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一:研究的背景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的人民遵守着各自不同的礼仪。中国的礼仪,使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礼仪曾一直和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着资本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经济于文化的发展,讲究文明礼貌,注重礼仪礼节,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讲礼貌、懂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准和修养水平的体现,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改善人际关系,败仗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之下依然熠熠生辉。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西方的礼仪和我国存在着诸多差异。在当前国际交往频繁的形式下,不论是国内接待外宾或出国访问旅游,不论是将要留学或常驻国外工作都有必要学习一下西方的礼仪。
礼仪、礼节、习俗是人类生活中带有规范作用的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礼仪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西方国家的礼仪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构成西方各国人民的社会生活要素,也越来越多流传到世界各地。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许多礼仪习俗于欧美国家有一定的相同性,共通性,当然也存在不少差异。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了解欧美国家的文明礼仪、熟悉他们的礼仪习俗,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遵守国际礼仪和确立的习惯做法,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
三:研究的时间安排
1.2008年10月,邀请老师就本课题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 2.2008年10—11月,到图书馆和网站查阅有关中习礼仪文化差别的资料,掌握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别;
3.2008年11—2009年2月,走访外教、涉外办事旅游人员、归国留学生及华侨,掌握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真实资料;
4.2009年3月,课题小组成员汇总资料,就其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撰写论报,与同学们分享研究成果,听取师生们的评议;
6.2009年5月,召开结题评议会。先课题组成员按总评项目进行自评,然后由老师为课题组成员和小组进行评价。
四:研究的内容
1.中西问候礼仪的不同
我们都知道,在迎接远方来客时,我们通常都会道:“你一路上辛苦了!”来表示对人的安慰。可是,如果我们用 “I a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这一语法正确的中式英文去迎接西方国家的客人时,他们回觉得很不自然,因为这种场合他们使用的问候语是 “Did you have a good trip?” 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这类令人愉快的语句。
这让我们明白:有些问候在中国是合乎礼节的,而在西方却不被采用。当然,这种差别不单单只有这些。如果你问侯一个西方人说“Where are you going?”或者说“Where have you been?”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方式他会想你再打听他的私事,实在是太失礼了,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候理解成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ing”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通常会以“It is really a nice day.”
再者,如果你说“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他可能会认为你想邀请他与你共进晚餐。因此,和西方人相处时,你最好使用西方通常的问候方式。并且,许多美国人认为问候时鞠躬是一种很失体面的行为,他们往往会大声地宣布“我不会向任何人鞠躬!”而在我国鞠躬则被视为一种尊重对方的问候方式。一般而言,它是我国人们相见时以行为代替语言向对方问候、致意的一种方式。称谓方面,在我国,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如你在向别人问好时,你可以说“Good afternoon,Mr.Belmont”或“Hi Mr.Belmont.”在西方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以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而这种现象,在我国是不会发生的。在西方,对所有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国家也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同时,在中西方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这些,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但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 日康复”等。
