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大转向:从社群到小镇_打造房地产社群中心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8:11:5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房地产大转向:从社群到小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打造房地产社群中心”。

2016年,房地产大转向:从社群到小镇

1、小镇,从社群起步 7月初,杭州,宋卫平新创的蓝城集团,召开经营会议,一张“百镇计划”蓝图,向世界摊开。之前,5月底,老宋以绿城中国联席董事长身份在上海发表谈话,提出了他的小镇设想,引起广泛关注,其理想小镇计划因而进入全国视野。依他的设想,蓝城和绿城未来即将打造的小镇,完全超越了房地产开发,将以农业或文化等产业作为主导,深度整合教育、医疗、养老、园区服务等跨界资源,在城市近郊形成一个完整的城镇化解决方案。这个小镇计划当中,尤以正在杭州郊外启动的春风长乐项目引人瞩目。宋氏“小镇计划”的关键在于“人的城镇化”,而春风长乐项目正是落实这一理想的第一个理想小镇。在这个小镇,宋卫平将以绿城农业作为产业引擎,在“小镇中心”周边,建设大型农业基地,将当地及周边农民就地转化为现代农业工人,并让城里人在这里玩转创意产业,以此消除城乡二元对立。同时,按照“供给侧改革”思路,一方面通过现代农庄产品,把城市家庭的种菜养花需求与绿城农业进行深度结合,一方面对农村基建、教育、医疗等领域进行建设及改造。受到这个美好理想和宏大计划的鼓舞,市场公众期待着看到春风长乐的小镇新貌,而此时,春风长乐已然抢先推出了社群组织——“三乐堂”。这个“三乐堂”与小镇是什么关系?那究竟是个什么堂?看它的社员招募广告便可知晓—— 如果你跟长乐君一样:心怀浪漫乡村梦想,向往喂马、劈柴、农耕、牧归;正打算寻一处山林秘境,享“一座农庄十亩田”之乐趣。那么,来吧!一起加入“三乐堂”社群组织,成为108位创始社员中的一员!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社群体系,它依托互联网,完全按兴趣设立。你可以发起或参与社群活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徒步、农耕、问茶、登山......原来是个基于兴趣而建立的社群组织,这让人一下想起了微信群,以及豆瓣小组和百度贴吧。春风长乐,不会“技止于此”吧? 接着,招募广告解释了“三乐堂”名称的由来—— “三乐堂”之名源自《孟子·尽心上》。孟子曾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今天,人们将人文关怀、田园回归与生态持续,融合到了“快乐”人生境界的打磨中,提出“乐”之道,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融合与共生。“三乐堂”社群正是基于以上这些对生活与人文精神的理解,致力于将人们古往今来对快乐人生的情怀追求,融合到田园生活、农耕乐趣中,提倡“一草一木皆乡野,淡泊明志在田园”的生活境界,并提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众乐乐不如长乐乐”!清楚了,三乐堂,就是以“长乐乐”为目标,以“田园生活、农耕乐趣”为落脚点,以兴趣为中心,而建立的社群。

2、人生归属 小镇成型之前,先做社群,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它既可以为未来的小镇储备“种子用户”,也可为小镇的营造提供第一手的需求信息,更让未来的镇民们提前体验小镇式的美好生活。不过,社群,不仅仅是兴趣小组;社群,不仅仅以休闲、娱乐、游山玩山为目的,也不仅仅是农耕、劳作的组织;社群,也不限于线上或线下。宏观地看,社群有两类: 一是自然形成的社群,包括:(1)地理上的社群(Geographiccommunities):村庄、城镇、城市、区域、国家、民族、种族等。(2)文化上的社群(Communitiesofculture):宗教、亚文化、圈子、派系等。二是人为组织的社群,英文为Communityorganizations,包括:家庭、家族、公司、机构、Party等。我们生而为人,就必处在各种社群之中,成为社群的一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用说我们是各种地理社群的天然成员,我们也是各种文化社群的基础成员。当我们还是儿童时,我们属于某个幼儿园社群;当我们逐渐长大,我们是各类学校社群的成员,同时可能还是学校书法协会、曲艺协会、电影协会等等之类的成员;我们参与工作时,更会从属于多种社群,除了单位企业的社群,还会有行业社群、专业社群、兴趣社群等等。自古以来,正是各种各样的社群,给了我们安全感和归属感。只是,身处现代都市的我们,却偏偏缺失了这两者。我们不由得想问:现在的人,为什么总是会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总是会没有归属? 究其原因,在于,现代人所处的社群,已经被各种原因所谈化、弱化、虚化,让人们感觉不到社群的存在,社群也对他们缺乏兴趣和关注。比方说,他们想离开这个社区就离开这个社区,他们想跳槽就跳槽,社群也不会怎么挽留他们,也不怎么眷顾他们。他们和社群,彼此并没有多深的感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建或加入新的、能够给我们归属感的社群。归属感的来源,有三个: 一是,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走到一起。只要这个目标在,我们就能作为一个群体的组成成分,而被牵引、汇聚。我们以此确信自己不会孤单飘零。二是社群价值观对我们的吸引。有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就能在一起奋斗;但如果没有价值观的凝聚,我们依然会在奋斗的路上分道扬镳。三是社群激发的温暖情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一起前行,路上必然需要彼此关爱,才能把漫长的道路走到底。以此对照,“三乐堂”的目标是:过田园生活,享农耕乐趣;“三乐堂”的价值观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众乐乐不如长乐乐。那么,“三乐堂”有没有激发情感?这个尚需观察。

