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
中国餐桌文化
一、概述
中国餐桌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有“民以食为天”(Food is eating well-deserved for human life)、“丰衣足食”之说,今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俗语。人们把饮食文化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常我国古代一般“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然而由于器具、几案、餐桌椅形和时代、地域的不同,“上座”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两汉以前,“席南向并向,以西方为上”(《史记·项羽本纪》),既以而朝东坐为上。而在坐北朝南的“堂”上,则是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为东向。隋唐以后,开始了由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转变,方形、矩形餐桌均已齐备,座次利益也随之有了新新的变化。清中叶后圆桌出现,一般取向阳或向门之位为首以饮食的好坏来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而盛大的节日也都与饮食相联系。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一直延续至今。
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重视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正向多元化发展。自清代以来,一些西餐礼仪被引进。中西餐餐桌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二、分配方式的演进
中国最早实行“分餐制”(the individual serving),到了北宋后期才进化到如今的合餐制。分餐制的历史远远长于合餐制。由于早期食物相对匮乏,“按人均分”是比较合适的分配原则。无法满足人们的口味、习惯的不同是分餐制的缺陷。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食物逐渐充足起来,种类越来越丰盛,分餐制显然不能适应食物多样化的发展。于是合餐制便逐渐取代了分餐制。
合餐是历史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其演进过程的本身,也体现在对社会行为和文化的巨大影响上。合餐共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养成了对他人关心照顾以及我们民族廉让的美德,也使中国人变得温良和善,进而增加了家人的凝聚力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培养了中国人的沟通能力,创造了沟通场所,增加了合作机会;满足了人们对食物多样性的需求,以及丰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也养成了中国人好商量、好通融的性格。
三、宴席座次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人自古崇尚礼仪,而中国最早的礼和最普及、最重要的礼,可以说就是食礼。在中国宴会繁溽食礼的基础仪程和中心环节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礼——“安席”。宴席上的贵客或主人应坐“上座”。
位。
现代较为流行的座次礼仪是在继承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借西方宴会上以右为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
四、餐具的演进
我们的祖先也曾与现代人一样,使用刀叉而非筷子。刀叉要同时使用左右手,因此人与人之间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时刀叉只适于近距离的传输,大概也就限于从胸前的盘子到嘴之间。如果这个距离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长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说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径更长。显然,刀叉承担不了这个距离的传输功能。而筷子出现后,合餐就方便多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进食,与他们保持分餐制是互为因果的。
现代中国常用的餐具有:筷子(chopsticks)、勺子(ladle)、盘子(plate)等,它们分别与西方的刀叉(knives and forks)、铁匙(spoon)及碗(bowl)相对应。它们的使用,亦有讲究。
五、餐桌礼仪与宗教、迷信、节日的关系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人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的发生。每年农历12月24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事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而许多节日亦与饮食息息相关。如春节吃年夜饭、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凡此种种,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团圆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到另一面。人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着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饭碗的中央,因这样有点象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很严格的顺序上菜。通常在意大利宴请少量宾客时一般只有三道菜,桌上放有面包,可以自取。而这与在中国满桌的美味珍馐是完全不同的。在此时饮咖啡与茶上也有一些不同。在中国比较随意,由主人给客人一杯杯斟茶,没有用小碟。而在意大利,饮茶与咖啡时只端杯子,将小碟留在台上,喝完后,一定要把杯子放回碟上。
在席间,中国的主人往往很热情,敦促客人在吃大喝是完全合理的,并频频给客人夹菜、劝酒。在意大利,主人一般不管这些,而是只与客人聊天,旨在创造一种自由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面发出声音,这不单只是不礼貌,亦意味前“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到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西方餐桌文化
一、意大利与中国餐桌礼仪的不同之处
意大利(Italy)的美食众多,是世界的美食之都之一。中国的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两国的餐桌礼仪却是大相径庭。不同的餐桌礼仪也彰显出两国文化上的迥异与不同的东西方的风土人情。
我们暂且就两国请客吃饭的话题展开,以局部观整体。
就从客人进门开始说起。意大利人举办聚会,主人都要早早地在门口迎接,客人也一般会带来酒、甜食或一些纪念品,这在中国也是一样的。但意大利接受礼品后,礼貌的做法是当面拆开礼品并加以赞美,而这在中国是相当不礼貌的一种做法。在中国主人收到礼品后应先放置在一处,待客人回去后再拆封。
入席时,单从餐桌的选择上,就有不同。在中国,圆形餐桌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以右为尊,主人坐在右首并面对正门而坐。而在意大利宴请宾客则喜用长桌,一家之主的身份因而比在圆桌上好辨认。此外,在意大利安排座位也比较随意,依客人喜爱而定。
上菜是有最大的不同。在中国是在桌上摆满所有的菜,客人随意夹取。而在意大利,实行分餐制,并且菜是按沙拉、开胃菜、副菜、主菜、甜食、咖啡或茶一道道按
自在、宽松从容的氛围。
