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骑竹马评课稿
骑竹马评课稿
李老师执教的《骑竹马》一课,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课标修订版音乐教材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是一节音乐欣赏课。《骑竹马》是一首很简易的钢琴独奏曲。如果按照常规的欣赏教学方式,介绍乐曲,聆听乐曲,可能只需五分钟就能完成该乐曲的欣赏教学。但李老师“借曲发挥”,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以活动参与的方式,充分体验感受音乐,参与表现音乐,将音乐欣赏教学最大效益化,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低年级小朋友注意力不能过久集中,如果仅让低年级小朋友安静聆听音乐,我想教学效果应该会大打折扣。据有关研究认为: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成人,在欣赏艺术时,可以通过无外显行为的内部操作来设置期待和获取期待的满足,而缺少艺术经验的儿童只能更多地通过可见的外部操作来产生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满足。所以,对于活泼好动的中小学生来说,尤其是小学生来说,多设计适当的动作,引导参与表现是一种较好的体验音乐方式。李老师关注低年级小朋友的学习特点,结合乐曲的表现特点,大胆设计音乐参与活动,让音乐欣赏课“动”起来,“活”起来,精彩起来。
该欣赏课的开始不是介绍乐曲,而是随音乐用声势动作拍胯+拍肩+拍腿随乐模仿老师的动作参与表现。声势动作简单易做,能帮助学生感受和音乐表现情绪特,而模仿老师做,则降低了参与表现的.难度,也能使教学显得更流畅,不纠结于动作学习之中,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感觉到轻松和愉快。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设问,让学生对该首乐曲的情绪、音乐风格特点、演奏乐器有了整体的把握和了解。
如果上一环节是对于音乐整体的感知,是初步聆听体验。那接下来的“随图谱感受解析音乐”环节的教学,则是对于该首乐曲的深入体验聆听。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曲式结构对于他们很陌生,也不注备了解音乐曲式结构的音乐知识基础。所以,如果以一种理性的方式跟小朋友讲曲式结构,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李老师利用低年级学生注重形象思维的特点,采用图谱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图谱,把握了乐曲的结构,了解乐曲旋律表现特点,加深了学生对于乐曲的体验和理解。
学生了解乐曲的结构和旋律的特点后,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根据各段音乐的表现特点,大胆创编动作参与表现。同样是随乐参与表现,与最开始的模仿老师动作参与表现相比,显然,这是更深层次的参与表现,是建立在学生创新基础上的参与表现。这也体现了该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特点。
音乐主题是音乐中具有特性并处于显著位置的音调,有鲜明的性格,多半富于歌唱性,易于记忆。欣赏一首音乐作品,学生很难将旋律全部记住,而音乐主题往往是音乐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并出现频率最高的,学生容易记住。学生记住了音乐主题就会对音乐作品印象深刻。同时,音乐主题又是乐曲的精华部分,音乐主题一般较为集体中表现了乐曲的情绪与情感或音乐形象,抓住了音乐主题,也就把握了作品的要领。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主题,对激发兴趣,引发联想,加深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李老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重点关注音乐主题,强调了学生对于该乐曲主题的演唱与表现,突出了音乐欣赏教学的重点。
短小的一首钢琴独奏曲《骑竹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充分感受了音乐美,更重要是的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与音乐表现的乐趣,并在参与音乐表现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教学价值。
第2篇:骑牛比赛评课稿[材料]
精彩与遗憾并存
——《骑牛比赛》评课稿 龙小 张华琴
今天聆听了胡老师的一节语文课,感触颇深。胡老师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平和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感觉用两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朴实,真实。这节课作为“新基础”下的研究课,有处值得我学习:
一、有生机
为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老师降低课堂教学重心,把课堂还给予了学生的意识。体现在:
1、还时间:传统的课学老师是主角,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对象。本课胡老师紧扣教学重点,抓住了“骑牛比赛”的精彩和骑手技艺的高超这一板块,通过说一说,想一想,读一读,评一评的方式。形成了新的教学过程。为释放学生的内在能量提供了可能,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以原有的听课模式中走出来。
2、还空间: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不只是只能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读一读互相说一说,互相评一评,互相帮一帮。如“这场激烈的骑牛比赛结果怎样呢?请同桌合作读一读第2节,并且找一找”。“你从哪能里看出这位骑手技艺高超?读一读相关句子,互相议一议”。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而且还提高了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当然,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3、还评议权:老师有意识地改变了课堂主要只有教师——学生一一问答,大多数学生处于听老师和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局面,课堂上,“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想对他说什么?”„„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互相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比较该怎么读,怎么说。
二、有发展
