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沁园春长沙”。
(一)导入新课
导语:T: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T:这么多描写秋的诗句都在描写秋的什么?作者是带着什么感情来写秋天的? 没错,正如刘禹锡《秋词》中所说:自古言秋多寂寥啊。
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大都是为了表达一种凄凉、落寞、孤寂之感。
T:那么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又是如何的呢?他要表达的是哪种情感呢情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沁园春 长沙》
(二)初读
T:首先,《沁园春 长沙》是什么题材啊? S:词
T:词兴起于__隋唐__,盛行于_宋_,配乐歌唱,始称“_曲子_”或“_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_长短句_”。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又称为“诗余”。
T:九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沁园春雪》也是毛主席的作品。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试着回忆一遍,一齐背诵:S: T:既然是词,必需有词牌。词牌是什么?
T: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这里的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后花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曲述说这件事情,沁园春的词牌由此得名。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沙》 T:了解了词的基本知识,接下来让我们正式进入本篇课文。首先,同学们先对照注释,自己自由朗读全诗,并作脚注。读完后我会请两位同学试着带着感情来读一读。初步感受毛泽东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巡回指导)
1、好,哪位同学先读一遍?再请一位男生(女生)读
2、很好,两位同学都花了一定的心思来读。但离毛主席的情感还有一定的距离。
3、好,来大家试着齐读。
4、读得很好,读出了词中的停顿和轻重音,接下来我们再听听名家的朗读(播放音频朗读),并结合韵味示意图作标注。
5、再来齐读
(三)研读
T:很好,经过多次朗读,我们知道词要按照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那我们读出来就有一种音韵美。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读呢?接下来就来仔细研读这首词,一起走近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上片(女生齐读)。T:上片主要写了什么?S:景物
T:没错上片重在写景。那么作者由哪一个字开始写景?(看)在诗中称为什么字?
T: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在描绘这些景物时,你觉得哪些词用得比较独到或比较传神?(提醒:动词,为什么用得好)。等会儿请同学回答。T:哪位同学来说说景物?
请同学上黑板分别标注出来(两个同学,再请同学补充)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鹰击长空(强劲有力之势),鱼翔浅底,(自由轻快)(仰视,俯视)万类霜天竟自由。
T:这么多的景物,作者用了几句话来描述?
T:在这短短的7句中作者就描绘了这么多的景物,我们读起来乱不乱?S:不乱 T:那为什么不乱呢?作者是用了什么顺序呢?诗人怎样看的?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T:很好,由远及近,有俯视有仰视,真可谓“远近高低各不同” T:那么这里那些动词用得比较独到呢?来,大家来说一说。原因? T:“染”为什么用得好?
T: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两个 “染”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S:用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写出了层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漫山遍野的枫叶像火一样
T: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还会让人联想起哪句诗?
T:“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意境开朗,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这里就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T: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你联想到什么? T:对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们联想到了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T:还有什么动词?击?
T:“鹰击长空”其实是说雄鹰在天空翱翔,那么,“击”改成“飞”可以吗? S: 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T:“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浅底”是指“水浅”吗?
S:从物理学上讲,“翔”比“游”受的阻力小,当然更轻快自由了。“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T:所有这些词,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据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
毛主席锤炼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值不值得学习?
T:我们分析完了景物,那么在诗歌当中我们称这些景物为意象?意象指什么? T:“意象”指言意之象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通俗的说就是词人眼中所看的或想象出的用以表达心意、情志的景物)T:那么我们说诗词当中很多意象会构成什么?(意境)T:那么在这里构成了怎样的意境、画面?(湘江秋景图)
T: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展开想象,带着背景音乐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变为彩屏,火红的枫林,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江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金风送爽,满山的枫叶,像烈火熊熊燃烧,江水缓缓流淌,千百船只竞相踏浪穿波,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被风鼓紧的白帆,游鱼闪闪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T:好,如果你是作者当你看待这样的风光时,你会怎样站在橘子洲头?来,请一位同学表演一下。
T:那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该怎样翻译呢? S:在寒秋之际,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T:没错,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S:运用了倒装。有什么效果?“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T:这个“独”字让我想起了柳宗元的《江雪》,还记得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T:背得很好。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而我们刚刚说到本词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词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T:对。当时,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身处险境的诗人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就像一个 “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T: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毛泽东在这里是像古人一样悲秋吗? S:不是
T:那表现出作者什么一样的心情?齐读上片的最后三句 T: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什么问题? S:“谁主沉浮?
T:毛泽东有没有作出回答?这个谁指的是谁? 下面请男生齐读下片,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 T:这个谁指谁?
T:下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1.下片的领字是哪个?
“忆”“峥嵘岁月”1.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2.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3.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4.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2.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才华横溢”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热情奔放
3.结尾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结尾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以拼搏为乐的凌云壮志,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5)归纳总结,把握词中所抒发的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T词中运用了哪些关键动词来抒情? 立--豪壮 看--喜悦 问--惆怅 忆--自信 记--豪迈
按刚刚同学们所说的情感:豪壮、欣喜、忧思、自信、豪迈(与动词一一对应)老看看整首词的情感场景。现在我们把情感把握住了,然后再回到刚刚的韵味图中去。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清楚,为什么有的地方要读得快、读的重、读得急,现在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请五个同学接力读)3.人生(第三步)
在这首词中充满豪气,主题?
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作者的理想抱负不是在看到眼前秋景才产生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学生谈谈启发。
三、背诵
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体会诗歌通过意象构成意境表达情感的特点,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3、体会诗人昂扬的革......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是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全......
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