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海南省国兴中学 李占民
教学目标: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悟理。2.景、理、情的有机融合。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悟理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有机融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了他们的哲理思考。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二、张若虚简介(生卒年不详),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人如其名,一生低调,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两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三、置身诗境 感知诗之景
问题1:朗读诗歌,置身诗境,诗歌之景可用一个“美”字来形容,它美在哪里?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注意抓意象、意境、特征、手法)
明确:远景:江连海,海生月,月照春江,美景连环,时空阔大,浩瀚悠远。近景:江流、芳甸、花林、沙汀,衬托月光,其美似霰,似霜,生气氤氲,缥缈朦胧,幽美恬静,静谧瑰丽。
问题2:诗歌前后之景有何不同?
明确:前景:寥廓、明净、幽美、宁静、空灵,是喜景。后景:冷清、凄凉,是哀景。
四、缘景明情 品味诗之情
问题3:世界上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诗歌。诗歌写景往往是为了抒情,根据前后之景的不同,说说《春江花月夜》诗歌抒发了几种情感?
明确:喜——歌颂赞美自然奇景(喜景衬喜情);愁——游子思妇山水相隔(哀景衬哀情)
仔细品味这些情感,试着读出它们的不同。(注意抓关键词、手法)
五、缘景悟理 领会诗之理
问题4:这不仅仅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遐思冥想,想到了什么?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明确:对天叩问,发幽古之思,探索宇宙人生:宇宙永恒,明月常在,个体有限,人类无穷,如同江月——感悟短暂与永恒。
六、探究景、情、理之交融
《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一直以来,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先生也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究其如此,不仅在于其既写了景,抒了情,也悟了理,更在于其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问题5:诗中的“情、景、理”是如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景中有情——月夜美景中洋溢着欣喜赞美。情中有理——游子思归里蕴含着时光飞逝。理中含情——月下哲思中饱含着人生追求。诗中的情与理都不孤立,均由景引出。
问题6:诗歌能否将“月下的哲思”放在结尾?为什么?(注意诗歌的思路)
明确:不能。不合逻辑,也不符合情感的变化。作者的思路是由月升写到月落,从月之初上时的迷离、美妙(高亢),到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平缓),到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再到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月下哲思应在月升寥廓宁静的境界中,如果把它放在月落之后就显得不合情理了。
诗歌小结:
《春江花月夜》将多种情合为一体,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
扩读演练: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与本诗的月下哲思可谓异曲同工——引发出诗人对宇宙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思考。请你就这个话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第2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选修
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学生眼中的作者:
师:哪位同学解释一下张若虚?
生: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一生补充:曾任兖州兵曹。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就美名,闻一多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师: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成就千古美名。他是成功的,也是幸运的!好,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幸运诗人的成功之作,被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称为“孤篇压倒全唐”的唐代绝响,《春江花月夜》。
三、整体感知:播放配乐配画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
师:大家初读这首诗就意境和情感整体而言有何见解和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生:春江月夜澄澈空明,情感低沉哀伤、惆怅无奈。
生:感觉意境幽美而邈远,情思清苦而不沾泪。
师结: 概括准确,文辞精美。
四、分节朗读并赏析。
现在我们分节朗读体会本诗融景理情于一体,优美深邃、浑然天成的意境美。
1、齐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师导:我们知道意象是融合了人类情感的物象,而这首诗又是怎样整合这些意象
来展现怎样的诗的优美意境的呢?
生:在诗人的眼里,初月是明媚的,高月是皎洁的。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构成一副美妙的花月图。
师:准确!
生: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彩图:江面广阔无垠,春潮涨起,似与大海连在一起。夜幕慢慢地把整个大地笼罩,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在月光的映照下,江面上腾起的水气似雾似烟,如蝉翼轻纱,久聚不散。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将春江景物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色。江流弯弯曲曲绕过开满花草的春之原野,月色洒泻在花树上,就像撒上了一层洁白晶莹的雪珠。空中月光似天将流霜,不见飞动,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成白茫茫的一片,使人无从分辨。此时此刻,月如花,芬芳四溢;月如醇,令人陶醉。
师:鉴赏诗歌,不能简单的翻译诗句,而是通过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同学们的理解非常透彻,文辞描述也很优美!
生:我想说,师结:诗人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而又不乏流光溢彩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我们能否用两个短语简单概述这幅画面?
