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现代文阅读教学新视点说明文_现代文阅读说明文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5:03: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王荣生现代文阅读教学新视点说明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现代文阅读说明文”。

说明文

(一)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也有人称它为鹞子,古书上有“鲁班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和“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的记载,说明风筝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五代时,有人将竹笛缚于纸鸢之上,升空后,经风一吹,发出类是古筝的音响。据说,这就是风筝一词的来历了。

南宋时,杭州曾流行过“斗风筝”的游戏,盛况空前。每年清明节,踏青的人摩肩接触,男女老少手持风筝,真相追攀,风动争鸣,颇多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而外国则善于在风筝上动脑筋,赋予它科学的魂魄。譬如富兰克林在美国、罗玛斯在法国,都曾不约而同的在闪电雷鸣时,冒着雷击的危险,用风筝把雷电引下来,说明他可以沿导线入地,从而免去雷击的危害。正因为风筝试验,避雷针才得以问世。

“影驰碧空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春回大地,阳光艳艳的蓝天,纸鸢结伴而行,这样的时刻是美妙而难过的。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摩肩接踵()心旷神怡()声遏行云()

2.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3.本文按照

到,由

到的说明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有关风筝的知识。

4.最后一段所引诗句从视角和幻觉的角度描写了风筝的和。

5.文中写美国的富兰克林、法国的罗玛斯,在电闪雷鸣时,冒着雷击的危险,用风筝把雷吸引时为了说明()

A.风筝的试验使避雷针得以诞生 B.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令人敬佩 C.寓科学与娱乐之中 D.风筝在国外的用途

参考答案:1.zhong(三声)

yi(二声)

e(四声)2.举例子

引用

作诠释

3.古

国内

国外

4.形态

声响 5.A

(二)狼

狼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它们的牙齿尖利,动作灵活,奔跑速度快,耐力特别好。在食肉目动物中,论个头和气力虽然比不过狮、虎、豹等大型的猫科猛兽,但是也有胜过狮,虎的地方,那就是他们有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

狼保持严格的集群生活,一群狼少则五六只,多则三五十只。一只狼的攻击力量是有限的,而一群狼呼啸而过,能是凶猛的老虎、棕熊望而生畏,退避三舍。有人增亲眼看见一只几百公斤重的巨大棕熊,被狼群追的走投无路,乱扑乱咬,结果被群狼一拥而上,扯成碎片。

狼崽非常饥饿的时候,也会互相残杀。一般情况下,狼群之间视乎很团结。在追普猎物的时候,狼群中围得围,追的追,拦的拦,截的截,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分享猎物的时候,它们各自吞噬自己的一份,并不为争食而互相撕咬。

平时,狼还要通过许多“语言”,在同伴之间建立友谊,在自然界,没有集群的生活和团结,郎酒无法生存下去;而没有“言语”,狼群的团结就无话维持。

浪有那些语言呢?

狼群通常不在一处定居,宗师东奔西闯,长途跋涉。只有在活动中,才可能找到较多的食物。在奔走中,狼运用它们的“语言”——各种叫声互相联络。

听见过狼嚎的人,很难忘掉那种令人恐怖的声音。在荒野的夜晚,狼嚎声此起彼落,时而是单独的狼嚎,时而是整群的狼嚎,这就是它们互相联络的信号。

狼群的集体嚎叫在声调上大致一样,而没之狼的声色就不一样。这种不同音色的乐器,共同演奏出和声。每一群狼都有自己独特的“和声”。每一只狼也都很熟悉自己那群狼“和声”。这样,走失的狼就凭着这个“和声”寻找自己的同伴。同时,狼群的嚎叫,还似乎向其它狼群宣布:“这儿是我们的活动范围。”

除了嚎叫,狼还会发出像狗一样的狂吠和豺一样的嗥叫,表达不同的含义

不连贯的狂吠,是在向群狼报告危急情况,是一种警报。

持续的狂吠以及大声的嗥叫,是在向敌人发出警告。

。。。

狼除了用叫声“说话”以外,还会用姿态和面部表情来“说话”。比如,狼尾巴的位置和动作能传达很多信息。尾巴下垂表示服从。尾巴平举,而且不停的晃动表示友好。头狼在狼群中来回走动,尾巴总是高高竖起,这不仅显示了他作为头狼的地位;而且也是互相整个狼群表示:“有我在这里,太平无事”