每天,我们跨进教室里,我们都要想想这节课,我该教会孩子些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不是一些积累?我们在提倡人。感悟情感的同时,不能否定工具,忽视语言文字,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睦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在《骑牛比赛》一课,胡老师重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教学伊始,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说一说这是一场()比赛,在整体感知下,学生带着学习的欲望走进课本。当带领学生欣赏完精彩的骑牛比赛,领略3位骑手的高超技艺后,胡老师不失时机挖掘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说说:此刻,面对这位骑手你想做什么?说什么?同时,面对失败的骑手,你又想说什么呢?老师给学生说的空间,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而且,这些语言文字的训练,都是立足于教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合的,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
有缺陷,有遗憾的课才是真实的课,这节课中还有几处值得商榷、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过程互动缺“领”
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作出只有,也应该、由不得教师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如:在理解骑手的技艺高超时,当一生读到“只有一个骑手技艺高超时,尽管公牛疯狂„„,他还是„„。”可以看出骑手本领大,为什么呢?此时,如果老师能带领学生看一看文中插图,图中公牛像发疯一样,又是蹦,又是跳,而且还喘着粗气,野性大发,而这位骑手却没有“摔下来”,还是牢牢地骑在公牛背上,说明他“技艺高超”。同时,学生也说到“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只两三秒钟„„”这句话也是说骑手“技艺高超”,老师重点领着体验民两三秒钟的短暂,如果老师再点一点:这是用对比的方法体现这位骑手的“技艺高超”,那么本课的重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缺少了图文的结合,学生没有真切的体验,老师一味地作“技术性” 指导,要求学生读出骑手的技艺高超,无疑是“空中楼阁”,学生难以体会。
二、重心下移不够
课堂上,老师不能只关心少数“尖子”学生,教育只为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服务,而是应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为“具体个人”确立。当一个问题下去,很多学生不明白怎么办,老师要有预设,要及时提供帮助,如“体会骑手技艺的高超”要发挥文中的插图的作用。如创设情境,“面对骑手,此刻你想说什么?”学生说的语言比较简单,如“拍照,画画,签名,亲一下”等,其实,第二个学生回答得很好,他说:“你骑在狂性大发的牛背上,一点儿也不害怕,你真勇敢。我想请你签名”。这时,老师若能抓住这一生成资源,及时评价“你不光说出了想做的,而且还把心里话说了出来,真是好样的。”这样老师的评价,就给后发言的学生明确了方向,对内化文体的语言,揭示文章的中心也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正因为有这些缺憾的存在,我们的教学才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古人云:“天在山边,走近山边,天又远;月浮水面,月还深。”我们的教学就如这天边的远山,水里的浮月一样,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远没有永恒的标准。只有我们在语文教坛上不墨守陈规,不照搬照抄,而是独特钻研,另辟蹊径,富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透现出永恒的生命活力。
第3篇:骑竹马教学反思
骑竹马教学反思(合集19篇)由网友 “我要急支糖浆” 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骑竹马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篇1:骑竹马散文
骑竹马散文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时光回转,回到我的童年。一人一根竹子,当马骑在胯下,打马加鞭,我们在村子间穿行,欢闹着、嬉戏着。
骑竹马源于战争频发、烽烟四起的古代。男孩到了十三岁,就必须上战场。男孩们需要先学习本领,而骑竹马模仿战马奔跑,就是学习本领的伊始。在欢乐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当士兵,有的当将军,把战争场景还原,让残酷变成欢乐。当战争年代远去,骑竹马却流传了下来。
“驾、驾、驾……”我与小伙伴们,经常骑着竹马,在村子里欢快地奔走,把整个村子变得烟尘弥漫,充满了欢声笑语。一声声吆喝声中,我们相互较量,比赛谁是真正的王者,胜利者将成
第4篇:郎骑竹马来日记
郎骑竹马来日记
跳跳还在慢吞吞地吃饭时,喆喆甩着小辫子一蹦一跳地过来了,她的嘴角边挂着一颗饭粒。跳跳连忙放下饭碗说:“走,喆喆,我们去玩了。”
喆喆拉住跳跳的手一本正经地说:“不吃好饭,我就不跟你玩。”
跳跳看了一眼喆喆,又看了一眼妈妈,抓起筷子大口大口往嘴里扒饭。不到两分钟,跳跳扒完了碗里的饭,带着满下巴的饭粒,拉着喆喆直往楼下跑。
春天的傍晚,绿茵茵的草坪犹如穿上了碎花旗袍。跳跳和喆喆像两只淘气的蝴蝶在花丛里飞来飞去,把花瓣撞落一地。两个妈妈看见了,不约而同地喊:“不要跑不要跑,饭刚吃好——要肚子痛的……”
可是两个孩子都装作没听见,跑得更快更疯了。他们跑着跑着突然倒在地上,像皮球一样在草坪上打起滚。一会儿滚向一处,紧紧拥抱在一起;一会儿又各自分散,翻起跟头。他们的头发上沾满了草叶,小脸上饱染了花汁
第5篇:评课稿
评课稿
翁晓兰
为期两个周的课堂技能竞赛现已结束,在本次活动中,各位参赛老师都发挥了各自特长,精心备课。这几节课都各具特色,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宋海英老师上的是《泉城》一课,教师语言生动,普通话很标准,尤其是制作的课件很美,真实的泉城图片给了学生直观感受,表格的设计渗透着学法指导。胡发坤老师的《负荆请罪》是一篇剧本,胡老师能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分析重点词句进行指导朗读,指导朗读有方法,效果很好 ;学生所演的课本剧也惟妙惟肖,体现了剧本这一体裁的特点。叶梅君老师所执教的《姥姥的剪纸》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但她教学设计很合理,重点突出,精讲部分细腻、略读部分自悟,问题设计难易程度合适,突出了文章中心,是较为成功的一节课。闫霞老师的《轮椅上的霍金》讲解细腻,教法、学法指导明
第6篇:评课稿
《九色鹿》评课稿
胡老师执教的《九色鹿》,精彩纷呈,为低年级阅读教学树立了榜样。
一、这是一节扎实的课。
语文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课上要讲“字、词、句、篇”,要有“听、说、读、写”。课堂上,两位老师围绕语言文字,进行了扎实的训练。既注意了知识的传授,又注意了方法的指导。如:开课伊始,老师就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书写课题,并提示学生看老师写课题,一方面让学生从颜色上感受了九色鹿的“色”,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规范写字起到了示范作用;在指名学生读生字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认真听别人读时,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在学习生字时,让学生说识记方法,教师范写时,采用口诀记忆法,边写边念口诀,学生在浓浓的趣味中掌握了字形结构。如何让学生潜心会文?如何引导学生同文本对话?如何让学生亲近语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