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哪?(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1/3
(2)指名读,正音:间、重、还(3)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1)“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3)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4)“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5)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6)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7)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3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4)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五、作业。
1、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2、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3/3
第2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南京春景的文章片段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4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4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4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五、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过绿入到
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4
第3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 刘琳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过程与方法:学会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歌大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整体通读,初步感知
1.自由读这首诗,可以反复读,直到你读通顺了为止。2.谁来读读这首诗?(声音响亮,字正腔圆)3.谁再来读读?(有板
第4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师抓住要害词“只”、“又”、“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
慨万千的思乡情感。
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爱好,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入情入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描写春景的古诗、词语。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声背诵)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静静的夜晚、圆圆的月亮,经常会勾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三个步骤学习古诗(出
第5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听武凤霞老师的《渔歌子》有感
慈溪市实验小学史央儿
武老师整堂课只讲了这一首古诗《渔歌子》,但是却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浓墨重彩的诗意江南,了解张志和的人生和唐朝的一段历史,最后把诗句中流传千古的佳句和学生个人的体验对接,使古诗词的教学上的有滋有味、学生学的那样兴致盎然。
课前交流环节分别出示描写颜色、景物、姿态的词语,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读。为什么这样做呢?随着课堂的步步深入,我明白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学生读完后,老师以送奖品的形式播放了含有渔歌子诗句的视频,歌的前四句便是《渔歌子》全词。视频画面优美,武老师的歌声更是悠扬,让我听得入迷。之后,武老师问:你都看到了什么?歌里蕴含着一首词,是哪一首?孩子们把《渔歌子》提炼出来。接着孩子读,老师范读。她说的一句话我觉得渗透了诗词常识而不着痕迹:“诗词言情、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