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_发展读书心得

其他心得体会 时间:2020-02-29 01:06: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发展读书心得”。

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细读了三遍,每次均有不同的感受。作为一个90后在校学生,有一点感触想跟大家探讨。

首先,《思考中医》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的:一中医是怎样的一门的学问?如何正确认识中医?二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是怎样的?中医适合什么样教育模式?三如何学习中医? 四 认识阴阳伤寒及中医的治疗原则五本书学术部分:三阴三阳治疗纲要。

刘力红教授在完整接受了现代中医教育后,转而拜师接受传统中医教育,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临床经验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对中医的见地,个人觉得非常有借鉴价值。尤其是他能在摈弃中医古典的浪潮中,坚守经典的阵地,保持对经典的执著,更是让我肃然起敬。

在网上看到了许多网友的尊见,其中不乏褒扬之词,但也有许多批评质疑之声。为此,我想谈谈我的观点。

首先,最多的是认为书中刻意对西医的挖苦甚至丑化,从而提高中医的地位,这引起了许多西医同仁的不满。关于刘教授对中西医文化的见解,他曾在早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做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的演讲,并对中西医文化作出对比。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西医在物质层面研究的很深刻,并表示西医能在众多疾病中找出共性的治疗方案实属不易,对之高度评价。相反,刘教授反对情绪化地看中西医,认为中西医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一种是人本文化;一种是物本文化,两者各有千秋,应互相借鉴。中医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自己的体系中挖掘精髓,能与西医找到某种契合点,并最好能指导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向。

《思考中医》一书出版后,曾引起了一阵中医热,人们重新审视中医,甚至将刘教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罗大伦教授合称为“南刘北罗”。其实行内的人都知道中医界更厉害的大师大有人在。人们记住了罗刘只是因为他们更多在公共媒体渠道宣扬中医,使民众了解中医,所以罗刘教授在某种意义上并不能代表中医的制高点。而网上许多网友对刘教授的学术观点大肆批评,认为中医博士不过如此,甚至进行了人格攻击。我作为一名中医院校大一的学生,对学术部分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评价,我只想说学无止境人无完人。更何况中医这一门浩瀚无边传统的学问?即使是博士这个群体也必然有知识不健全的地方,而恰恰刘教授让我崇敬并不是他渊博的才智,而是他在博士的名号下仍能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兼容并蓄并能在书出版后一一回复了批评的信函,我觉得这是任何一个学术人应有的治学态度。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我认为更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否则中医历史上怎会有温病四大家,金元四大家等一系列的中医名手?不都是对中医有不同的领悟么?真所谓“法门无高下,入道即是真”。

一次我在2CH(日本最大的web论坛)上看到这样一段留言,意思大致是这样的:汉字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字,只不过在mao时代进行了文字简化,这真是个失败的决策。日本教育部门把汉字列为必修课,地位甚至比英文还高,日本学生学习对汉语的关注度也很高。这也难怪日本网友能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评价。在《思考中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环节,就是凡是对概念进行解释时,对文字必然要简变繁,并《说文解字》等书中找到对应,这一环节贯穿了所有章节。文以载道,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一个汉字包含的精义是任何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了解汉字承载的意义对学习任何传统学问来说都是必不可少得,这也是大家的一个共识。

《思考中医》成为近年来少有的中医文化畅销书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能站在“思考”的角度去审视中医,并且让大家也同时去思考“中医”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中医在学问意义上,一个是中医在行业意义上的。有些人说作者的观点态度过于激烈,这我也深有体会,我觉得这跟作者的写作动机相关,首先对于普通读者,刘教授非常希望他们真正认识中医接纳中医;而对于中医从业者来说,作者则希望他们坚持自己的选择,坚定中医的信念。这也可以在侧面看到刘教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信仰。

最后结合我的经历谈谈中医的观点。首先,刘教授是我校的老师,虽然不是他的学生,但他的演讲确是每逢必听,他的许多观点都印证了当代中医院校学生的现状。首先,现在中医院校的生源质量确实是在下降,尤其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提高,中医院校开始扩招,这个现象让人担忧。第二,学生学习中医的动机不明确。就拿我的专业来说,我是学针灸推拿的,许多同学认为他们是在学习一门技术,而没有把她放到文化的范畴中看待。第三学生学习中医的方式。许多同学来到大学后,受到思维惯性的影响,分数至上,毕业至上,考试前几天才开始看书,60分万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应试教育带来的余毒,当然我们学生自己也要找原因,这样的学习态度是无法真正学到知识,更何况是一门治病救人的学问?

人们常说我们90后接受新鲜事物 外来文化的能力高,这不能否认,问题是我们是否能转变我们的文化观去学习中医这门传统学问? 目前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科学文化和互联网文化的文化环境中,这两种文化的特征就是时代性很强,日新月异,我们每天上网寻求最新时讯以免被时代狂潮甩在身后。人类大脑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我们必然会改变我们认识知识学习知识思考知识的方式(就像现在你也许正在跳跃性看本文),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静下心认真阅读一本书了。高中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时一定要点题这样才可以高分,我的题目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语出自孔子《论语》,在《思》书中也出现过。我想这句话非常适合现在的中医学生,也包括当代大学生。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浮躁,人们急功近利,在加上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在校大学生很容易对自己的前途倍感迷茫,我的看法是不要在意这些,不患无位,不要担心自己以后没有工作,没有市场份额,患所以立,而是你凭什么去取得工作,创立自己的事业?特别是中医院校的大学生,每天许多同学疲于兼职接触社会,当然得到一些社会经验有利无害,但是我们要清楚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要找到自己社会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何况我们谋生不是靠耍嘴皮子,我们靠的是真才实学,大学一定要跟社会保持距离,大学是学术的圣地。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有时会被沙子掩盖”。但是掩盖的只是一时,不是一世,在拥有才能的同时,更要坚持自己的信仰。