狼的面部表情很有趣,当一只地位低下的小狼像一只地位比它高的狼表示友好的时候,会咧开嘴装笑脸。而像别的狼表示轻蔑的时候,它又会装扮鬼脸。

研究狼的科学家确信,由于狼有这样丰富的“语言”,它们才能长期保持严密的群体,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依靠群狼的力量顽强地生存下去。1.将上述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层意。

2.狼通常用声音、尾巴和面部表情表达意思,试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文中语言生动,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三)飞向月球

早在1883年,俄国航天时代的先驱者齐尔科夫斯基就曾断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1961年5月,即在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的第二个月,肯尼迪在美国国会宣布,将在60年代末将人类送上月球,发誓要在登月方面超过前苏联。这项计划以“阿波罗”命名,大约消耗250亿美元。

1964年,“阿波罗”飞船问世。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飞向月球去。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于20日凌晨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时说:“对我来说这只是迈了一小步,对人类科学技术来说却是迈了一大步。”

从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美国共发射了7艘载人飞船,其中“阿波罗”13号因途中出故障未实现登月。其余6次成功的登月计划中共有12人在月球表面着路,带回386千克月球岩石。“阿波罗”13号的受挫使美国国航空和航天局担心再次遭受失败,于是计划中最后3次登月飞行被取消了。20世纪90年代,月球探测再度增温。这主要是因为现代航天计划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探测月球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月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始终吸引着人类。月球上没有大气干扰,是进行科学实验和天文观测的理想之地。

1998年1月6日,美国发射了“月球探测者”探测器。“月球探测者”的主要任务是探测月球上是否存在水,并实惠月球表面的引力图。3月5日,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宣布,“月球探测者”传回的数据表明月球上存在水,估计月球两极存在1100万吨至3.3亿吨的水冰。此后美国航天局披露了一项在月球建立居民点的宏伟计划。这项计划包括在月球南极建立开发中心,所需材料直接取自月球。由于月球土壤中含有富有的铝和铁以及,只要解决技术问题,则建筑材料和能源均不成问题。

目前,俄罗斯也在实施新的月球计划,其最终目的是在月球上开采氦同位素氦—3.氦—3是一种核燃料,地球上极为缺乏,而在月球去极为丰富,几十吨的氦—3,就能满足全球一年的能源需要。

总而言之,乐曲这块净土很快就会被打破沉寂,那是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景象,这任然是一个诱人的待解之谜。

1.联系你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地球比作摇篮

2.想一想,第二段中阿姆斯特朗所说的“一小步”和“一大步”是否矛盾? 3.下列的句子中加点的词都不能去掉,原因是什么?

(1)大约消耗250亿美元

(2)估计月球两极存在1100万吨至3.3亿吨的水冰

(3)“月球探测者”的主要任务是探测月球上是否存在水 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你由本文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人类“飞向月球”的目的有哪些

(四)动物尾巴的功能

袋鼠的总类很多,其中红大袋鼠与人类差不多高,后肢极为强大,约为前肢的5至6倍,另有一条粗壮而有力的尾巴,可长达1.3米。平时,它的前肢不落地面,休息时常用后肢与尾巴支持身体,成为一只“三脚香炉”。它不像马、牛、羊一步一步的行走,而使用后肢作跳跃式前进,往往一跳就有3至5米高、5米左右远;跳跃时,用尾巴维持身体的平衡。我们常见的马、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它们也长有一条长长的尾巴,而且尾巴末端还长着丛生的毛,当它们奔跑时,尾巴竖起,也起到平衡身体的作用。此外,带毛的长尾巴还负担着驱赶身上苍蝇、虻和蚊子等害虫扰乱的任务。

啄木鸟是举世闻名的林业益鸟,它不像其它的鸟蹲在树上,而是攀握在直立的干上,用坚硬挺直的啄,凿穿树皮,啄食危害树干的害虫。这类鸟之所以能够攀握在直立的树干上面,除了用它们的趾端钩抓住树干之外,还必须用刚硬而有弹性的尾巴撑在身体的下面,作为攀附树干的支点。

1.文中“三脚香炉”具体指的是

2.“可长达1.3米”中的“达”不能去掉的理由是: 3.啄木鸟能攀握在直立的树干上的原因是什么? 4.上文主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5..文中从哪三个方面来举例说明动物尾巴功能的?