3、小镇预演 人为组织的社群,必然有明确的目的。上面所说的“社群目标”,指的是为社员们所确立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明确目的”,指的是社群的组织者,创建一个社群、把人们组织起来的目的。比如“三乐堂”,宋卫平春风长乐小镇的项目团队,做这个社群的目的是什么呢? 除了让社员们“长乐乐”,前面已经提及,它本身的目的,其中一条是:为春风长乐这个未来的小镇,储备种子镇民。储备,意味着时间,意味着等待。那么,一个社群的全体成员,要为一种共同的生活梦想,要为成为未来的小镇镇民,共同等待一段时间,为什么?凭什么? 做到以下三条,就有了让大家等待的理由: 一是,把社群的目标,导向小镇。社群的目标是“过田园生活,享农耕乐趣”,小镇是这个目标的实现之地。二是,把社群的价值观,导向小镇。社群的价值观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众乐乐不如长乐乐”,小镇就是一个喜、善、美得以变现的理想国、桃花源,当然可以让人们“长乐乐”。三是,把社群的温暖情感,导向小镇。在共同等待小镇生活实现的过程中,社群成员彼此之间产生感情,结果,这种感情让他们留下来不走了。也就是说,不是通过还没有建好的小镇,而是通过共同等待的人彼此之间的感情,让这个社群维持了下去。毕竟,很多时候,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只要彼此相守,结果最遥远又何妨? 以上三条中,第一第二条之所以成立,是出于公众对宋卫平的信任,包括对他的蓝城再创业、对他的桃花源梦想、对他创立的园区服务体系的信任。公众相信他能建成这样的小镇,也相信他的信条——真诚、善意、精致、完美,会继续贯彻。与此同时,还有22年绿城开发历程及遍布全国的绿城园区做背书。不过,仅有目标和价值观,是无法把一个社群持久地组织起来的,所以,第三条同样重要。前几年有一本畅销书《引爆点》,曾讲到两项研究: “在一项著名的研究中,一组心理学家要求住在曼哈顿北区达科曼住宅小区的居民说出与他们关系最亲密的朋友的姓名;结果发现所谈到的朋友中,88%都与被调查者住在同一幢楼,有一半甚至与被调查者住在同一层。总的来说,人们所选的朋友往往与自己属于相同年龄层和相同民族。但是,如果这个朋友就住在隔壁,年龄和民族就变得不重要了。可见,朋友之间的近距离比他们拥有的共性更为重要。另一项对犹他州大学的一些学生所做的研究发现,如果问某人为何会对另外一个人友好,得到的回答是因为他和这位朋友对事物的看法相似。但是,如果真的测试这两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就会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其实就是他们参加过共同的活动。我们常常会与那些同自己共事的人或与那些与自己做事方式相似的人成为朋友。换句话说,我们并不是在挑选朋友本身。我们往往和那些与自己生活工作在同一个小空间的人发生联系。” 由共处而产生感情,是如此必然,又如此重要,所以才要通过社群,把对未来小镇有兴趣的人们,提前组织起来。