生讨论作答。
短语选择概括意境:(真是)空明澄澈,美妙绝伦。
2、师读,生思考: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人不仅是感情动物,还有思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此时此景必然引发诗人思考。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师:人不仅是感情动物,复杂就复杂在还有思想,此时此景必然引发诗人思考。谁来分析这诗节的意境?
生:诗人眺望空中孤月,思想飞跃,飞跃出前人思想的束缚,去感悟人生,探索人生与宇宙的奥秘,道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哲理和咏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人生观。而我就全诗理解,诗人并不像古人那样,对人生短暂感到感伤、绝望,而是追求和热爱。
师导:是啊,在这壮丽幽美的花月夜里已自有其迷人的情韵,诗人却不知享受,且去陶醉,偏又驰骋了他的思想去惹事生非,探寻那永无答案的宇宙、人生,就此谁还有高见?或就后一句谁有什么感悟?来个胸臆自抒,个性解读。
生答:虽人生代代无穷,但就一个“何人”而言,却又是短暂的,应该珍惜!
师:对!所有的这一切都孕育了一个自然之理,江天一色,皎皎孤月,怎能不引起诗人的“人”“月”思考呢?也就自然会有“人生无尽,江月永恒”之慨叹!面对相似的江月虽
有代代人生,然相对于整个广袤、永恒的宇宙,小小的“个体人生”却又是那么的渺小、短暂,无奈的情怀啊!其中蕴涵了多么高深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其基调应是哀而不伤、郁而不堕的,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生讨论以短语概括本诗节意境。
短语选择概括:清明洁净,奥妙无穷。
学生推荐一生读: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师:我就知道中国古代诗人的多愁善感,那种超人的“忧患意识”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自寻烦恼,再无端生出一些卿卿我我的情来,折磨我们,谁来解读一番? “
生:此时此刻洁白的月光洒满江面,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而在楼台上,孤独的思妇望着这月光思念着远方的游子。游子比作月光,天上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思妇的妆镜台。照在思妇的妆镜台上,精确体现出了游子虽然身在异乡,但心却不由自主的定格在家乡之情。“去悠悠”“扁舟子”“月徘徊”“卷不去”“拂还来”体现出了对在外游子的相思之情。
生:我想谈谈我对‘徘徊’的理解。诗句中的‘月徘徊’实际指思妇‘心的徘徊’。此时的思妇因为思念相隔千山万水的夫君而心中充满愁怨。因而,在她看来,悬空高挂的孤月也像她一样在徘徊,在待人。
生:对于“月在徘徊”的理解我觉得不仅仅表示在作者的心在徘徊,情在徘徊,同时也有是因为云在动,这是有关于物理上的参照物问题。
师明确:解读的好啊!“徘徊”,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还有那思妇卷不去、拂还来的痴情和缠绵。
这悠悠的“愁”,毕竟是月下清愁,绝不是那生死别绪。没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样的浓烈,可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惆怅和迷惘,倒是一样的难受,“一种相思,两地闲愁”,“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
是啊,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这人生图象,引出这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女生齐读: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师:人间挚情,都愿相见相闻,不怕的是不见不闻,最挠心的是相望不相闻,那种相见的愿望抑或欲望自然难抑。诗人再搞点手段出来,偏偏让以传音信为能事的鱼雁无能为力,让你更难奈。一个“愿”字岂能了得。哪位同学根据意象简析一下诗中思妇的心境?
生: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苦)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看江中,鱼儿在水里跃动,跃也无用,只能激起阵阵波纹。思妇多么希望它们能够传达难耐的私情呵!却做不到,只好愿随月光照在相思人的身旁。
师评:是啊,难耐的心,难耐的情啊!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心上人吗?共望明月却无法相知,只好寄情月华,“流照君”了,“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己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唉,该死的诗人!)
男生齐读: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师:谁来解读一番?