这些就是中西方问候礼仪方面的几个差异。
2中西就餐礼仪的不同
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就餐礼仪上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首先是入坐的位置,在中国,主人应等客人到齐后再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而在西方,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在我国,上菜的一般顺序是①汤②主食③餐酒 ④水果。西方是①菜和汤②水果③餐酒④主食⑤甜点和咖啡。
餐具方面,我们常用的是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西方人比较复杂,他们常用的是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匙又分汤匙,茶匙等。杯的种类更多,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再者,中西方表示停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在我国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在西方,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并且,在用餐的过程中,中西方也存在很多的细节差异。如:
1在入座的方法上:我国人们入座时并没有西方那么讲究,大多是按自己的意愿而入座的。而在西方,人们都是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才可以坐下来。
2.餐巾:传统的中餐并没有餐巾。只是在用餐完毕时才用温热的湿毛巾来擦洗一下便完了。在西餐中,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3.在餐具的使用方法上;我国人们一般用的都是筷子。首先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两只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紧贴着大拇指,小指向内曲。筷子开合幅度可用中指的活动来调整。西方人一般使用的是刀叉。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此外,中西方人的饭后习惯亦有不同。在西方,饭后极少使用牙签。如果于外国人一道就餐,你就要暂时摒弃这个习惯。且切记在餐桌上夸夸奇谈,尽量少说客套话。不要让你的客人看见或者猜到账单金额,绝不要讨论价格和对账单提出质疑。
3中西服饰礼仪的不同
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能传达的感情与意蕴甚至不是用语言所能代替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好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饰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影响着装效果的因素,重要的一是要有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能力,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要有运动的健美的素质。健美的形体是着装美的天然条件。三是要掌握着装的常识、着装的原则和服饰礼仪的知识,这是内外和谐统一没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中西方服饰礼仪着重点即代表服饰
西方人重视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略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而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待变装饰是西装。
传中山服时,不仅要扣上全部的衣扣,而且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衣袖。在穿双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衣扣。穿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两粒扣子;穿单排两粒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在穿西服时,宜穿白色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此外,中西方在结婚是所穿的服饰也是有所不同的。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这是因为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传统”的白色结婚礼服,在早期是贵族的特权。在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而相对于西方白色婚纱的历史,中国婚礼中的大红色的凤袍的历史则较简单。龙凤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龙主阳凤主阴,而阳则代表男子,阴就表示女子。因此新娘就用凤表示。所以中方新娘所穿的礼服上往往绣有凤的图案。