4、社群之魂 人是受价值观支配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价值观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利益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但一个群体,就需要有群体人员共同的价值观,否则就乱了套。任何团队,如果没有共同价值观的引领,都是做不成事情的;任何群体,没有共同价值观的凝聚,都是不长久的。三乐堂胜出一般社群最明显的地方,在于它一成立,就确立了共同价值观,这便是由“孟子三乐”而引出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众乐乐不如长乐乐”。但是,确立了共同价值观,固然已经可以凝聚一个社群,要做到社群的持续、恒久、坚不可破,却还需要“选举”符合社群本质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并把它确立为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作为社群的终极信念、是非标准和行为准则。一个社群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个社群的主要思想理念和根本指导原则,是这个社群衡量自身存在意义和行为方式的标尺,是这个社群所崇尚的精神。要言之,就是这个社群的灵魂。一个人可以混混沌沌地活着,一个团体、一个组织、一个社群却不可以,因为那意味着这帮人只是乌合之众、意味着他们会很快地解体和溃散。过去,每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土地公公、每个城镇都会有一个城隍菩萨,每个家庭也都有祖宗和灶神。特别是,每个行业也都有行业神,如木工行业的鲁班、武艺行业的关公等等。这些神和祖宗,就是它们各自灵魂的形象化身。“三乐堂”的共同价值观是由“孟子三乐”而来的“长乐乐”,如果我们由此更进一步,便可以发现核心价值观就屹立在背后,那就是一个字: 仁。为什么?

因为,支撑“孟子三乐”的,就是“仁”,这正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孟子关于三乐的话,来自《孟子·尽心上》第20段。而在说这番话之前,在《孟子·尽心上》第4段,孟子还说到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他说: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意思是说:“万物都在我身上!以至诚立身行事,就是最大的快乐;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尽力去做,就最接近仁德。” 这段话,指出“孟子三乐”的本源:三乐中,无论是人伦之乐、天地之乐还是教化之乐,其本源都是一个“仁”字,都可通过“反身而诚”来达到。为什么“仁”是三乐的本源? “仁”是儒家的根本信仰。孔子说:“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王阳明说:“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又说:“乐是仁之本体”。当人学到了仁、拥有了仁、处处运用了仁,那就能够体验到最大的快乐——回归天道的快乐、天人合一的快乐,因为到那时,人已能够处处都合于天道,处处都自在,处处都自由,真是无往而不乐。自己获得了至高的喜悦,还应该推己及人,“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仁就是终极大道、终极本体、一切的本源。之后,孟子才说到“君子有三乐”。三乐中,无论是人伦之乐、天地之乐还是教化之乐,其前提都是一个“仁”字,都通过“反身而诚”来达到。综上,“三乐堂”如果沿着“孟子三乐”的道路,掌握住“仁”,并把它确立为核心价值观,那就必能超越现在流行的社群(线上如豆瓣兴趣小组、百度主题贴吧、微信群,线下如俱乐部、同学会、商会、客户会等等之类),从众乐乐走到长乐乐,而且必能让社员的人性得以升华,从而使社群成为人间大同的预演。

总而言之,儒家的魂是“仁”,仁的化身是孔子、是历代圣人,找不到魂的人,可以找圣人。“仁”,就是圣人的念想。诚如宋卫平所说:“一个项目的魂,是项目总的一个念想。”言下之意是,项目总的最根本、最核心的那个念想,就是项目的灵魂。同理,一个小镇的魂,就是镇长的一个念想;一个社群的魂,也是社群组织者的一个念想。“三乐堂”既然源起于“孟子三乐”,那么,三乐堂的这个念想,就应该是儒家的“仁”。当我们从“孟子三乐”领悟到快乐的本源所在,并以“仁”作为社群的核心价值观,那就好似宗教有了一个神、事物有了一个灵魂,从此我们就掌握了把社群做到最好的根本环节。

