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03 07:17:4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2、让学生从多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多角度能用两步连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描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谢老师非常高兴能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来学习数学。在上课之前,老师问了本校的其他老师说我们班的同学上课特别积极,老师特想在这节课上看到大家的风采。看谁的耳朵最会听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发言,看谁的脑筋动得最快并且能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一个方阵

师:前段时间育才小学正在举行运动会,瞧,他们排着整齐的方阵过来了。(播放:运动会情境)如果老师用手中的这副图上的一个圆表示其中的一个人(贴图),那你从这一个方阵中(板:一个方阵)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横着排的有5人。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横着排的叫做行。板:行

师:那有几行?每行几人?板:每行有5人,有4行。

生2:竖着排的有4人。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竖着排的叫做列。板:列

师:那有几列?每列几人?板:每列有4人,有5列。

生:一个方阵有20人。

师:很棒,你还看出了一个方阵的人数。

2、提出问题

师:紧接着又走来了一个相同的方阵,看着这两个方阵,现在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2个方阵一共有几人?

3、探究方法

师: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

(安静独立地思考,把算式写到本子上;写好后,思考你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巡视一圈,同时听取和指导完善学生说的过程。

4、汇报交流

(1)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说算式师板,再说思路)

生1:54=20(人)

202=40(人)

师:那你的这个算式是先求哪部分,再求什么?

生:先求一个方阵的人数,就是54=20(人),再求2个方阵的人数,就是202=40(人)。

师:你能上来圈一圈吗?

师:谁听懂了他的解题思路再来说一说?(生说师同步媒体演示)

师:大家都都听懂了他的解题思路吗?一起来读一读这个方法的解题思路。(生齐读)

(2)师:除了这种方法,谁有不同的算法或思路?

生1:25=10(人)

104=40(人)

师:那你的这个思路是先求哪部分,再求什么?

生:先求合并后一个行的人数,就是25=10(人),再求4个这样一行的人数,就是 104=40(人)

师:你能上来圈一圈吗?第一步先求哪部分?

师:谁能根据这幅图把刚才这名同学的思路再说一次?(生说师同步媒体演示)

师:大家都都听懂了他的解题思路吗?一起来读一读这个方法的解题思路。(生齐读)

(3)师:还有另一种方法吗?

生1:42=8(人)

85=40(人)

师:42=8(人),表示你先求哪部分?(生:先求合并后一个列的人数)师移动方阵

师:你能上来圈一圈吗?第一步先求哪部分?

生:先求合并后一个列的人数,就是42=8(人),再求5个这样一行的人数,就是 85=40(人)

师:谁听懂了他的解题思路再来说一说?(生说师同步媒体演示)

师:大家都都听懂了他的解题思路吗?一起来读一读这个方法的解题思路。(生齐读)

【预设】:若学生出不来第三种方法,则师出示。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小朋友的方法,42=8,85=40你能说一说吗?他表示的42先求哪部分,再求?

师:你能上来指一指吗?你可真聪明!

(4)师:那我们能把这2条算式,写成一条综合算式吗?

生1:452=40(人),生2:254=40(人),生3:245=40(人)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5、对比提升

(1)师:通过刚才的小组交流,我们得出了这样3种方法。(课件出示3种方法)。

(2)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预设:答案相同,都用乘法计算(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连乘解决问题)

不同点预设:方法不一样。方法怎么不一样?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小结:真了不起!,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师:学习了方法,就来解决具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鸡蛋问题。(不同策略,解决问题)

师:这么多鸡蛋会有多少个呢?(课件出示堆成一堆的鸡蛋)。

(1)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有信息吗?你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张图片的内容吗?独立解题。

(2)师:如果用一个正方体换掉鸡蛋,你能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个正方体的问题吗?

生1:从上面看先求一层的正方体个数,45=20(个),203=60(个)

生2:从侧面看先求一层的正方体个数,34=12(个),125=60(个)

生3:从前面看先求一层的正方体个数,35=15(个),154=60(个)

(同步媒体演示,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小结:真棒!同一个问题,不仅能自己收集信息,还能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在数学中有很多题目是类似的,只要你掌握其中最本质的方法,其实我们的数学就这么简单。

2、面包问题(选择信息,解决问题)

40个队,每队有20位运动员;每人要3个面包,2瓶矿泉水,共要多少个面包呢?