(五)受人青睐的绿色食品

①当你去超级市场采购时,你是否注意到,有些奶粉、茶叶、咖啡、果脯、饮料等的包装袋(盒)上都印有同样的图案——太阳底下的两片绿叶轻托着一枚绿芽,这就是“绿色食品”的标识图案,这些食品就是大名鼎鼎的“绿色食品”。②你也许会感到奇怪,绿色食品不就是那些绿色的蔬菜、水果吗?怎么连奶粉、饮料之类也成了绿色食品?其实,绿色食品是指安全、营养、无污染类食品。那绿色食品的标识图案告诉我们,绿色食品出自纯净、无污染的环境,能给我们带来勃勃的生命力。

③绿色食品为什么受人青睐呢?这要从环境污染说起。

④环境污染问题是困扰全人类的重大问题,它使人类生存受到了威胁。因为人的食物结构中,大多数食物来自田野里的农作物和禽肉鱼蛋等,如果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受到污染,它们的体内就会积累起有害物质,这样,人吃了这些作物或用禽畜加工成的食品,就会中毒,影响人的健康。

⑤工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例如制造染料、农药、灯泡、电池、开关的工厂,它们排出的废水中通常含有汞,这些废水流入到江河里,使生长在河里的鱼儿体内含有了许多的汞。人吃了这种鱼,汞便在人体内慢慢积累起来,这就是汞中毒。久而久之,汞中毒的病人会出现口齿不清、手脚麻木、耳聋眼瞎、精神失常等症状,甚至会死亡。

⑥农药也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A.这种农药喷洒在叶片和果实的表面,一部分叶片吸收到植物体内,还有一部分则粘在叶片或果皮上。B.如果人长期慢性中毒,就会得白血病、胃癌等不治之症…… C.据统计,现在常用的400多种农药中,就有140多种农药含有毒性很大的有机氯。D.人稍有疏忽,吃了用这些作物做成的食品,轻者会出现头昏、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重者还会丧命。现在,因食物被污染而引起的中毒现象屡屡发生,人类的食源已亮起了红灯。

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入口”的东西既要美味,又要有营养、卫生、无任何污染。因此,不含有害物质残留的绿色食品便成为人们渴望的食品,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生产也因此成为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的必然趋势。绿色食品犹如绿色的春潮,正快速涌进我们的生活。

⑧绿色食品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它包括地里种的、水中游的等多种多样的食品,如餐桌上的粮食、蔬菜、鱼肉、鸡蛋、水果以及油、茶、酒、调味品等。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如作物要在没有污染的地方进行栽培,以保护作物不受污染;禽畜的饲料中,不准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激素添加剂;制罐头、饮料的工厂中,使用的工艺设备必须无铅、锌等污染。

⑨绿色食品不但有利于人的健康,而且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绿色食品标识已成为我国食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出口创汇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绿色食品带来的“绿色事业”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

1.绿色食品的标识图案是什么?它有什么含义?

2.绿色食品的特点有哪些?

3.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大多数”去掉行不行,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5.下面是从第⑥段中抽出的一句话:“这种农药喷洒在叶片和果实的表面,一部分被叶片吸收到植物体内,还有一部分则粘在叶片或果皮上。”将此句还原到文中标有“甲、乙、丙、丁”的方框处,最恰当的是哪一处?

6.全国人民都在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做出自己的努力,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请你就“绿色奥运”提一条建议或一点希望。

参考答案:

1.绿色食品的标识图案是什么?它有什么含义?

绿色食品标志是由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正式注册的质量证明标志。它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标志为正圆形,意为保护。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绿色食品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2.绿色食品的特点有哪些?

1.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3.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4.产品的包装、贮运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六)植物缠绕方向之谜

①牵牛花、金银花等攀缘植物有一套非凡的本领,这就是能够依附支架,利用茎尖的“运动”不断向上爬攀。就拿牵牛花来说,它茎的顶端10-15厘米一段,由于各个方向的表面生长速度不一致,能在空间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而且始终以一定的方向旋转着,并以此为半径,在一圆周内遇到依附物后,就会把依附物缠绕起来,攀向高处去争取阳光和雨露。

②有趣的是,大多数植物的“转头运动”是有一定方向的,如金银花、菟丝花、鸡血藤等始终向右旋转,牵牛、扁豆、马兜铃、山药等则向左旋转缠绕向上,而何首乌却是“随心所欲”地转头,有时左旋,有时右旋。

③那么,这些缠绕茎植物为什么会有固定的缠绕方向呢?