二、加拿大餐桌礼仪
加拿大(Canada)是一个移民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别有一番情趣。
对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家里还是酒店宴请朋友,一般都离不开烟酒,否则就有怠慢之嫌。然而,在加拿大请客吃饭则都不设烟酒。饮酒者只能在领有酒牌的地方或住宅内喝酒。在这些地方以外饮酒都是违法的。由此可见,加拿大人十分重视健康,甚至将禁烟禁酒的规则搬到了餐桌。而在中国则没有这样的特殊礼仪。
你听说过加拿大的“冷餐宴会”吗?那就是因为菜肴烧得比较早,时间一长,也就成了凉菜。加拿大人喜欢吃冷食,而中国人则有所不同,热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加拿大人宴请客人是不安排桌席的。通常是客人们手拿一次性使用的塑料餐盒和叉子,自己动手随意选取自己喜爱吃的食物和菜肴,然后自找地方用餐。客人们可无拘无束,如果没吃饱,还可以去取食。食毕要将一次性餐具放到废物的大塑料袋中。而中国人热闹,大多一堆人围成一桌进餐,而且讲究排列位次,通常是有主次尊卑之别。在中国的宴席中,必须要所有人都到齐了,才能开始进餐。中国人用筷子最有讲究了,如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象指挥似地舞筷子,不能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这样不吉利。
加拿大的餐桌礼仪除了以上几种特别的要求外,大多数与其他西方国家的没有什么差异,同样要注意坐姿和刀叉的使用,同样与中国的餐桌礼仪大有不同之处。
[总结] 餐桌文化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这种理性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却大大阻碍了如饮食文化的发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三、餐桌上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
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是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得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展。西餐讲究营养、菜色的搭配,讲究餐具与服务,但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较为单一。
而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这也是中餐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民以食为天”的后半句是“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使不够营养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
二、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直到主人一请再请,才慢条斯理地“恭敬不如从命”。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请吃。”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实事求是,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Would you like another piece of meat pie?”(“想再来一块肉馅饼吗?”),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Yes, please!”或“Thank you.A piece of meat pie.”倘若你确实什么也不想吃,只需简单地说:“No.Thank you.”就可以了。而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会不高兴。典型的英语客套话是:
客人:It’s delicious.(味道好极了。)/ This meat is beautifully tender.(这肉鲜嫩可口。)
主人:Thank you.I’m glad you like it.(谢谢,我很高兴你喜欢吃。)
有些不了解英美人习惯的中国人,到英美人家里做客,也客气一番,结果他们请你一遍,至多两遍,便以为你真的不想吃。英美人第二次的问法经常是:“Are you sure? It’s no trouble.”(“真的不要吗?一点也不麻烦的。”)注意,这可是最后一请,如果你再客气,只好去喝西北风了。此外,英美人认为菜吃不完留在盘子里,是很不文明的行为,所以宁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饱,可大大方方地跟主人说:”Oh, this is delicious.”(“哦,这真好吃啊。”)并再要些刚才吃过的菜,主人对你欣赏他们的菜,会感到很高兴。
结论:所以,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文化促进饮食的形成,饮食反映出各国的文化。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世界体现了不同的餐桌礼仪。
(一)座次安排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你是主人,则以和缓的动手,指向某张椅子并对客人说:“请坐这里。”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如果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要是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的交流而变的模糊。中西方餐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使两者更趋于完善、科学。
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餐桌礼仪
中方——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至今,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西方——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放在大腿上。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须穿上得体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礼物,处处表现优雅的言谈举止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西方孩子一般两岁时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四岁时就学到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
在儿童的餐桌礼仪中,美国人还注重进行环保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应知道哪些是经过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前,他们会在家长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水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3 ]对于这种餐桌教育,美国一位老师说:“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
