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马说》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题 23、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
课标要求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注音:
祗()骈()尽粟()一石()槽枥()
2、解释字词
祗:一食:虽:且:等:安:材:通:外见:策之:执策:
3、翻译句子(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
(1)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4、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有什么态度?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3.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理解主旨,走进更深境界。
1.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
2、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五、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六、达标测试:
1、找出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才()
(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3)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B、尽粟一石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策之不以其道
4、课内精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B。策之不以其道/不以物喜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2).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答: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答:
答案:达标测试:4、阅读题(1)、C
(2).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才,鸣之能通其意。
(4).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板
书
设
计 马说 韩愈
千里马伯乐
食马者:不知马
托物寓意
教
学
反
思
东都中学课时备课专用稿
学科语文
年级八年级
姓名邢伟
时间2013、1
邢伟
第2篇:《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重点】
翻译并背诵全文
【难点】
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课前预习(早读课30分钟)
一、课前预习及自我检测
一、 明确“说”这种文体
“说”:
二、 作者及其资料
韩愈“
三、 练习
找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
1.才美不外见通,含义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含义是
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含义是
4.其真无马邪通,含义是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通,含义是
古今异义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今义:
2.是马也古义:今义:
二、展示课导学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字应当认,容易错读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4、翻译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1.自行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尽量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2.小组交流疑难之处
5、背诵课文
试着速记、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设计
一、能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
二、默写课文
课堂导学学习设计
1、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思考:
①本文的体裁特点?
②.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研读
1.用原文填空
①千里马的处境
②千里马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有
③食马者的愚蠢表现在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⑤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⑥我还知道的有
2.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3.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6.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
四、拓展提升
在封建社会,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课堂检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①.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③.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④.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
⑤.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课后训练学案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4、原文理解: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那些不公平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那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
(7)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
【我的收获与反思】:
于美洋
第3篇:《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备课时间:2012、3、20主备人:范伟东审核:初二语文组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 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 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师寄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案】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