④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植物旋转缠绕的方向特性,是它们各自的祖先遗传下来的本能。远在亿万年以前,有两种攀缘植物的始祖,一种生长在南半球,一种生长在北半球。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间,使其生长发育得更好,它们茎的顶端就紧紧随时朝向东升西落的大阳。这样,生长在南半球植物的茎就向右旋转,生长在北半球植物的茎则向左旋转。经过漫长的适应、进化过程,它们便退步形成了各自旋转缠绕的固定的方向。以后,它们虽被移植到不同的地理位置,但其旋转缠绕的方向特性被遗传下来而固定不变。而起源于赤道附近的单缘植物,由于太阳当空,它们就不需要随太阳转动,因而其缠绕方向没有固定,可随意旋转缠绕。

⑤分清作物的左旋、右旋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若错把左旋植物以右旋方式缠绕在支架上,则很快就会自行脱落;若绕的方向与其习性相同,则会缠得更紧,顺利向上攀缘,生长发育良好。参考答案: 1:逻辑

2:茎的顶端10——15厘米一段,各个方向的表面生长速度不一致有依附物 3:大多数植物的“转头运动”室友一定方向的举例子

4: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间,生长发育得更好,它们茎的顶端就紧紧随时朝向东升西落的太阳。

5:必须顺应攀缘生长的习性

(七)生物细胞是病毒的“家” ①什么是SARS致病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已公布:是病毒,而不是细菌或衣原体。这就是各种抗菌素对此病无效的原因。病毒是世界上最小的生物,它比细菌、衣原体的组成简单得多,仅由一个蛋白质外壳和包在其中的遗传物质核酸分子(DNA或RNA)组成。而细菌是完整的单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染色体,所含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脂多糖、蛋白质、DNA和RNA核酸分子等。衣原体的结构类似细菌,但比细菌稍小。细菌的大小通常为0.5到5微米,衣原体为0.3到1微米,而病毒比最小的细菌还要小100多倍。在生存能力方面,细菌能在自然界独立存活并繁殖;衣原体虽能在自然界存活,却必须进入被感染生物的细胞后才开始繁殖;而病毒却在自然界中无法独立生存,它们需要在活细胞中过寄生生活,并依靠所寄生的活细胞的代谢才能复制扩增。因此生物细胞是病毒的“家”,在许多情况下,病毒与宿主能够共存,不会引起明显的疾病。②SARS病毒是一种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的名称来源于此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出的一种花冠状外围的形态。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疾病,最典型的是通常于冬季或春季在人群中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冠状病毒还有引发胃肠道感染的可能性。在动物中,冠状病毒会引起啮齿动物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猪的胃肠炎。冠状病毒颗粒的大小为60—220毫微米,这就是预防SARS需要戴12层以上的厚口罩、杀灭SARS病毒需要选用能使蛋白质和核酸分子失活的消毒剂的道理。

1.选出填入第2段括号中最哈当的词语。(2分)A.出现 B.表现 C.呈现 D.浮现

2.选文第①段从以下两方面将细菌、衣原体和病毒进行比较:(2分)⑴从

方面

⑵从

方面

3.作者将生物细胞比作病毒的“家”,是因为病毒

。(用原文回答)(3分)4.根据上文,可以推测第①段中的“宿主”是指(2分)

5.在防“非典”期间,假如你母亲去超市购物,准备戴—个只有6层纱布的口罩,你如何劝说她戴上12层纱布的厚口罩?请将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提示:①说明理由时可用文中的原句;②说话要得体;③不超过40字。)(4分)参考答案: 1.C 2.大小

生存能力

3.需要在活细胞中过寄生生活,并依靠所寄生的活细胞的代谢才能复制扩增 4.病毒所寄生的活细胞 5.要点:①讲清理由(“病毒比最小的细菌还要小100多倍”,或“冠状病毒颗粒的大小只有60~220毫微米”);②称呼,应将书面语“母亲”换成口语;③语言简洁。