(1)40202=1600

(2)40203=2400

(3)32040=1600

师:怎样改一改其他两个也是正确的。

小结:在解决问题中,选择有价值的信息非常重要。

3、游泳问题(隐含信息,解决问题)

师:在信息中,你觉得那个是需要特别提醒其他同学的?

小结:我很佩服大家,不但能用乘法解决问题,还能灵活的找出题中隐含的信息。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老师也非常高兴与同学们一起还学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先求一部分,再求整体。

第2篇:连乘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用连乘解决问题

鼓楼实验小学 蔡盈 2015.4.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52-57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掌握较复杂的“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两位数连乘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灵活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每天读12页,20天能读多少页? 分析:为什么用乘法? 数量关系?

(板书:每份数×份数=总数)

二、新授

1、出示例题3,阅读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贴板书:阅读与理解)生汇报并且板书:5箱 每箱12个 每个45元 一共卖了多少钱?(边汇报边贴板书)

2、分析题意,整理树状图,介绍中间问题(1)用哪个数量关系解决(2)你想怎么求?你从哪求起?(3)5箱的数量题目直接告诉你了吗?(4)12×5 12表示什么 5表示什么 每箱12个乘5箱,这样就可以求出什么?

(5)小结:像这样,题目没有直接告诉你,但是我们可以先求出来,我们把这样的问题叫做中间问题,我们得先解决藏在题目中的中间问题,才能解决最终的问题。

3、让学生根据分步计算列综合式,并汇报

(1)12×5×45=2700(元)45×(12×5)=2700(元)(2)两个算式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要加括号?

4、还有其他方法吗?

同桌讨论,并像黑板上那样写出中间问题,先分步计算,在列综合式计算。同时和同桌说一说,每个算式求的是什么?

5、回顾与反思(1)点题

(2)辨析45×5×12 45×5表示什么?列的算式有意义吗?

小结:解决连乘的问题,我们得知道先求什么,要在题目中找到隐藏的中间问题。不能随意的把数字连乘。

6、总结: 首先,读题

接着,根据信息列树状图,找出中间问题 最后,列式解答

三、练习

1、张庄小学新盖16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扇窗子。每扇窗子安装8块玻璃,一共要安装多少块玻璃?

2、每天跑2圈,跑道每圈长400米,她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第3篇:解决问题(连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连乘)》教学设计

员村小学 程晓燕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 小学数学第六册第99页例

1、练习二十三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种解决方法。

2、探索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投影仪、课件 预设过程:

一、情境引入:

“六一”节快到了,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老师正在为庆祝大会做准备工作。首先要考虑的是新队员的入队仪式。(出示幻灯片,新队员入队仪式场面分成3个方阵,每方阵5行,每行8人。)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连乘数量关系

1、提出问题:

问: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如果一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模板

《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2、让学生从多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多角度能用两步连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描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谢老师非常高兴能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来学习数学。在上课之前,老师问了本校的其他老师说我们班的同学上课特别积极,老师特想在这节课上看到大家的风采。看谁的耳朵最会听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发言,看谁的脑筋动得最快并且能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一个方阵

师:前段时间育才小学正在举行运动会,瞧,他们排着整齐的方阵过来了。(播放:运动会情境)如果老师用手中的这副图上的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解决问题(连乘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连乘问题)》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连乘问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解决问题连乘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和分析题意,能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法: 分析、归纳、练习

学法 :思考、交流、练习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 认真听、仔细想、解决下面的问题:

我每天读12页,20天能读多少页?

12×20=280(页)

答:二(1)班一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99页例1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具体情景中根据问题学会收集、分析相关的信息数据,学会用连乘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现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和解决(解题策略多样化),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数量关系)。

3、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通过编题,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运用连乘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连乘”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的感悟与“连乘”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课件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解决简单问题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1)提出问题(出示:3个方阵一共有几人?)

(2)要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用连乘解决问题》小学教学设计

《用连乘解决问题》小学教学设计

《用连乘解决问题》小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目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列出综合算式。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3.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4.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理清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同学们还认识我吗?喜欢数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三下数学《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连乘”问题的策略。

难点:多角度地观察、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3个方阵图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6月1日儿童节快到了,为了迎接这个节日,集团校决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首先要进行广播操比赛。看,我们三年级的同学入场了,他们排成了3个整齐的方阵精神抖擞地进入操场。

课件依次出示3个完整的方阵图。

二、主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