5、感情连接 回头再看,“三乐堂”有没有激发社群成员们的情感?由于社群成立才不久,想必许多事情正在进行之中。无论如何,以下步骤,是“三乐堂”社群可能正在做的—— 首先,目标一定要明确、有力、响亮,成为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要把目前“过田园生活,享农耕乐趣”这样的目标,上升、扩大为一场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田园生活运动”。只有上升为一场运动,它才具有更广泛的覆盖面和更深入的影响力。一场运动席卷下来,所有的小镇和乡村,都将走动着城市人。与60年前的“上山下乡运动”不同的是,它是一场生活运动,而不是政治运动。其次,价值观一定要合于大道、理直、气壮。这一点,涉及到对纯正中国儒学及中国本土佛学禅宗的准确理解。作为一个中国人,要相信中国的宗教与哲学是为了中国人好,要好好学习、用心领会,真的不要再小看自己的祖宗。在目标与价值观已经确立的情况下,当下要做的,就是要让其社员们,彼此之间产生感情的连接。“一回生,二回熟”,人们初次相遇,一般是陌生的状态;第二回见面,其实还有一点陌生。只有一而再、再而三地见面,彼此才会熟悉起来,慢慢地变成熟人。当然,光光见面还不行,必须一起做事。人的感情都是从事情中来的。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想起一个人的时候,必然是同这个人一起在做一件事,哪怕是最简单的一个动作、一个回眸、一次散步。事情进入回忆,就是故事。社群组织者,需要把社员们组织起来,不勉强、不做作,以自然而然的理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他们见面、共处,并且一起做事。所以,三乐堂,必须每周、至少每月都有相聚的机会,都要一起做很多事情。这样半年过去,彼此就会成为熟人,产生感情上的连接。要特别区分:做事情,不是“搞活动”。在行业内部,“搞活动”三个字,真是把活动给搞坏了。“搞活动”,目的性太强,功利性太强,而且往往不带感情,只走程式。组织活动的人是为了聚拢客户,搞交易;参加活动的人是为了捞点便宜、得点好处。为了赤裸裸的利益而搞活动,面和心不和,一拍两散之后,彼此再无瓜葛。所以,不要搞活动,要做事情。事情进入回忆,就是故事。故事包含着人物、事件和情感,是人生的主体。

人生岂能没有故事?