(八)气流功能充满奇妙

①对气体施以一定的外力,它就会像水流一样能够流动而形成气流。当我们往自己的手上吹气的时候,就可以感觉到气流的存在。

②气流很小的时候可以吹灭火柴和蜡烛;再大一些,能够吹起气球或是给自行车轮胎充气;非常强烈的气流常用来清洗机器上的油脂或棉布上的污垢。有的时候,人们还会将空气压缩,存储到气箱或气罐中。使用时打开阀门,被压缩的气体就会急速膨胀,形成猛劲的气流。这种压缩空气常被用来喷涂、清洁建筑物。

③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中,气流的应用更是充满神奇的色彩。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并付诸实现了利用气流来发电。这种气流电站的构造很奇特,外形像一个既高又粗的大烟囱。大烟囱直径10米,高200米,可以用来抽吸空气而使热气流迅速排出。围绕烟囱的是一个巨大的环形曲面透明塑料大棚。大棚与烟囱连接部分高约8米,边缘高2米,方圆252米。烟囱的底部装有发电机。由于塑料的透光和保温作用,大棚内的空气经太阳照射后便会逐渐升温,使棚内温度比棚外要高出20℃左右。利用空气热升冷降的特点,再加上高大烟囱的争速排出作用,可以使热空气以每秒20-60米的速度,经由设在烟囱底部的发电机,并驱动发电机进行工作。利用主种发电装置,这座电站白天可以发电100兆瓦;夜晚利用余热也可以发电40千瓦。据推算,发电成本与核电站相似,利用起来十分合算。

④美国利用气流的作用,研制出一座无水的空气游泳池。在一间直径6米、高7米的圆型房间里,安装一部大型鼓风机向顶部鼓风。在气流的作用下,房间里就会产生一种向上的托力,使得人们可以在房间里漂浮,既像在水中游泳,又像在空中飞行。这种环境,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又可以进行仿生飞行科学研究,为人类生存开拓出新的适应方式。

⑤现在,有人正在研究利用气流的作用制作气幕屋顶。当瓢泼大雨降落到体育比赛场地时,在体育场四周安装的高压空气喷管,就会把强大的气流喷向天空,将雨水移至它处。这样,体育场就变换成为体育馆。人们在巨大的气流和降雨声中观看比赛,真是别有一番情趣。1.本文的中心句是

2.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利用气流给自行车轮胎充气,喷涂、清洁建筑物。

B.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气流发电站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经济效益。

C.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德国建成了气流电站,美国研制出无水的空气游泳池。D.现在,人们已经利用气流制作成气幕屋顶。

3.请说说“据推算,发电成本与核电站相似”一句中“据推算”的表达作用。

4.除了文中提到的利用气流的例子外,请你从生活中另举一例,并简要说明它是怎样利用气流的。参考答案:

1.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中,气流的应用更是充满神奇的色彩。2.D 3.语言准确,有分寸;交代了“气流电站与核电站成本相似”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出的;表明这一结论的不确定性。

4.举例(如喷雾器、气垫船、吸尘器等),得1分;说明它是怎样利用气流的(九)最糟糕的发明

在一次名人访问中,被问及上个世纪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时,有人说是电脑,有人说是汽车,等等。但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却说是冷气机。他解释,如果没有冷气,热带地区如东南亚国家,就可能有高的生产力,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生活水准。他的回答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看了有关报道,我突发奇想,为什么没有记者问:“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是什么?”2002年10月中旬,英国《卫报》就评出了“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获此“殊荣”的,就是人们每天大量使用的塑料袋。

发明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塑料袋,其家族包括聚苯乙烯快餐饭盒、塑料包装纸、塑料餐用杯盘、电器充填发泡填塞物、塑料饮料瓶、酸奶杯、雪糕杯,等等。这些废弃物形成的垃圾,数量多,体积大,重量轻,不降解,给治理工作带来很多技术难题和社会问题。比如,散落在田间、路边及草丛中的发泡胶快餐盒,一旦被牲畜吞食,就会危及健康甚至导致死亡。填埋废弃塑料袋、发泡胶快餐盒会造成土地板结,不能栽种庄稼和树木;而焚烧处理这些塑料垃圾,则会释放出多种化学有毒气体,其中一种称为二恶英的化合物,毒性极大。此外,在生产塑料袋、发泡胶快餐盒的过程中使用中使用的氟利昂,对人体免疫系统和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也极为严重。研究危害人体健康。凡此种种,表明塑料袋获“最糟糕的发明”确属:“名至实归”

