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复习题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复习题
第四章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中心法则
1、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心法则中,细胞生物可以发生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毒中可以发生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出中心法则的图解
(1)人体的中心法则
(2)HIV的中心法则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用概念图的形式归纳三者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体性状的与基因数量并非一一对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1、下列对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C.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性一定相同
D.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2、马和豚鼠体细胞具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但性状差异很大,原因是:
A.生活环境不同 B.DNA分子中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
C.着丝点数目不同 D.DNA分子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同
3、在人类染色体DNA不表达的碱基对中,有一部分是串联重复的短序列,它们在个体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种短序列可用于:
A.生产基因工程药物 B.侦察罪犯 C.遗传病的产前诊断 D.基因治疗
4、对于中心法则,经科学家深入研究后,发现生物中还存在着逆转录,它是指遗传信息的传递从: A.蛋白质→RNA B.RNA→DNA C.DNA→RNA D.DNA→DNA
5、一个DNA分子可以转录成多少种、多少个信使RNA:
A.一种、一个 B.一种、多个 C.无数种、无数个 D.多种、多个
6、右图是设想的'一条生物合成途径的示意图。
若将缺乏此途径中必需的某种酶的微生物置
于含X的培养基中生长,发现微生物内有大量
的M和L,但没有Z,试问基因突变影响到哪种酶:
A.E酶 B.B酶 C.C酶 D.A酶和D、
7、金鱼草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在强光低温条件下开红花,在遮阳高温条件下则开白花。这个实例说明:
A.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 B.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C.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D.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8、一个转运RNA一端的三个碱基是CGA,这个tRNA运载的氨基酸是:
A.酪氨酸(UAC) B.谷氨酸(GAC) C.精氨酸(CGA) D.丙氨酸(GCU)
9、1976年,美国H.Boyer教授首次将人的生长素抑制素释放因子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并获得表达,这是人类第一次获得转基因生物。此文中的“表达”是指该基因在大肠杆菌内:
A.进行复制 B.控制合成生长素抑制素释放因子
C.进行转录 D.合成人的生长素
10、下列各组细胞结构中都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的是:
①细胞核 ②线粒体 ③叶绿体 ④中心粒 ⑤高尔基体 ⑥核糖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⑥
11、如果基因中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这一变化一定导致:
A.遗传性状改变 B.遗传密码改变
C.遗传信息改变 D.遗传规律改变
12、人的胰岛细胞能产生胰岛素,但不能产生血红蛋白,则胰岛细胞中:
A.只有胰岛基因
B.比人受精卵的基因少
C.既有胰岛素基因,也有血红蛋白基因和其他基因
D.有胰岛素基因和其他基因,但没有血红蛋白基因
13、DNA分子某片段包含m个碱基,其中胞嘧啶n个,该片段复制2次,需要消耗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数为
A. (m-2n)/2 B.( 3m-6n)/2 C. m-2n D. 2m-4n
14、一个多肽链含有氨基酸2000个,则作为合成该多肽链模板的信使RNA分子和用来转录信使RNA的DNA分子分别至少要有碱基(含终止子)
A.6003和6006 B.6003和12006 C.3003和6006 D.5003和8006
第2篇:《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二节,之前教材已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就“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什么”的问题上作了详细阐述和分析,接下来研究“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即第四章对基因的表达问题进行研究。本章第一节着重探讨了“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问题,紧接着第二节就基因如何控制生物体性状展开分析,与教材之前知识内容层层推进,从微观到宏观,解释了生物体多样性的内在原因,而教材第一、二两章又恰恰是从宏观现象到微观分析了遗传现象到控制因素的过程,本节与之相呼应;并为解释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奠定了理论基础,故可见本节内容不仅在教材体系上起到了“结构桥梁”的作用,并体现了人类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对应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属于“理解水平”。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理解基因的概念和本质;二是理解基因的表达过程;三是理解从基因到性状的控制过程及其所对应的具体实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事例。2.能力目标:
本节以生物的具体外在性状分析入手,学生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动脑分析事物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从实验证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知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的,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而后又从微观到宏观、本质到现象的认知过程,要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和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心法则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巧妙的学习探究情景,给予丰富的资料信息和具体事例,组织、指导启发学生,并积极的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真正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现象归纳到本质和从本质延伸到多种现象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带领学生回顾教材的前三章内容,梳理知识网络,展示科学研究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思路,如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后代出现固定的分离比到揭示遗传定 律的过程,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展示课件中“小贝父子”图片。
提问: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是怎样形成的? 2.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提问:在亲子代之间遗传信息通过什么方式传递? 你能根据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以DNA为 起点写出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么?
教师总结遗传信息传递方向,同时展示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课件,提出该过程的发现者克里克,指出该假说为:中心法则。
回顾所学知识,提问:你认为该理论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展示讲解相关资料,介绍英国“疯牛病”与朊病毒,简单介绍朊病毒的复制方式,完善中心法则。
刚才我们分析了中心法则,指出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也解释了小贝父子的相似原因。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如何得知遗传信息最终流向了子代个体呢?
提问:什么是一切生物性状的体现者、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展示图片,回顾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的类型和区别,并举例。3.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病例一: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介绍相关资料并
提问:致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该资料说明基因如何控制性状?
病例二: 囊性纤维病
介绍资料和相关致病机理基因缺失,导致蛋白质改变、导致性状改变。从上面的病例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之间的相应关系 在上面的病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生物体的有些性状是怎么和基因产生联系 的?(这些性状是直接由结构蛋白体现出来的)4.课堂小结
①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思考孟德尔实验中圆粒豌豆和皱粒豌豆的形成原因
关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和上面的例子有和不同? 从中我们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②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间接控制)
病例:白化病
介绍相关资料和发病机理。
让学生自主分析:根据资料分析白化病的成因。
原因:控制酶合成的基因异常导致无法合成相关酶类,从而影响了相应的物质(黑色素)的合成。
简单介绍侏儒症。(生长激素)
通过以上几种病例或现象的分析,你能否构建基因、蛋白质、性状三者关系的概念图?
该图是否代表了生物性状的所有影响方式呢?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会影响生物体的性状了呢?
上述实例都是单个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而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如人的身高可能是多个基因决定,同时又受后天的影响。
举例:蜜蜂,青蛙的发育过程,带领学生阅读课本P68的图例:展示水毛茛图例。
如果让你象完善“中心法则”那样去完善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你会怎么做?调控生物体性状的因素:基因、环境因素。
七、课后作业 请对残翅果蝇的出现提出假说,并进行解释。
第3篇: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心法则”及其完善发展的过程,说明了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并通过具体事例来阐明基因是如何通过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影响生物的性状的。这一节课实际上是对必修一中《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和本章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综合,也可以说是一种简练的总结。上一节中刚讲完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以及之前对DNA分子的详细学习,学生的知识网可能会有一些凌乱,那么这节课的学习就能够帮助学生将之前学习过的内容形成一个规整的思维导图,即“中心法则”,这是生命体系中最核心最简约最本质的规律,掌握中心法则对生命本质的把握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
第4篇: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联系生活叙述转基因食物对人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三、教学难点
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回想一下什么是生物的性状?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学生:生物的性状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有的是生理特性;有的是行为方式等。比如,咱们食用的西红柿的颜色就是它的一种性状。
学生:还有我们的性别,还有人的ABO血型都是我们人自身的性状。
教师:看来大家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接下来思考:生物的性状可以遗传吗?
学生:可以。
教师:那么遗传指的是什么?并举例。
学生:遗传指亲子间的相似性。例如:子女或多或少都有父亲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