《思考中医》是一本好书,是我中医启蒙的一本书,开启我对中医的信仰之门(至于你们信没信,反正我是信了)。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明白了中医并不局限在医学层面的框架中,他承载传统文化的积淀,他有他的科学层面,哲学层面,人文层面,甚至社会层面。从这个角度看,他是一门涵盖性很广的学科,我觉得中医作为一门传统文化学科可以弥补中国教育缺失的人格教育。

国外教科书在提起中国传统文化时会有这样一句描述:“汉文化发源于中国,发展于日本”。据统计,国际中医市场百分之九十的份额是由日韩把持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我们将中医这一国粹拱手相让给日韩,我们将愧对我们的祖先。所以在此我想对同辈的朋友们说:复兴传统文化,我们青年确实任重而道远。

在中华大地上,本没有什么中医和西医的说法,就是医。清末以后,西方医学体系进入中国,才有了两者之间的分别。中医治人,西医治病。

西医的治病体系是一种战争体系,将疾病因素杀死;

中医讲究平衡与和谐,将人体的正气提升,使得阴阳平衡之后,身体会自然痊愈。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往往是从不同的原点出发的。在认知的某一阶段,过程和得出的结果,有的如并行的铁轨,方向相同却保持着相互的距离,有的却会殊路同归,融为一体。传统的中医与西医,是人类医学蒙学阶段,是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人群对人类疾病认知的产物与成果。所谓中西,不过是地域的区别。此后,伴随着现代科学兴起于西方,蓬勃于西方,传统西医近水楼台,完成了其自身与现代科学的结合,遂实现了现代医学的涅。而中医却亦因地域,更因其强大传统的因袭,一次次与现代科学失之交臂。

中医药的实际价值,我们可以从它护佑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今天依然继续着的对人类健康的守护中,去体验,去认知。但其在现代化中的实际命运,却令人扼腕。关于它的话题,如今真是众说纷纭。其情形,诚如《当中医遇上西医》的作者区结成所说,论断中医应当如何发展方属合理,或中西医学应当如何融合,“在中国内外,一人一时一地的主见——无论中医或西医观点——不惟不缺,可能已经太热闹了”。同时,有感“至于现实中的中西医讨论,常常是各自表述意见,无关痛痒”,作者“渴望能够稍微完整地回顾中医与西医在历史里的遭遇,更想弄清楚两者在学术上相遇时,客观存在的问题”。让历史说话,区先生找到了绝佳的代言人。历史的言说无讥无讽,娓娓道来,在诉说中,中西医在历史上怎样殊途,在现代如何相通,中医从历史中走来的蹉跎、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变得清晰。

良好的现代医学教育、扎实的专业学识和广博的文化积累,使作者得以自由驾驭中医如何现代化这个大命题。他在历史中漫步省思,以中医思想在历史中的发展、挑战、危机为主线,对中西医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与评述。在充满哲思和雅趣的论说中,作者的关照,始终未曾偏离如何使中医传统概念融会于现代医学直至通往未来的命题。

区结成是个医生,但他同时是个思想者。他没有为人们开出拯救中医的药方,但却把自己的思考呈现给人们。在书的末尾,他重提了贯穿全书的两个疑问,并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世界上没有两种医学,真正的医学只有一种?”

这个提法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实。人类的医学从来都是多元的。“一元”如“循证医学”主导的现代西医学,内部其实也是多元的。但是,多元的医学在具体的病人身上总要好好配合。主张多元而各自为政,假装互不相干,无异是医学上的卸责。

“中医学会被现代淘汰吗?”

这个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如果中医学拒绝与现代科学、与“循证医学”合流,坚守传统,它会被现代社会淘汰吗?我的判断是不会,而且并不是因为它有政府政策作保护伞。这个判断,与我是否“信中医”无关。现代西医学在西方也并未淘汰另类医学,相反,过度科技化的现代医疗似乎正在触发另类医学的勃兴。问题是,中医学是要甘于沦为芸芸另类医学中的一员,抑或是要通过科学的关口,登上一个与现代西医学较接近的学术平台? 我期望,也相信,这个问题终会有乐观积极的答案。

如果你对中医药这份人类的文化财富还有热忱,关心她的历史命运与前途,那么,建议你打开这本书,汇入思考者的行列。

举报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今年读的书可谓是比我前十年读的书还多,说实话我并不是个爱好读书的人,之前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难题或是烦恼,都只是停留在那,并且百思不得其解,也不采取任何行动,自......

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高寨中心小学马俊娜我不常读小说之类的课外书。因为我不懂得太复杂的写作技巧,更别谈去 赏析某个作家的作品了。闲暇时我仅读一些有关教育方面......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西宁十五中张博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就是营养品,没有书籍,如同鸟儿没有翅膀”。书籍,在所有动物中,唯有人才能编写制造出来。只有读书,人才能更......

读书心得

法布尔的《昆虫记》,虽然是向读者介绍各种昆虫,但它远没有科学著作那样的枯燥乏味。他在介绍那些昆虫曾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却又犹如在娓娓道来一个个童话,一条条寓言。令人们对那......

读书心得

5月4日,武昌区三道街小学的青年教师们济济一堂,来到湖北省图书馆开展了如火如荼的读书活动。忙碌的工作阻挡不了老师们读书交流的热情,书记黄爱民带领老师们来到湖北省图书馆一......

下载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