1.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牲畜()

导致()

免疫()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受访人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有电脑、汽车或冷气机等

B.文中认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是塑料袋,但不止是塑料袋,还有“其家族” C.废弃塑料袋焚烧时会释放出一种称为二恶英的毒性极大的化合物 D.塑料袋对人体免疫系统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极为严重

3.根据文意填空:本文认为塑料袋是“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它所形成的垃圾既不能埋又不能烧。不宜填埋的原因是,不宜焚烧的原因是。

使用塑料袋和发泡餐具在高温下还会。

4.文中“殊荣”和“名至实归”都用了引号,两个引号分别表示:()A.引用

强调

B否定

强调

C 否定

引用

D.引用

否定

5.发明的目的都是为了造福人类,但许多发明应用的结果都有利有弊,请再举一例并作简要说明。

(十)撒哈拉的变迁

①“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③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④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⑤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第①段末尾的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 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2.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

答:()→()→()→(沙漠)

3.第④段开头加点的“当然”“也”“无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加以解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一句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

答: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D 撒哈拉大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气候炎热是它的特点。雨林——草原——沙漠 3 起强调作用,用来说明 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 这些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以至于撒哈拉有了如此大的变化。撒哈拉的季风雨来的少,降水量变少。撒哈拉处在热带地区,气温高,蒸发量很大。

5(1)自然原因 撒哈拉的季风雨的异常使撒哈拉地区的降水量变少,而撒哈拉处于热带,太阳辐射很强,蒸发量很大,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2)人为原因 撒哈拉原来气候条件好,人们过度开垦,砍伐树木,破坏植被,使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十一)什么是田园城市

在许多现代大都市,高楼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密集,交通越来越拥挤,并由此带来了严重的能源和环保问题。其实,这种典型的“城市病”,早在19世纪的英国伦敦就初见端倪了。当时,伦敦城终日大雾弥漫,泰晤士河黑臭无比,整个大都市就像是免疫系统出了大问题。100多年前,一个名叫霍华德的英国人,认识到了大城市盲目膨胀的悲剧性后果,并提出了“田园城市”这一崭新的概念。

“田园城市”又称为“花园城”,由1个中心城和6个卫星城共同组成。中心城人口约5.8万,卫星城人口约3.2万。中心城有6条放射性干道向四周辐射,与卫星城相连。每座城市内部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中央是一个占地约20公顷的公园,外围分布着市政厅、音乐厅、剧场、图书馆、会场等公共建筑,再外围则为商业设施。从商业街朝外是一条宽128米的林阴道,其间有学校、教堂、花园住宅等。花园和绿地将城市按不同功能分开,使城市如同一个大花园,城市中心及周围都在绿色的环抱之中。

然而,一个世纪以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想,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规划中实现过,因为它完美得有些脱离实际。不过,这一设想中的合理成分,还是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建筑专家提出一种被称为“未来紧凑城市”的设想,就很有些“田园城市”的影子。

在专家们的眼中,未来的“紧凑城市”是由很多个中心构成的。每一个中心就像“田园城市”中的卫星城,住宅、工作场所、商业区、娱乐区及花园绿地等结合在一起,这样,在每个中心内,居民只要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就可以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了,从而大大减少了汽车废气的污染。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投入,未来城市的交通模式可能会发生较大的改观。联合国人居中心的布赖恩·威廉斯介绍说,在不少国家,能大量载客的有轨电车正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另外,目前还出现了一种铁路、公路两用车,这种车既能在铁轨上行驶,又能开上公路,兼具火车和汽车的优点,使各个城市、各个居住中心之间的交通确实变得很“紧凑”了。

这种“紧凑城市”的布局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空间,并可以将对汽车的依赖减小到最低程度,从而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1.第一段中的“城市病”具体指的是什么? 2..本文说明从现实入手,回顾

展现,这样的说明顺序属于

。3.霍德华提出的“田园城市”和建筑专家所说的“未来紧凑城市”,都具有突出人民生活条件、交通、市政,特别是

特点。

4.联系现实,简要谈谈霍德华的“田园生活”理想作为城市的一种固定模式,为什么“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规划中实现过”? 5..霍德华“田园城市”中的“合理成分”,指的是哪些成分?

6.假设“田园城市”和“未来紧凑城市”并不是最理想的城市模式,那么,你认为最理想的城市模式应该是怎样的?