俗话讲,人是衣服,马是鞍。尽管以貌取人并不可取,但是在现代生活中,服饰越来越成为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穿着打扮的得体与否,不仅仅是个人品味的体现,更能成为人们彼此考虑的一个尺度。伟大的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的教养、品味、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那么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规的场合,穿着打扮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现代人的重视。
4中西婚礼礼仪的差异
结婚不仅是两个人的事,也代表著两个家族的结合,因此不同的地方也有著其独特的结婚习俗。这里我们拿中西方的婚礼礼仪做比较。
西式婚礼是证婚人(牧师,神父或主持婚礼的长辈)走到婚礼台的正中位置,面对宾客站定下来.新郎与主伴郎走到证婚人的左手边(即宾客的右边),面对宾客站好,女傧相们站在左边,男傧相们站在右边.花童站在主伴娘的后面,戒童站在主伴郎的后面.婚礼进行曲奏响,新娘手捧鲜花,挽着父亲的手入场.在新教的婚礼上,新娘的父亲与女儿站在一起,牧师站在新人面前一两步的距离,询问:"是谁嫁出这位女子?“他的父亲把女儿的右手放在牧师的手上说:”是她的母亲和我.“然后父亲退到台阶下面前排左边的座位跟前,坐在自己妻子的旁边.牧师用右手举起新娘的手,再用左手举起新郎的手,并且非常庄重地将新娘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如果新娘既没有父亲,近亲中又没有男性长辈,她可以独自走上圣坛.在天主教的婚礼上,无需在神夫面前举行嫁女儿的仪式.当新娘走进圣坛时,新郎应上前迎接,并让新娘站在他的左边.此时,新娘的父亲收回自己的胳膊,新娘把右手伸给新郎,挎在他的左臂上.也可以手拉手或者肩并肩地站着,面向圣坛.证婚人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接受对方成为你的丈夫/妻子“,新人互相说完”我愿意“之后,宣读结婚誓言来表达他们相亲相爱,忠贞不渝的决心.接下来新人互相交换戒指,并说到:”这枚戒指象征我们两人的结合.“ 这时候,证婚人宣布新人的结合生效,并示意新郎亲吻新娘.之后证婚人示意新人转向宾客,并宣读:”女士们先生们,我荣幸地想你们介绍XX先生和夫人.“新人在人们的起立鼓掌中,重新走过婚礼甬道,走出婚礼会场.婚宴开始前,新人还未入场之际,通常有一段鸡尾酒时间.在新人及全体来宾馆到达婚宴地点的时候,新郎,新娘,傧相和新人家长要站在会场入口迎宾.当所有来宾入座后,主持人宣布新人及家长入场,并依次介绍入场者的姓名和身份.顺序如下:新娘父母,新郎父母,伴娘和伴郎,主伴郎和住伴娘,最后是新婚夫妇入场,全场来宾起立鼓掌.在有席位的婚宴上,人们一入座,就应上第一道菜.在吃完餐未甜点和水果后才跳舞.如果在下午的婚礼后立即举行招待会,使晚宴向后推延,就应在晚宴前请大家跳舞.如果是自助餐形式的招待会,新郎和新娘在恢复了迎宾疲劳之后,就应开始跳舞.在新娘新郎跳第一支舞时,所有的宾客都应观看,喝彩。新娘的第二个舞伴是她的公公,然后是她的父亲。同时,新郎邀请他的岳母跳舞,然后请自己的母亲跳舞。接着是新郎的父亲邀请新郎的母亲跳舞。当新郎开始与伴娘们一起跳舞时,客人们也开始找舞伴跳舞。当然,所有的男宾们都应设法请新娘跳舞。宴会接近尾声时,新娘请来宾中的未婚女士集中在楼梯下面或其他适合的地方,新娘在走下一半楼梯时,将花束扔给她们,抢到花束的女孩被认为是下一个结婚的姑娘。为了表示没有偏袒,新娘在扔花时,要转过身,从肩头往后扔。然后,新娘在母亲和伴娘的陪同下回房间换旅行装。新郎也在伴郎的陪同下来到预先安排好的房间换装。双方的家人聚集在门口,欢送新婚夫妇启程。新人在众人的欢呼声中上车离去,踏上蜜月旅程。而中式礼仪则是吉日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男方至女方家迎亲,要先进雁为礼,以此表达夫妇坚贞不移,琴瑟合鸣,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一人在最前边盛装骑马负责开路,然后依次是回避牌,吹鼓手,铡锣,缀灯,旌旗等,同时把金瓜,钺斧,朝天镫等各种兵器,也都排列在仪仗的行列里。新郎骑马或坐绿帏轿在前,新娘的绣花大红轿随行于后,真实威风凛凛,此时此地的新郎好比状元及第,难怪说结婚就是“小登科”了。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这叫拦门。男方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便要有一番礼节性的对答,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儿".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男方才能进门. 进门后除了特别的寒暄,男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都会有喜庆的意义.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表示"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和大树等,都要张毡把轿子遮起来,为的是辟邪.