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如何融入生命教育课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生命教育教育课程”。
中小学课程如何融入生命教育课程
刘乃华
一、缘起
面对多元的社会,人际关系更形复杂,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而新的价值系统也一再的变化,要使我们的下一代走出迷惑,生命教育的推动绝对是教育改革最核心的一环。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教导孩子活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成为一个快乐又负责的人。所以强调尊重、欣赏生命的「生命教育」自然成了办学的核心理念。
二、生命教育的定义
生命教育是一种整合性教育,它的目的是关注整个教育体系要有生命力,教导学生从观察与分享对生、老、病、死之感受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尊重和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怀。教育原本就是生命互动的历程,因此「教育的一切」本该就是生命教育的内涵,总体而言,学校的「一切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三、生命的核心概念
(一)、生命价值
生命价值是指个人对自己生活价值的肯定(吴庶深、黄禛贞,2001)。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能充实且有意义的成长,并奉献自己的一生,所有生命都有其生存的地位、目的和价值,生命的每一份子都是同等的重要(王佩莲,2001)。而青少年成长过程「不纯粹是生理上的变化,同时遍及智能、兴趣、态度、人格、适应、感情的调适、职业与学业性向,及信仰与道德观念的改变」。青少年在此巨变动荡的环境,其感触、反应、行动最是激烈,倘若社会能够满足他们自我需求、人格独立、兴趣发抒、获得尊重,并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念,他们对于国家社会必有积极正面的帮助;反之,则容易陷入情绪不稳,忧虑恍惚、嫉妒自卑、浮躁反叛及恐惧迷惘之中。(江顺裕,1985)因此,教育的功能在实现个人的价值,个体的价值并非先天的秉赋,而是后天的创造,而教师扮演着引导的角色,分析个别学生价值发展的可能范围,指导他们认识社会文化价值,使进而将这些价值观念内在化而成为其自我的价值。
(二)生命意义
人为什么而学习?正是为了生命本身更美好的存在而学习;应该学什么?那些会使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学问;又该如何学呢?不是紧张、压迫的学习,1是让生命回归到原初喜悦、快乐的学习状态,更不是以考试作为学习的目的,而是以生命中的美好与良善为更有价值的学习,让我们对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有更多的尊重、珍惜与关怀(游惠瑜,2002)。生命意义的获得Baumeister(1991)提到人要觉得生命有意义必须要满足四个条件即:目标、正当化、有效能以及自我价值;所以只有当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有目标、认可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并且肯定自我的价值、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追求个人独特的使命及目标时,个人才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而这些考虑的因素正都是影响个人生命意义感的重要因素。Frankl(1986)则表示生命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获得意义:
第一:从我们所给予生活的东西中,即是我们的创造物中。
第二:从我们对世界所求取的东西中,即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中。第三:从我们对命运所采纳的立场中,这一立场是我们深信不可改变的。
另外,从生存的悲剧性经验中,从痛苦、死亡和愧疚中也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引自刘翔平,2001)。而国内青少年生命意义来源依序为:活动、求知、学业、关系、服务、逸乐、成长、健康、工作、获取、信念(宋秋蓉 1992)。事实上,在国内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之下,学业成就常沦为评定个人价值的指针,有能力且愿意认同此目标的学生适应良好;反之则适应不良,因而对个人的存在产生疑问,于是对生命充满了负面的感受,而使得青少年缺乏生命意义来导引其生活的步履。宋秋蓉(1992)研究显示生命意义与学业成就有显著相关存在,且大致随着成绩表现的优劣程度,其在生命意义量表上的得分亦随着升降。
事实上,青少年正处于追求认同的关键阶段,成功的与失败的经验,会交错内化形成其自我概念与自我价值感,而外在的奖惩正是这样经验的具体标签,自然会影响青少年对生命的看法与体认。
整理有关影响生命意义感因素的文献中发现,影响国中阶段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因素有:人际关系、健康状况、满足感之获取、学业表现、参与活动、个人成长、外表。同时在另外的研究中也认为个人的责任感、无力感、自我超越性价值及对过去、目前、未来持乐观态度的时间知觉等都会影响个人的生命意义。
(三)生命态度
根据弗朗克的意义治疗理论,编制生命态度剖面图,归纳出生命态度的六个因素:求意义的意志、存在盈实(无挫折)、生命目的、苦难接纳、死亡接纳。而此六个因素,又可再抽出两个高层因素:「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肯定」与「存在的超越」。而个体看待生命的态度,可以从下列六点获得观察,分别是:理想、自主、爱与关怀、存在感、经验、死亡态度。大致来说,「理想」、「自主」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爱与关怀」是对他人的态度;「经验」、「死亡」态度是面对生命的处静与遭遇时,所表现的态度;「存在感」则是对目前当下所处境的一个指标,虽然可能受到环境与突发事件的影响,但可以大致忠实的表现当下的情形。谢曼盈(2004)从文献探讨中,归纳出生命态度涉及目标、责任、成长、经验、认