(十二)水

水是地球生命的源泉,辽阔的海洋、奔腾的江河、皑皑的冰雪、飘荡的白云,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形态的水构成了地球上的水圈。虽然地球上的水非常丰富,但是,,,它们才是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河流、湖泊及地表浅层中的水已不能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人们便把目光投向了蓝天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白云。

陨石悬浮在空中的绩效的水滴。在夏季,天空中常常漂浮着一朵朵形似菜花、云体高耸入云的积雨云,这种云的水分较多,整个云梯的总水量可达上百万吨;还有一种连绵起伏、云层布满天空的雨层云,这种云云梯庞大,总水量可达几百吨到上千万吨。这些云就像空中的水库,人类向往着开发它们,以它们蕴藏的丰富淡水资源为人类造福。

在自然状况下,水从海洋、江河、湖泊和陆地蒸发,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空气中。水汽随着气流移动,在上升过程中冷却达到饱和或过饱和,依附在大气中悬浮的许许多多小粒子上,凝结成云滴。当温度降到0以下时,大部分云滴依然保持液态,叫做冷云滴。在一定温度下,过冷云滴碰到一种被称为冰核的粒子,就会变成小冰晶。这样,有的云滴之间互相碰撞逐渐变大,下降;有的云滴与雪晶碰撞,形成更大的粒子下降,在下降的过程中融化,降水就生产。

经过努力探索,人类找到了开发“空中水库”的办法,那就是创造促使云层降水的各种条件,进行人工增雨。目前我国人工增雨的方法,主要是在水汽充沛的云中施放催化剂,主要有干冰、液态氨,还有碘化银。实施的方式有飞机人工增雨和高炮、火箭人工增雨等。飞机人工增雨一般在稳定深厚的层状云内进行。层状云覆盖面积大,但自然降水量很小,甚至不降水,主要原因是云内缺少足够的触发降水的冰晶。飞机在高空中将液态氨Boston在层状云里,液态氮迅速汽化生产低温区,当温度低于—40时,云中产生大量的冰晶,从而增加降水量。高炮、火箭人工增雨,当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射入积雨云中,人为增加冰核数量,达到增加雨量的目的。

我国是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分之1,而且分布不均匀。全国百分之八十点四的淡水资源分布在长江以南,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仅占全国的十四点七。因此,专家提出,要加大科学的、规模化人工增雨的研究实施力度,以缓解西北、华北地区的缺水情况。1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形态的水构成了地球的水圈。其中液态水质的是,固态水质的是,气态水指的是。

2.下面是第一段中空白处的句子,怎样排列它们的顺序才合理()

(1)淡水大约只占百分之三

(2)只有极少部分存在于大气、河流、湖泊以及地表浅层种(3)海洋水约占地球全部水量的百分之九十七

(4)这大约百分之三的淡水绝大部分有分布在南极、北极和人迹罕见的高三地区

3.第二段中为什么把云比喻为“空中的水库”?要简要的语言概括回答 4.根据第三段的内容,为下图的四个空白处填写相应的词。5.联系全文看,对第三段说明内容概括正确的是哪一项()A.水由液态为气态,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过程 B.气态水在云中是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的C.自然状况下,从云中产生江水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过程 D.水从陆地、江河湖海蒸发变为气态,在云中又会变成液态或者固体 6.第五段运用了列数字合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和。

王荣生

王荣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好课的底线---——以《竹影》的教学为例王荣生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比如怎样导入、怎样......

王荣生语录

●语文教学充斥着太多的我认为和自以为是。 ●很多语文教师的阅读,是一种病态的阅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变态的阅读。●研究表明,我国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而......

王荣生评课

王荣生教授评课实录(背景:2010年11月15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国培计划——2010年中西部骨干教师培训”在上海市闵行四中进行初中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王荣生教授......

读王荣生有感

读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有感迁安市第六实验小学吴立东辛辛苦苦啃完王荣生教授撰写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终于对萦绕自己很久的那个问题:“语文到底教什么?”有了些许答......

王荣生老师书目

(转)王荣生老师推荐阅读书目王荣生老师推荐阅读书目(一)推荐阅读书目(一) 王荣生编语文学科基础(一)语言学 1.[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现代语言学词典[M].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

下载王荣生现代文阅读教学新视点说明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荣生现代文阅读教学新视点说明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