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浩瀚的海洋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7-03 07:13:4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更浩瀚的海洋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 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3、 品味作品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理解作者对哪几种人生态度的否定。

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更浩瀚的海洋

鄙弃:悲观厌世者 轻浮乐天派 虚伪慈善家

 溺于幻想者 虚无空想家 舍本求末者

我和我的心逃避生活者

 追求:纯洁、爱与美,理想境界

 

第一课时

一、介绍纪伯伦

二、初步阅读课文

1、配乐读课文(配《南极物语》)

2、学生自由质疑

三、思考:

“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1、把盐撒向大海的悲观厌世者。道具是盐,盐的味道是又咸又苦的。坐的岩石是“灰色的岩石”

2、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的人。道具是糖,糖只有甜的味道,这是一个没有体会过生活的全部味道的轻浮的乐天派。坐的岩石是“白色的岩石”。

3、捡死鱼放回大海的虚伪的慈善家。道具是死鱼,行为是“怜悯地把死鱼”放回大海。

4、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行为是在沙滩上一遍遍重复地勾画自已的想象。

5、追求虚无的空想家。道具是泡沫和一只玛瑙缸。

6、不懂得什么是真正价值的庸人。道具是一只贝壳,行为是背对大海,听一只贝壳的轻微声响当作是大海的声音。

7、为拒绝痛苦而逃离生活的懦夫。行为是把头埋在沙子里。

四、作业

字词积累

 

 第二课时

一、进一步研习课文

可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体验反思:联系实际,针对上述若干种人生态度,发表自已的感想。

2、“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一种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通过对“不配”、“离开”、“无法沐浴”、“要小心”、“远远的”、“不宜”等词语听分析,“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的情感是鄙弃和否定。

3、“我和我的心”不愿意和这些人呆在一起,所以“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其中“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应该怎样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作品中关键句和关键语段来分析,如“要用海水小船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我一次次离去,与那种种人生态度的格格不入等等

“寻找更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纪伯伦追求的是一片真善美的净土,一种纯朴简单的生活,他曾说过:“心灵本是纯朴简单的,心灵的表现也是纯朴简单的”。

纪伯伦对爱和美也有如饥似渴般的追求。“我愿意为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4、读了这一篇文章,你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二、作业

搜集纪伯伦的经典作品进行扩展阅读。

第2篇:《更浩瀚的海洋》教学设计

《更浩瀚的海洋》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本文是对人生理想进行深刻思考的。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

态的否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教学中,可通过朗读、研讨、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二、作者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等。用阿拉伯文发表的有散文《音乐短章》,散文诗集《泪与笑》、《暴风雨》,诗集《行列圣歌》,以及《珍闻与趣谈》、《与灵魂私语》等。用英文发表的有散文集《疯人》,散文诗集《先驱者》、《先知》、《沙与沫》、《人之子耶稣》、《先知园》、《流浪者》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纪伯伦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裁的作家,《先知》为其代表作。

纪伯伦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流露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力量。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最早的中文版是冰心译的《先知》。他在逝世0周年和诞辰100周年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被纪念。

三、题目解说:看一看

“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词,用其修饰“浩瀚”,说明还有比这更辽阔的大海。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对七种人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四、整体感知:读一读、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

2、“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把盐撒向大海——悲观厌世者

坐在白色岩石上,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轻浮的乐天派

捡死鱼放回大海——虚伪的慈善家

沙滩上一遍遍重画自己的想象——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撇去泡沫倒进玛瑙缸——追求虚无的空想家

背对大海倾听贝壳的轻微声响——不懂价值、自以为是的庸人

把头埋进沙子中——拒绝痛苦而逃离生活的懦夫

3、“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通过“不配离开无法沐浴要小心远远的不宜最糟糕”这些词语的分析,“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的感情是鄙弃和否定

4、“我和我的心”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离开这浩瀚的大海,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五、各抒己见:说一说

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1、“我的心对我说……”