6、人生历程

故事是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再起、发展、高潮、结局,再起、发展……的步骤的。作为一个社群,应该按照以下步骤去走,以完成一个接着一个的反复圆满的故事。第一步,规划。在把大家聚集起来之前,社群要事先想好,让社员之间,彼此之间都做些什么事情。从三乐堂发布的信息来看,目前在108位创始社员中,组织了农耕、徒步、禅茶、读书四大兴趣群。从“兴趣群”这个叫法,以及四大兴趣群的名称可知,三乐堂,要组织社员们不断地做这四个有主题的事情。这里,我们要知道:主题只是主题,主题是给一件事情一个方向和一条主线。在具体的事情发生过程中,必然要有许许多多的分主题和许许多多的支线。换言之,在有主题的事情中,要让参与者自己在大主题中分出次主题、次次主题;大事情分出小事情,小事情分出小小事情,小小事情纠结成小事情,小事情又生发出大事情,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无穷生发的事情中,把社员们的感情建立起来:不但是社员与三乐堂之间,更是社员彼此之间。这个事情要连带产生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社员们对社群和对别的社员,形成信任感、安全感和归属感。这里的顺序是:信任感就来自于彼此的熟识,安全感就来自于信任感。两样具备以后,归属感会慢慢形成。社群要走的第二步是,求变。社群要让社员们每次都有新的体验、新的感受。任何生命体,一万本心理学,说一千道一万,总结到最后,最根本的心理需求(物质需求之外),就是求新求变。就像钱钟书《围城》的主题:城外人想进去,城里人想出来,追求的是永恒的变化。举三乐堂的“徒步兴趣群”为例。徒步,可以是单调乏味的,也可以是充满探险趣味的。这要看在哪里徒步、和谁徒步、徒步时会发生什么。每次徒步的地点不同、时间点不同、伙伴不同、中间发生的意外事件不同,都会使徒步这种活动,充满新鲜和挑战。最美妙的新鲜感,来自于自我更新、自我蜕变、自我成长。即,一个变化了的自己,所带给自己的新鲜感,那是最美妙、最美好的。试想:一直以为自己没有出息的一个社员,有一天忽然发现,一个重要的国际学术机构,给自己颁了一个国际大奖!或者试想:一直以为自己很丑,经过点拨却发现,自己原来是个大美女!所以,社群要走的第三步就是:成长。要让每一个人,都获得不断的持续的成长和变化,获得向上的感觉和机会。别看这事很难,其实,当一群人在一起、并用心去做的时候,它就一点也不难。大家只要相互鼓励、相互引领,各自把自己的知识、经验、资源、圈子**出来,就能最大程度地改变一个人。这件事,一定要当作社群里的大事去做,要让每一个人都经历改变、经历成长。当过学生、当过兵的人,想必深懂这个道理:只有一起成长过的,才是最难忘的、最深情的!不信,回想自己最亲的朋友,是不是童年的伙伴、学校里的同学和当兵时的战友,以及一起奋斗过的同事? 一起成长过,才能心连心。再,还有一种美好的新体验和新感受,是来自于他人——认识新的朋友,或老朋友让他耳目一新。特别是老朋友带来的新感觉,更加重要,因为一个人一辈子主要还是要同老相识待在一起,包括家人、家族、同事、旧友等。而且根据邓巴150定律(Dunbar'snumber),一个人最多只能与150个左右的人建立起实质关系,一旦人数超过150人,就必然会与其中的某些人淡化关系,所以,人总是恒定在一定的**之内的。为此,社群要走的第四步就是:编织网络,在社群内部建立一张熟人网络、营造一种熟人氛围。最初要为每一个人编织社交网络,然后要让这个网络上的人不断地进行深度社交。总之要让每一个社员成为所有社员的朋友,并产生深层次的关系,特别是消费关系和生产关系。消费关系,指的是,社员之间可以发展“共享经济”,把自己的闲置资源,与其他人共享,并可获得相应的利益。大的如房间资源、车辆资源,小的是电脑资源、厢包服装资源,更大的则是人脉资源、关系资源,等等,都可以在闲置时,交由其他社员享用。生产关系,指的是一起创业,或有专业的社员到有企业的社员那边打工,或有钱的社员给创业的社员投资,等等。这样一来,一个我所谓的“轻熟人社会”,就会正式形成。(关于“轻熟人”概念,可以查询“宋押司”公众号2016年5月7日、8日,及2月19日的相关文章。)轻熟人社会形成以后,每一个人,作为大家的熟人,都不会被忽视。就像家庭成员,每个人都有其重要的角色和任务。那么,社群要走的第五步,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当主角,不但是社群的主角,而且是全社会的主角。就像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会过生日,并在生日当天成为全家主角那样,社群也要为每一个人确立他的“社群生日”,要为他过这个生日。在生日当天,整个社群,以他为大。不但活动中他是中心,而且他也可以被赋予其它的权利,相当于担任一天群长。除此之外,在平时,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通过竞选担任社长或组长,都有机会通过竞争获得其它机会。在某个社员上位以后,全社要通力支持,不但在社内,而且在社会上,在尽可能广阔的范围,让这个人去上位,以此,进一步形成社群的凝聚力和社员的自豪感、归属感。特别是,当社群中有一个或几个社员,经由社群的通力协作而在社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以后,整个社群都将赢得全社会的重视和尊敬,就像郭德纲的德云社那样。到这第五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视野放到了全社会,乃至全世界,但是还不够,我们还要把目光从地上,投到天上。

