还有虚拟世界一说——对网络阅读也是可以研究的,而且也需要在中小学生中教学网络如何阅读的教学。问:想听听您对一线教师的实用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意见!
答:从一篇课文一堂课做起——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选择,进行有效教学的探索。
王荣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好课的底线---——以《竹影》的教学为例王荣生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比如怎样导入、怎样......
●语文教学充斥着太多的我认为和自以为是。 ●很多语文教师的阅读,是一种病态的阅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变态的阅读。●研究表明,我国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而......
王荣生教授评课实录(背景:2010年11月15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国培计划——2010年中西部骨干教师培训”在上海市闵行四中进行初中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王荣生教授......
读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有感迁安市第六实验小学吴立东辛辛苦苦啃完王荣生教授撰写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终于对萦绕自己很久的那个问题:“语文到底教什么?”有了些许答......
(转)王荣生老师推荐阅读书目王荣生老师推荐阅读书目(一)推荐阅读书目(一) 王荣生编语文学科基础(一)语言学 1.[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现代语言学词典[M].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