知、情感等方面的意涵,和年龄、职业效能的表现有明显的关联,和性别、信仰方面的关系因研究取向各不相同,而有不同的结果,但社经背景、就读学科方面,则无显著的差异。
综合以上所述,研究者认为生命态度是指人们对外在一切的感觉和行动,其根源于人的认知与情感,而其表现状态就人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追求。生命态度会因年龄的高低和职业效能的表现而有不同,而一个人生命态度会决定了他对生活的满意度和生命的价值感。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
在探讨了生命教育的缘起、意义、内涵及目的,可以发现推展生命教育在当前教改纷扰与社会对立不安的年代,更显出其推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然而要使生命教育的推展具体可行,就必须有适当的实施方式,才能实现其目的。而生命教育涵盖层面很多,其落实不仅是正式课程的推展,整个潜在课程的设计安排更是相当重要,如教师的身教、言教、境教、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都可能影响到生命教育的推展(张淑美,1996)。孙效智(2000)则认为最好的实施方式应包含体验活动、正规理论课程以及融入式教学等,此外,从家庭、小区到校园也应提供一种尊重生命的环境。学校推动生命教育,必须从「环境设施」、「课程教学」、「教师素养」以及「学生文化」着力。事实上,任何教育政策的推行都必须涵盖行政层级、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环境塑造及家长认同等面向才能具体落实。以下就此五个面向分别探讨之。
(一)行政层级的面向
在教育行政方面必须透过相关法令,成立负责机构或研究单位、定期的邀集专家学者学术研讨、发行生命教育专刊、培训师资、编辑教师及学生生命教育手册、编列预算推展以及鼓励研究等资源,使生命教育的推展成为永续发展的教育目标。成立生命教育推动组织及学校生命教育研究中心,规划发展生命教育软件资源、督导各级年段成立生命教育执行组织、策订生命教育倡导计划并颁订学校生命教育实施要点。
1.研拟编辑有关生命教育主题的教材,配合东方国家之传统生死观点,建立本土化的系统教材,供师生教学或学习之参考。
2.落实生命教育各阶段之「衔接原则」,从幼教到初中小阶段应将生命课题纳入课程,开设生命教育相关学分供教师研习,让教师面对课程统合时能够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3.在校园推动生命教育,须要校长的带领与坚持,还要各行政单位的合作与执行。也有必要成立一个推动团队,长期研发适合学校使用的教材与教学法,一起设计体验活动和学生活动。重新厘清教育的方向、校长应全力支持生命教育、行政单位应全力配合、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理念、协助家长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以及让小区产生共识等。
4.校长的角色与理念在生命教育的推展上深具关键性,因此校长应具有正确理念,以身作则,真正诠释「全人教育」的理念,并且反省在校园中发生的违反理念的事。正视「生命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并经由实际行动使全校师生产生共识,并以学校实践全人化的教育为荣。
5.配合「学习型学校」(learning school)的推展,校长应重视教师的教育知能进修,教师于进修中可获得新的观念、做法,将有助于生命教育顺利推动。在学校行政方面,唯有校长具备正确的理念,愿意带领与支持生命教育的推展,并能整合教、训、辅、总各处室资源,从课程的执行、校园环境的规划、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及学生辅导工作的配合等各个面向全方位的推动,才能使生命教育的理念与精神在学校里具体落实。
(二)教师参与的面向
务必先激发教师的认同与配合意愿、考虑学生的发展特性与需求,进而获得家长的全力配合,以达事半功倍。倘若全校的导师和任课老师都愿意投入生命教育的工作行列,这一份热情,会让老师们成为学生的生命楷模,当这一步完成,我们的学生成为「人」的质量会一代比一代出色。生命教育是生活化与终身化的历程,而非孤立与只有学生才要学习的课题。生命教育教学的成效存乎教师本身的信念。因此,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多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能。增进老师的参与必须定期举办生命教育教学研究会及教学观摩会以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与辅导知能,并倡导人性化教学(辅导理念融入教学)协助导师经营优质班风,同时鼓励教师认辅适应困难及行为偏差学生并增进教师辨识学生行为问题能力。事实上,任何教育政策的推展,若得不到教学现场老师的认同与支持,都将是镜花水月空有其表象。
(三)课程设计的面向
推动生命教育宜有统整性的眼光与周详的设计,其原则宜以正式课程为催化剂,而以非正式课程为创造实施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机制。「生命教育」的教学目的、内容、活动,若只着眼于如何响应社会的近期问题,很可能只会是昙花一现。我们必须同时考虑深层社会文化价值,以免生命教育流于表面,只能治根不能治本。同时可考虑加入各种传统和文化背景(如国家、文化传统、办学机构、小区),使各价值有更丰富深厚的支持。所以生命教育未来应规划成一专门的课程,有特定的目标与一系列的课程内容,如此,教师才容易掌握其精神并持续的推动。生命教育并非局限于某一科目的教学而应采取科际整合的方式,不论是辅导活动、国文、美术、音乐、健康教育等皆可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学中。Maglio&Robinson(1994)指出体验式的课程比指导式的课程更容易让学生去处理自己个人的问题。融合主体课程规划发展生命教育课程纲要、规划发展各年级生命教育教学主题、配合主题教学发展生命教育教学活动单并在上学期实施生命体验周活动及下学期推动生涯发展周活动。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的推展在课程设计的面向,应该考虑传统价值与文化背景,同时宜规划正式的专门课程,并以科际整合的方式融入各领域的教学之中,另外辅以主题教学与体验活动,才是最佳的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模式。
(四)教学实施的面向
1、在教学方式上