7、命运托付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当我们的梦想一致,并为此而共同奋斗时,我们就会成为亲密的人。比如,高三年级,所有同学的梦想是考上大学。那么现在回想一下自己的高中同学们,彼此之间,是不是有一种共同奋斗、一起成长的亲密感觉? 比如,一群五湖四海的人,都是《魔兽世界》里的角色,在异次元平行世界里一起战斗过、生活过,甚至恋爱过。多年以后,这群人多数早已经不玩这个游戏了,但当今年《魔兽世界》电影上映时,他们不由自主地,从全国各地,又走到一起,汇合了,而且相互之间即使从没见面,也是一见如故!一个共同的梦想,把他们牵引到一起。这个梦想就是《魔兽世界》所营造的乌托邦世界。那么,比如三乐堂,如何为一群现在还陌生的人,建立共同的梦想呢? 通过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兴趣活动,人们是形不成共同的梦想的。所谓兴趣活动,只是身体的活动,至多涉及一点精神,不可能触摸到心灵。必须超越“兴趣”范畴,把“活动”提升到能够使人的心灵受到洗礼的层面。这不是在说让中年人群再经历一次高考般的生死涅槃,这也不是说可以再有《魔兽世界》一般的生死与共。这不是在说宗教活动,虽然对神灵的敬奉可能是其中之一。对于一帮已经成型的中年人来说,唯有把索取转为付出,才能水落石出,洗出一颗纯净的灵魂。到今天为止,在房地产行业中,福建惠安的聚龙小镇正在努力地接近于这一点。在它的诸多园区服务中,包括“信用良品店”、“爱心顺风车”、“聚龙山食堂”等内容,就是把自我打破、融入大我的世俗化努力。社群如何学习它呢?那就是在诸多的人生故事之中,集中投入,创造几个以利他为目标的故事。仅举一例。比如以社群的力量,为一个边缘地区,办一所学校。从学校的建造,到师资的召集,到学费的筹集,到与学生及学生家庭的融入,全部由社群一手完成。可以想象,当学校建成、当社群成员各展所长成为各科老师、当学生不用付学费而能够好好学习、当社群与学生家庭融为一个整体,社群的成就感将何等巨大,这是任何商业、专业及其它任何成就都无法比拟的。这里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每一个社群成员的灵魂修炼。在每一步的行动中,在每一步的付出中,社群成员的精神层面都得到了净化,价值观也更加统一,步调也更加一致。这样,我们终于走到了孟子的“乐莫大焉”与孔子“仁者不忧”的至乐之境。实际上,如果不走到这一步,这个社群的凝聚力始终是不够的,很容易解散。有时看似牢固,终究还是散,散,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公元前326年,在东方的庄子写出《逍遥游》、《齐物论》的时候,地中海沿岸的亚里士多德写出了《政治学》。在此书中,亚里士多德写到:“我们观察到每个城邦都是某种社群组合,而每个社群的建立都是为了某种善(因为人们总是为了某种他们认为是善的结果而有所作为)。” 亚里斯多德说:“在所有社群之中都显然存在着某种正义与情谊,至少人们会把同船旅客、同伍袍泽、以及所有其他社群中的伙伴,都视为朋友。朋友情谊有多广,社群结合就有多广;正义之于社群亦然。” 就这样,对儒家之乐为何立足于“仁”,亚里士多德作了补充说明——孔子说: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亚里士多德说:一个人在德性上越完善,他的快乐就越充足。这就是在创造人生新历程的五步之后,走出的最高一步:从小我,走向大我。当我们把这五步走完,并且循环往复再开始下一轮,一轮又一轮,我们终究会走到最高的一步:大我,最终达成自身的圆满。如此圆满,就已经在事实上创造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平行世界,一个真正的乌托邦、理想国。到这时,我们每一个人,自然而然、理所应当,将把命运托付给我们的社群、我们的小镇。

8、我心光明 我们是在说社群吗?其实,世界上最早、最持久、最庞大、最有影响力的社群,正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及追随者所组成的“儒家社群”!从春秋孔子首批弟子的“孔门七十二贤”,到战国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性善论派、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派,到汉代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阴阳五行派、唐代韩愈为代表的儒家道统派,再到二程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明代心学,以及清代考据派、民国新儒学,等等等,儒家社群能够历2500余年而不衰,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天下为公、仁义礼智信的大同社会理想,靠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满腔热血,靠的是“内圣外王”的自我鞭策,靠的是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奋斗的共同经历,靠的是义气相投、终身不变、生死相依的同门情谊,靠的是烛照古今的内心光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三乐堂,榜样在前,唯有祝福。

07 从“平凡”小镇到特色小镇

从“平凡”小镇到“特色”小镇——以浙江桐乡河山风情小镇为例摘要:近年来,从国家层面上,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

小镇建设,从“旅游”到“特色”

小镇建设,从“旅游”到“特色”2011-06-24 06:47:38 来源: 云南日报(云南) 转发到微博(0)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 连芳2011年云南的初夏,正是高山杜鹃怒放的时节,不时飘......

从百草园到桥亭小镇作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10篇从百草园到桥亭小镇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从百草园到桥亭小镇作文

从百草园到桥亭小镇作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

从法大到北大

从法大到北大[hulihutu345] 发表于2004-07-20 10:58 一1997年我就可以去北大的,可是当年我选择了中国政法大学。我至今无悔我的选择——我爱法律,也爱法大。但是,对我们这些学......

下载房地产大转向:从社群到小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房地产大转向:从社群到小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