明确:本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七次,作者在描述每一种人后,都用“我”和“我的心”的对话,对那种人进行否定,并以“不配看见我的身体”为理由,继续理想之所的追求。

2、“昨天,多么远又多么近的昨天,我和我的心一起走向浩瀚的大海,要用水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

明确:因为昨天已离去,再也不会回头,所以说“多么远”;而“昨天”是刚刚才过去的,又是“多么近”,这里慨叹时光流逝的意味。“洗去身上的灰尘和污垢”,实际上是洗去灵魂的灰尘和污垢。(也表现出寓言的元素。)

3、“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明确: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是卒章显志,在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离开后,作者执著地追求理想境地的精神品格跃然纸上。这里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抒发出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六、合作探究:想一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更浩瀚的海洋”象征着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版块,旨在通过探究性思考和对话让学生构建出新的认知体系。)

3、结合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对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担忧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摘自纪伯伦《泪珠和欢笑引言》

【明确】作家在最后说“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因素: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引文表现出诗人的人生观念——“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这段引文可以看做是对本文的一段注释。它直接抒发了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七、深入思考:议一议

写作特点分析(本文具有寓言的特点,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

(1)象征手法和复沓写法的运用。

作者以七个相似的行文思路,通过七个场面象征了七种人:悲观者、乐天派、慈善家、苦行僧、空想家、自以为是的庸人,懦夫,并对他们一一否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不懈追求的精神。

(2)借鉴寓言的写法,以此喻彼,使主旨深入浅出。

本文通过“我一次次离开”,表达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一主题。作者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富有哲理或象征一样的简单小事,以此喻彼、以小见大地阐发深刻的道理,或寓言,或散文,力求言近而旨远。

(3)结构严谨,语言生动。

本文通过“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以时间顺序来构思全文:想去—寻找—离开,线索清晰,用意鲜明。本文的语言是接近诗歌化,很自然地营造了一个诗的意境,使读者在潜移默化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八、学以致用:写一写

“我”找到了“更浩瀚的海洋”吗?如果找到了,是什么样的?没有找到的话,“我”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展开想象,运用象征的手法,给本文续一个结尾。

九、积累运用:抄一抄

谈谈在你们的记忆仓库中适合今天所学文的名人名言。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只有在斗争中无所畏惧,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张志新

有一些人追求永恒的美,他们把无限放到他们的短暂的生命里。另外一些人胸无大志地活着。——罗曼罗兰

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梭罗

(用生动的名人名言再次对学生进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熏陶)

第3篇:《更浩瀚的海洋》教案

《更浩瀚的海洋》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更浩瀚的海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更浩瀚的海洋》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品位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课前准备

1、扫除阅读障碍,生字识记

瀚(hàn):广大。如:浩瀚。

裸(luǒ):露出,没有遮盖。如:裸视。

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如:镶牙。

悯(mǐn):1、怜悯。如:其情可悯。本文可取此义。

2、忧愁。如:悯然涕下。

谧(mì):安宁,平静。如:静谧。

撇(piē):1、弃置不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更浩瀚的海洋》教案

《更浩瀚的海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诗人抒发的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4、体会课文诗化的语言、意象,尤其是全诗的境界。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对哪几种人生态度的否定。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撇泡沫

怜悯

萋萋

2、解释词语

顶礼膜拜:表示极度崇拜。撇:从液体表面轻轻地舀。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作者以他那惯有的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我们随着作者的视线,倾听作者的心声看到了七种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表现及他们所代表的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作者用“我”的一次离去,说明“我”与那种种人生态度的格格不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作者简介:纪伯伦(188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4、《更浩瀚的海洋》教学设计

4、《更浩瀚的海洋》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更浩瀚的海洋》是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这是篇寓言式的散文,以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这以前已经多次接触了写景散文,对于散文的阅读方法都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对散文中的“形”与“神”都有了一定的把握。通过学习,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有了初步的感知。而本课的学习,则会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形象的描绘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从而掌握议论性散文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品味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对理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更浩瀚的海洋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更浩瀚的海洋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