中国和美国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并各有特色,档次高一点的饭店,会用餐巾予以区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随便坐,除非你打算好请客。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门边面对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便会引领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则走在最后面。有些细心的主人也会在餐桌上放置姓名卡,以示座次,如果没有这项安排,那么座位安排原则一般为:座次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为原则,男主客优先入座,其位置在女主人右边,而女主客在男主客右边,其它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就座。男女夫妇分坐显示出了美式宴会的开放及活泼,希望能藉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来增进彼此间的熟稔,同时也可使用餐话题多样化,气氛和乐。
入坐原则是客人先入坐,长者先于年轻人入坐,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坐,陌生人又先于熟识客人或家人入坐。(二)上菜顺序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然后是咖啡或红茶。至于水果,可上可不上。
(三)餐具
中餐的餐具主要包括筷子、碟子、调羹、碗、调盘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座子上或放在纸套内。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
西餐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子、玻璃杯等。在摆放方法上,中餐较为简单,而西餐就比较复杂。世界上高级的西式宴会摆台是基本统一的。共同原则是:垫盘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事物时,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四)表示停餐方法
中方: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西方: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五)手机:在吃西餐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开手机,除非你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手机铃声都会很小声,有电话要中西宴客方面的另一大差异,也就是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
所以,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人们尽情的享受这美味佳肴。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西方人以饮食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他们自然要遵守某些规范,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通过中西餐桌礼仪的比较,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给大家说“对不起”,然后起身出去听电话。这一条吃中餐的时候也适用,在用餐的时候听电话走到哪里都是让人唾弃的。
讲到吃的礼节,不同的国家或文化常存在着许多差异,亚洲人认为挺礼貌的举动,欧洲人见了可能感到很不文雅;中东国家餐桌上特殊的用餐礼仪,到了美国人的餐桌上使用起来就变成了粗鲁的动作了尽管有着许多不同。换个角度来看,西方的宴客形式,从正式到非正式,远远多于中国。大致说来,他们有以下八种宴请形式:有席位的宴请(seated dinners),自助餐(buffet dinners),正式午餐(luncheons),招待会(receptions),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ies),聚餐会(BYOB and BYOF=Bring your own bottles and bring your own food),野餐(picnics),茶会(tea parties)。而从传统习俗上说,中国人请客,不论按长、尊、主、次围桌而坐,满桌丰盛的酒菜,主人频频劝酒,客人谦让礼到。中国人觉得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另外宴客时崇尚热闹欢快的气氛,讲究面子排场。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较随便的形式则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几个菜,小酌一番。这种随便的宴客形式不讲究礼仪,不讲究坐次,不讲究饭菜,只讲气氛的和谐、主人的热诚、主客谈话的投机。当然,近年来西方的一些宴客形式,如酒会、招待会、自助餐或冷餐也会传到中国,但这些多是官方或单位出面组织的宴请形式,平民百姓还少有实行。其次,中西在宴客的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而中国人请客吃饭,重在饭菜本身。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丰富多彩。如果做得到,一定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否则,很难称的上是在请客。中国人宴客时重视饭菜本身起源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在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中食为首。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人,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识,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再不足道中。由于这一点,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尤其在烹饪方面不但逊色于中国,也远不如法意等国。他们的传统饭菜比较单一乏味。但比较注重营养,力求口味的清淡和膳食的均衡。
誉、自我中心、创新 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 构简单,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 为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另外——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差异:中国与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有不同之处,中国人比较喜欢大伙儿到茶楼,因可品尝更多款的点心及菜肴,虽然茶楼都备有二人饭桌,但大多数是供四位或以上食客用的饭桌。茶楼通常很噪吵,气氛不像西式餐厅浪漫,若二人吃饭,可考虑不选择去茶楼。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一、中国的餐桌礼仪根据文献的记载,早在我国周代,饮食礼仪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比如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方在餐饮礼仪方面有许多差别。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EAST AND WESTAbstract and Key WordsAbstract: Table manners are the rules of etiquette used......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都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和看法一、中国的餐桌礼仪根据文献的记载,早在我国周代,饮食礼仪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比如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