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诵读提示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21 07:13: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沁园春·长沙》诵读提示

《沁园春·长沙》诵读提示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作品原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朗读前可先划分节奏,标出停顿、重音和韵脚,再尽可能把自己想像成站在橘子洲头的青年诗人,面对大好秋色,然后吟诵这首词。这就可能更深入地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人的情怀,从而更准确地读出这首词的意蕴。

诗词的朗读背诵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的方法,加强记忆。如《沁园春·长沙》中的`“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通“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物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出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再由此回忆起曾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了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抓住这些词语后再背诵全词就容易多了。

第2篇:沁园春长沙诵读方法指导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朗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前三句应慢读,其中,“北”字要重读,“橘子洲头”这句要稍稍拉长。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层用不快不慢的语速读,其中,“看”字为领起字,要读的稍长,“万”字起一个强调的作用,所以要重读,“层林尽染”的语调稍微降一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语调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字要重读,“浅”字也要重读,不过是很轻松的感觉,想象当时的语境是,鱼儿自由自在的在水里嬉戏,游来游去。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属于快读部分。“怅”要重读,读出诗人的那种豪情,“问苍茫大地”这句的语调要升高,“谁主沉浮”要读的稍微长些。

从上阕中,要读出作者的乐观的积极的感情以及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句的朗诵不做重点要求,只需读对节奏即可,其中的“忆”字是下阕的领起字,稍重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要读的长一些,剩下的语句只需有一些升降调的起伏即可,要读出当时那个年代像毛泽东,蔡和森,他们那一群革命青年的蓬勃朝气与活力。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也属于快读部分。和上阕要求基本相同。“曾记否”,这句重音应在后,“到中流击水”语调升,最后一句读的长,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从下阕中,要读出革命者对于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

第3篇: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 长沙》说课稿

李寿华

导语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鉴于此,特制定以下几点宏观的教学原则

单元教学理念: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 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沁园春·长沙》诵读提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沁园春·长沙》诵读提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