生:春江花月夜,如此良宵,如此佳辰,人生能有几度逢,而诗人独自异乡,形影相吊,在此情境,诗人的思乡情愁油然而生,萦绕心头,以致在梦中寻觅故乡花落闲潭的痕迹。当诗人醒后,望那江水、斜月,愁情更是加速的滋长,她多么渴望明月能够传情。
生:把游子阵阵的无奈渲染得淋漓尽致,或许他们相逢的时候只有一方闲潭,一片落花,但对“同心而离居”的人而言,他们裸露在冰冷月光中的梦却在这里找到了归宿,“可怜”一词点出了他们的无奈。诗歌最后两句把所有的情感凝聚在了一句发自内心的扣问之上。“到底有多少人能乘月而归呀?”答案是那么令人无奈。他想让月光感动,让他乘月而归,但他却破碎成一片一片的碎片,溶入深深的江底,只留下阵阵涟漪久久荡漾在江面之上,这里把这种无奈定格在“春”“江”“花”“月”“夜”之中,摇落于“满江树”。
生:我认为“沉沉”二字着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师结:分析的都非常精彩!落花流春,江月西沉,却路途遥遥,天隔一方,相会无期,即使落月也会摇情。本来就已难耐的思情怎经得起诗人这一“摇”啊,情满江树的万般无奈也就不会觉得奇了!
师评: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动神迷。
小结:一曲《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五、拓展:中国古代诗歌不解的意象情结。
结语: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文心雕龙·物色》有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般而言,人们的心理与自然的物色是同步同态的。对于“美好”的“春天”,人们并非只有“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唐·于良史《春山夜月》)之类的肤浅之感。对于情深感锐的文人,美好的春天,更容易触动他们心中那根高张在似倾危柱上的哀切急弦!此正如苏轼《水龙吟》所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早在《诗经·七月》之中,便有“春日迟迟,„„女心伤悲”的佳句。“伤春”、“悲秋”,可说是中国古典艺术中一个亘古的主题。明·陈继儒《小窗幽记》所说:“送春而血泪满腮,悲秋而红颜惨目。” “伤春”、“叹花”之诗咏,业已形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文脉”。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欧阳修《蝶恋花》有 “泪眼问花花不语”。晏殊《浣溪纱》呢?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而那无尽的江水又是中国文人伤春叹花的绝好伴侣。李煜《浪淘沙》 “流水落花春去也”。古代乐府诗《前溪曲》“花落随流去,何见著流还”。春如流水,逝而远去。“春江”之川流,更使人嗟叹不已。李煜《虞美人》则是绝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正是以其超越古今的口吻,滔滔无尽的气象,震憾着无数骚人墨客的心灵,成为失魂落魄之人的哀叹!
满目春江,在诗人眼中,是离人泣血之汇成的无尽哀愁;遍地落红,在诗人眼中,是雨横风狂之夜摧杀的狼籍尸骸。李后主《相见欢》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思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在中国文人看来,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它的每一过程,每一遭遇,都极易唤起人类共鸣的感应。”
《红楼梦》
中国古代诗人,寄予春江花月夜的爱恨情仇,也正是在此“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之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中,渐渐从“忧患意识”中超脱出来,开始自觉人类的情感“局限”,并升华到“达观洒脱”的崇高境界。
张若虚之“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闻一多)的《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
正如闻一多先生评云:诗中“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人如上帝一样,他怀抱一切,洞见一切,理解一切,同情一切;但没有怨恨、没有尖酸、没有诅咒。在神奇的永恒前面,诗人似乎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只有错愕与无奈!
七、作业:背诵全诗,以优美的文字再现诗前十句的画意诗情。
第3篇: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赏析诗歌,理解诗歌的感情。
2.分析诗歌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3.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学习重点:
描绘画面与揣摩相思之情。学习难点:
揣摩理的理解与比较。学习方法:
诵读,描述,练习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仇,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意境:它是情感的载体,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亲友间的怀念:然而在失意者笔下又成为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成为永恒的象征。但我们遥望明月的时候自然有无限的遐想,自然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李
第4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过渡与融合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知道这个人是
第5篇:《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课教堂传统课堂与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之比较
高中新课程实验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学习的模式不同。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对知识的学习,侧重于积累,尤其是学习课本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学生往往成为接收的机器,缺乏思维的训练。新课程实验教学则强调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要主动地参与,同时,要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要求更加注重民主学习和探究。强化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对文言文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文体知识的学习,注重字词句的训练,注重段落大意的归纳,注重语法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把语文当成工具,未能突出语文学习的审美情趣。通常情况下,只要把句子翻译出来,理解字词的意义就算完成任务。而新课程实验教学,则把语文看作是工具性和人文性
第6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肖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
第7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精选18篇))由网友 “明明如明”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过程:
一、导入
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引人注目,闻一多先生曾将此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论家说张若虚这一首诗可以“孤篇盖全唐”。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经典诗作。
二、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
第8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
是啊,月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都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着一种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一起去领略他笔下,这段春江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三、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