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人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轿的时辰一到,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此时新郎先向轿门作三个揖,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由伴娘搀新娘下轿.然后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瓶内装以五谷及黄白戒指两枚或四枚.新娘把宝瓶抱在怀里,然后由伴娘及送亲太太挽扶,姗姗而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轻射三箭,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这些礼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仪式也是一系列的。首先是坐帐,亦称“坐福”。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女人一头。还要撒喜果于帐中,称为“撒帐”,一般所撒的物品有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花着生”。接着的节目就是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从女家带拉的。吃过子孙饽饽,又吃长寿面,长寿面是由男家准备的,取“子孙万代,长生不老”的意思。然后是“合卺”酒,又称“交杯酒”。用一根红绳,两头各系一只酒杯。新郎新娘各饮半杯,在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交杯酒礼是在洞房之中举行的,然后在大厅里又摆一桌酒席,俗语叫“团圆饭”,席间新郎新娘坐上座,其余宾客均坐陪座,表示从此成为一家一姓。
5.中西宗教礼仪的不同
在现代社会里,宗教是一种不容忽略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它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所出现的一种社会的,历史的现象。所谓宗教礼仪,在此是指宗教信仰者为对其崇拜的对象表示崇拜与恭敬所举行的各种例行的仪式、活动,以及宗教密切相关的禁忌与讲究。这里以最能代表中西方宗教的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二的佛教和基督教作为论述对象。基督教:与基督教信仰者打交道时,不已对其尊敬的上帝、圣母、基督以及其他圣徒、圣事说长道短,不宜任意使用圣象与其宗教标志。对神职人员,一般不应表现不敬之意。“666”在基督徒眼里代表魔鬼撒旦,“13”与“星期五”也被其视为不祥的事物,所有的基督徒都会对其敬而远之,因此不应有意令对方接触它们。
有些教派的基督徒有守斋之习。守斋时,他们绝对不食肉、不饮酒。在一般情况下,基督徒不食用蛇、鳝、鳅、鲶等无鳞无鳍的水生动物。就餐前,基督徒多进行祈祷。非基督徒虽然不必照此办理,但也不宜在其前面抢先而食。在基督教的专项仪式上,讲究着装典雅,神态庄严,举止检点。教堂为基督的圣殿。它允许非基督徒进入参观,但禁止在其中打闹、喧哗,或者举止有碍其宗教活动。佛教:佛门弟子及其居所的具体称呼有别。凡出家者,男称为僧,女称为尼。凡不出家者,则一律称为居士。僧之居所称为“寺”,尼之居所称为“庵”,有时统称二者为寺庙。对所有出家者,一律禁止称呼其原有的姓名。故民间有“僧不言名,道不言寿”之说。普通的佛教信徒为了“广种福田”,通常应向寺庙、僧尼或别人主动赠送财物,此举叫做“布施”。
佛教的基本礼节为合十礼,基本的礼颂用语是“佛祖保佑”。佛教信徒拜佛时,讲究行顶礼,即所谓“五体投地”。对于佛祖、佛像、寺庙以及僧尼,佛教均要求其信徒毕恭毕敬。不准攀登、侮辱佛像。不准触摸、辱骂僧尼,不得于僧尼“平起平坐”。进入寺庙时,宜慢步轻声,不乱动,不乱讲,不乱拍照等。
当正当的佛教仪式进行时,不应对其任意阻挠或者蓄意加以扰乱。我国的佛教各流派多属于“北传佛教”。它的关键性讲究有二:信徒应遵守“五戒”。即规定起信徒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饮食上忌食“五荤”。即禁止其信徒食用葱、蒜、韭菜等几种气味刺鼻的菜蔬。有些教派,还规定其僧尼“过午不食”
了解宗教的礼仪,是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各国人民精神生活和日常习俗的一把钥匙,也是在交际活动中对游客尊重和友好的表现。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图书馆、网站等搜集关于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的资料; 2调查法:通过走访外教、涉外办事旅游人员、归国留学生及华侨,掌握中西礼仪文化差别的真实资料;
3讨论法:邀请语文教师、英语教师参与课题组讨论,实现材料与观点的交流与整合。
六.研究的成效
1.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粗略地了解了中西方礼仪文化上的差异。我们应尊重这些差异做到入乡随俗; 2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因为交际过程中的礼仪文化包含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体现着个人的品行修养;
3主观方面,我们了解了中西方在问候、待客、就餐、服饰及宗教方面的差异之后,对西方的文化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同时它让我们对西方的文化有了更深的兴趣,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七,研究后的困惑
1.中西方礼仪文化有无相似之处?
2.既然中西方礼仪文化存在这么多差异,那是否可以让他们融为一体,减少交际中中产生的摩擦呢?
