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孔子与老子说课
孔子与老子说课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二历史必修III(岳麓版)第一章第一课。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套突出了孔子和老子在古代思想中的源流地位。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的自豪感。
二、课程标准及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通过概括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及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思想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要自觉传承。
三、学情分析:
1、提起传统文化,许多同学回觉得距离他们很远,对古典的文化既有一种神秘感,又有畏难情绪,所以如何调动他们的兴趣,将古人的思想拉近距离是本课首先要解决的。
2、文化史中牵涉的抽象概念比较多,高二的学生虽然理性思维有较大飞跃,但他们还没有进入哲学的学习,因此需要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讲得形象具体。
四、教法与学法
1、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采取情境教学,注重古今联系;
2、采用“思维逻辑结构”形式将抽象的思想形象化;
3、将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作用结合起来;重难点由教师讲解,部分内容交由学生自行阅读整理、归纳、感悟,在经典中感悟经典;
五、本课特色:
营造情景 激发兴趣 思维导图 注重探究
六、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思想主张
七、教学过程设计
由孔子的`历史地位导入情境:百家讲坛、奥运开幕式、世界儒学热等现象引出问题:当代的儒学热给我们什么启示?
1、儒家学说是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我们应该重视优良传统文化的吸收与继承?
一、孔子
1、孔子的生平:用三幅漫画点出孔子的主要生平和贡献
2、孔子的政治思想:用思维结构导图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3、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学思结合等
措施:有教无类:最早创办私学,为平民接受教育提供机会
目的:学而优则仕
4、孔子的历史地位
通过列举一些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材料,提出问题: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还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引导学生分析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与他的思想的矛盾。
二、老子:由家乡本土文化清源山老君岩遗迹导入:
1、老子的生平:强调道家学派创始人、著作等
2、老子的哲学思想:分别用三组形象的漫画将抽象的老子哲学理论如道、辩证法、无为而治等;
3、老子哲学的影响:老子的哲学对我们日常的生活有哪些启示?
第2篇: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
一、思想家孔子
1、孔子的救世药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他以“仁、礼”思想积极救世,力图维护统治秩序。
2、“仁”的思想:
①含义:“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核心思想)。
②方法:“恕”是低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高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③要求: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对普通人来讲,要加强道德修养做君子。
3、“礼”的思想:
①含义: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核心的等级名
分制度。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规则。
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按照周礼把已经混乱的社会秩序矫正过来,贵贱有序。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恢复周礼。
③仁与礼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仁是道德修养,礼是社会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两者结合的方法是遵循“中庸”之道。
4、“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5、天命思想:
孔子重视现实人生,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主张理性,反对迷信,对鬼神“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6、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变法改革,致力耕战,孔子恢复周礼、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二、教育家孔子
1、教育思想: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②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举一反
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2、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被后世称为“第一位老师”、“万世师表”;②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使学术下移;③总结出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④整理六经,保存了典籍,传播了文化。
三、孔子的历史地位
1、孔子思想在当时未受到重视,但经历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在传统文化上成为主流。孔子本人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2、儒家思想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深远影响;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老子(课标未做要求,一般了解)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既是自然的规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论盛行的春秋时期,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的,事物都会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比如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生和死、贵和贱等等。
3、政治思想:①“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治大国如烹小
鲜”等,主张人们要尊重规律,顺其自然;②面对春秋乱世消极避世,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贯穿东方的大智慧。
4、老子的历史地位: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论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对“天道”避而不谈;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
第3篇:《孔子与老子》说课稿
《孔子与老子》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与老子》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与老子》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孔子与老子》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儒家思想发生、发展的历程。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宏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学习本课对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