生命教育的教学,以感动学生为其根本,教学的方式应以活泼、生动与多样化为主,如反省教学、价值澄清、两难讨论、角色扮演、歌唱、投影片、幻灯片、小组讨论、影片欣赏、体验活动、专题研究报告、问卷调查等。其中以视听器材辅助教学最具成效,凡与切身有关社会时事之事件或例证,最能引发学生讨论并引起学习动机。其教学法可用于正式与非正式方式,包括「随机教学」、「亲身体验法」、「欣赏与讨论法」、「模拟想象法」、以及「阅读、指导法」。教法宜生动、活泼和有趣,不能使学生觉得生命是沉重的负担与乏味的,且应适时的结合学校教育与生活经验,因此参观、访问等,让学生从做中学都极为必要。
2、在活动实施上
生命教育的实施方式相当的多元化,所设计的活动方案应该兼顾认知与情感,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并采阅读、活动、体验、作业、想象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是相当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不论是生活教育、生涯教育、环保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或是校内各项比赛或竞赛活动、校外教学活动,都需要以生命教育为主轴,在生命教育的精神与理念下进行与实施,否则还是隔离式、外加式的教育,即使是体验活动亦然。教师可将生命教育课程融入各科教学中,并纳入学校正式活动如团体活动、晨间活动或辅导活动等,将有助于学生对生命之重视。
(五)在环境塑造与家长参与的面向
营造温馨、有人性的教育环境是必要的,因为唯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造接纳、尊重、温暖与关怀的环境,使学生能感受到温馨与有人性,才有成长的可能。也因此,生命教育切忌运用权威、独裁、压制、控制与支配等手段。邀请家长及校外人士的协助,因为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实施并非只限于学校内,整个社会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材。因此,除了学校的教职员工之外,学生家长及校外人士也必须有正确的生命教育观念。学校必须塑造生活化的教育环境,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同时校园环境的布置、课间活动以及一些制度、典礼的规划推行,应配合生命教育认知的建构,积极运用于校园生命环境的营造。
生命与生活息息相关,与周围环境以及人事物等密切联系着,生命教育绝非可以独立存在或是单独实施一项活动即能奏效。必须从「学生本位」出发,与生活经验结合,在师长与家长们的鼓励与支持下,最后再回归于日常生活的实践。
五、结论
教育行政推动生命教育,拟定生命教育实施方案及实施要点,宜统整考虑当前辅导计划有关方案的内涵与作法。再经过系统思考的「校务计划」,整合贯串教改理念与作法,直接带动教师在班级经营与实务教学上的改善与成长,始可克竟其功。而学校推动生命教育应重视正式及潜在课程的设计,并据以规划全方位的教学活动和活泼多元的教学方式,同时校长及行政单位必须重新厘清教育的方向,并取得教师的认同与共识及引导教师建立正确的理念,以建构实施生命教育的完整支持系统。另外也要协助家长及小区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愿意参与、融入,使生命教育回归生活的实践。
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强调回归教育本质-以学生为中心。「有效的教学」是最好的辅导。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能带给孩子学习的喜悦与满足。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能珍惜的表达关怀与尊重。哈佛大学商学院 约瑟夫.巴德洛克在『默默领导』一书中指出:『我观察到,最实际的领导者,很少是英雄。这些人不是知名度很高的优胜者,也不想变成那样的人。他们默默地、严谨地,为组织、为周遭的人、为自己,做正确的事。』「默默领导人每天耐心付出的努力,是让公司更好、也让世界更美好的关键所在。默默领导才是推动及改变世界的那只手」。而各位正是学校最让人尊敬也是最重要的默默领导人。
我们在创造学校的文化,而在学校的文化中,我们生活与工作的归属感来于自和谐。因此允许争执,但不要有无谓的批评与指责;藉由彼此的尊重与合作,共同创造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爱与希望的愿景,不能是口号,必须是我们心里真切的想望。有『爱』我们学会用尊重与关怀珍惜每一次的人际互动;有『希望』我们更懂得彼此欣赏与鼓励。
生命教育案例——其一 (2007-03-07 19:47:42)转载 ▼生 命 教 育 案 例目前,我校在师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师生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以生命的视界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
常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指导意见常州市教育局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珍爱生命、尊重他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中小学生......
让生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小蜗牛班植物观察班本课程课程背景:从生命的角度透视,教育应该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并......
二OO七年秋季中小学校本课程教研工作意见四年多以来,校本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学习活动方式的改变、评价标准多元上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为学校文化的塑造、特色的形成、品牌......
生命教育课程作业感悟生命主讲教师:开课学期:2010年秋季学期学生所在单位:化学学院年级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提交日期:日(以上为学生填写)成绩:任课教师签章:生命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