3.西方礼仪文化对中国青少年思维方式的影响产生的利弊。
4.在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礼仪文化的发展前景
第2篇: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现如今,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论文1
从法餐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姓 名:___王文龙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1302002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___旅管1301______________
论文评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 阅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 :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渊源。
【关键词】 :餐桌礼仪 文化 差异
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法国餐桌礼仪七忌
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在点菜时自己应选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没有头绪的`话,可请侍应为你推荐餐厅的招牌菜,但要给明确的表示,如想吃海鲜、不吃红肉等,切记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说“是但(随便也罢)”的人只会为同台客人添加麻烦。用餐要注意的细节甚多,但其实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礼仪,只要保持冷静,不做大动作,不出声响或阻碍别人用餐的话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外至内,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该份餐具,按需要或会补上另一套刀叉。2、吃肉类时(如牛扒)应从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切下一块。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将它移到碟边。3、如嘴里有东西要吐出来,应将叉子递到嘴边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边沿。整个过程要尽量不要引别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4、遇到豆类或饭一类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
子将豆类或饭轻拨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调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对方递给你,千万不要站起来俯前去取。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便可。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应该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进食时身体可略向前靠,两臂应紧贴身体,以免撞到隔壁。7、吃完每碟菜之后,如将刀叉四边放,又或者打交叉乱放,非常难看。正确方法是将刀叉并排放在碟上,叉齿朝上。
一、中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及应注意的问题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在中国圆形餐桌颇受欢迎,不但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等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子与 汤 匙,分别 放 在各自的座上。
在正 式 场合上,会出现 餐巾,主要 放 在膝上。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如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 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别人为你斟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 座 后 姿 式 端 正,脚 踏 在本人 座 位 下,不可任意 伸直,手肘不得靠 桌缘 或将 手放在邻 座椅背上。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 躁。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
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2、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需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3、免在餐桌上咳 嗽、打 喷 嚏、呕 气。万一不禁 了,应说 声“对不起”。酒宜各 随 意,敬 酒 以礼到为止,切忌劝 酒、猜 拳、吆 喝。如餐 具坠 地,可请侍者拾起。有意外,如不慎将 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如欲取用摆在同 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 伸手 横 越,长驱 取 物。如 系 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4、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主食进行中,不宜 抽 烟,如 需 抽 烟,必须先 征 得邻 座的同意。在餐 厅 进 餐,不能 抢 着付帐,推拉争付,至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抢付帐。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5、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二、西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东方人进餐时的主要工具是筷子,而西方人进餐时则要用刀叉。进餐时,餐盘在中间,那么刀子和勺子放置在盘子的右边,叉子放在左边。一般右手写字的人,饮用西餐时,很自然地用右手拿刀或勺,左手拿叉,杯子也用右手来端。在桌子上摆放刀叉,一般最多不能超过三副。三道菜以上的套餐,必须在摆放的刀叉用完后随上菜再放置新的刀叉。刀叉是从外侧向里侧按顺序使用(也就是说事先按使用顺序由外向里依次摆放)。进餐时,一般都是左右手互相配合,即一刀一叉成双成对使用的。有些例外,喝汤时,则只是把勺子放在右边——用右手持勺。食用生牡蛎一般也是用右手拿牡蛎叉食用。刀叉有不同规格,按照用途不同而决定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区别。吃肉时,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号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开胃小菜时,要用中号刀、叉或勺一般随刀的大小而变。
喝汤时,要用大号勺,而喝咖啡和吃冰激凌时,则用小号为宜。
吃西餐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如果是合餐,每个人都可从大盘里取用的话,那么一定有备用的公用叉或勺供大家使用。使用叉需注意:不能用叉子扎着食物进口,而应把食物铲起入口。美国人食用肉类有时先用刀把肉切成块状,然后用叉子送进口中;而欧洲人一般是边切边吃,而且是铲起来送入口中。如食用某道菜不需要用刀,也可用右手握叉,例如意大利人在吃面条时,只使用一把叉,不需要其他餐具,那么用右手来握叉倒是简易方便的。没有大块的肉要切的话,例如素食盘,只是不用切的蔬菜和副食,那么,按理也可用右手握叉来进餐。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在餐桌上进餐,一边要享用美食,同时大家当然也要开心畅谈一番。但手里拿刀叉时切勿手舞足蹈地谈论,也不可将刀叉竖起来握在手中,切勿放肆大笑或大声喧哗,这会让人感到胆战心惊, 实际上这种危险的举动的确对人对己都是一种威胁。叉子和勺子可入口,但刀子不能放入口中,不管它上面是否有食物。礼节的要求有其道理,刀子入口也是危险的。
下面我介绍一些西方文化中的餐桌礼仪
(一)订餐准备
作为主人,选择预定餐馆当然是您的职责。应当至少提前一刻钟到达餐馆,做一些准备工作。如告诉餐馆您是这次宴请的主人,并请求餐馆不要把宴请的帐单拿到餐桌上,这样也显得对客人的尊重。试想一想,当服务员把帐单拿到餐桌,且不说客人不会去拿宴请的帐单看花费多少,但总让人感觉到心里不舒服。提前到达餐馆后,您也可以有时间欢迎客人的到达。当您的客人到达时,您在餐馆欢他的到达,一方面客人很高兴,因为客人获得了您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您的主人地位,客人如同到达您的府上。如果因种特殊原因,如突然出现堵车等突发事情,您不能按时到达餐馆,您应当立即通知您所预定的餐馆,告诉餐馆您的客人什么时候到达,客人的长相等,以便使您的客人落座,不要使其失望。同时,尽快与您的客人联系,告诉他您马上就到,请不要着急。
(二)祝酒
酒,是宴会不可缺少的饮品。在中国,特别是好朋友见面后,共饮几盅白酒,才能表达好友之情。特别是在北方,如果朋友见面,不喝醉似乎不显真情。这是中国的餐桌文化。西方的餐桌文化与此完全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宴会上所选择的饮品由客人自己选择。一般来说,在中国,除了开始主人致祝酒词外,即使不像老朋友聚会那样“打通关、划拳”也要不断的轮流向客人祝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因为我们中国人认为,喝闷酒,憋的慌。可是在西方文化中,恰恰与之相反。在宴会开始,在主人致祝酒词后,不要不断向客人祝酒。如果不断轮流想客人祝酒,客人就会觉得不舒服。在中国,祝酒后,一口把杯中的酒全饮干。因此我们称“干杯”。在西方,当祝酒后,只是稍喝一口,并不饮干杯中物。这样才显得文雅。
(三)进餐
进餐时,不要张大口咀嚼;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兹兹”的响声,这些都是一些不礼貌的行为。这与我们中国的礼仪相同。在我们的中餐中,主人为了显得自己对客人的热情,时常会不断给客人夹菜。可是在西方文化中,如果您不断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论文2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又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第3篇: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一、中国的餐桌礼仪
根据文献的记载,早在我国周代,饮食礼仪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比如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我们在影视剧中也经常可以看到。
中国餐桌礼仪中的禁忌:与中国的传统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不要触犯了他们的禁忌,因为中国人通常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在用餐时犯了禁忌会带来厄运。比如说吃鱼,当吃完一面鱼身,需要用筷子翻转到另一面时,通常开车的人是不会动筷子去翻
第4篇: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都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的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
第5篇: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推荐)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一、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本质上就是文化。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是民族社会在长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各种地理气候、政治生态、经济等因素的无形凝聚,已成传统,相对坚固。它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一种
第6篇: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方在餐饮礼仪方面有许多差别。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礼仪日臻成熟和完善,它们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在20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我们的祖先也曾与现代人一样,使用刀叉而非筷子。刀叉要同时使用左右手,因此人与人之间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时刀叉只适于近距离的传输,大概也就限于从胸前的盘子到嘴之间。如果这个距离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长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说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径更长。显然,刀叉承担不了这个距离的传输功能。而筷子出现后,合餐就方便多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西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