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春江花月夜教案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 “鱼咬尾”及 “换头合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2、通过演唱主题旋律音乐和画旋律线,让学生感受它的旋律古朴典雅,节奏平稳舒展,加深对音乐内涵的体验。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2、能够视唱和背唱主题旋律,体会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魅力。教学重点
1、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2、熟悉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
1、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2、背唱主题旋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简介《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中国古典乐曲,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二、聆听引子和主题音乐
1.、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
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琵琶:表现江水拍岸,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地点:江岸边,箫,鼓:表现了月夜,描写了一个时间。
2、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江 楼 钟 鼓(1)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结构特点一:“鱼咬尾”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前句旋律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平和委婉。自然引出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常用手法 “鱼咬尾”。即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后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这种创作方式称为“鱼摇尾”,也叫衔尾式。)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主要旋律三遍,体会旋律的委婉平静,优美如歌的意境。
3、学唱主题旋律:
第一次演唱:这条旋律是全曲的灵魂旋律,让我们跟着录音一起来演唱,感受她古朴典雅的江南风韵。(唱主题)
第二次演唱并思考:主题音乐的每一句旋律都是由乐队全奏的吗?最后一句用箫来演奏的,从乐队的全奏到箫演奏他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表达一种宁静与悠远。)
第三次演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情感的表达
(设计意图:作品的主题旋律能被广泛流传,说明作品的主题音乐优美如歌通过多次演唱,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主题音乐)
三、聆听全曲
月上东山:(第一变奏)
1、音乐与第一段对比有何变化?(旋律如何走向等)
2、请注意结尾音调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乐曲,了解“换头和尾”的发展手法)
意境描述: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
花影层叠:(第二变奏)
1、音乐后面节奏有什么变化?是由什么乐器演奏?(密集、琵琶)
2、结尾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听辨主奏乐器“琵琶”的音色,并感受它的音乐形象及表现了)
意境描述:乐曲描写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葱葱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面,岸边簇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丽的色彩。
水深云际:(第三变奏)
(意境描述:这是一段富于动态的音乐,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变化而成的。乐曲中二胡在低音区奏出浑厚的曲调,忽而琵琶在高音上弹出透明的泛音。刻画了月光映入水中,水天一色、云深不知处的壮观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结构特点二:“花影层叠”与“月上东山”的收束句完全一样,又与主题的收束基本相同; 而在收束前,它们的旋律都做了明显的变奏,这种创作手法叫做“换头合尾”。指的是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尽管前面部分旋律多变,但每段结尾基本相同,将乐曲的多个画面融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这一创作手法在后面的几个段落音乐
里也被采用或者变化地采用。
渔歌唱晚:(第四变奏)
提问:音乐给你什么感觉?音乐主要表达些什么?(每一乐句的旋律都是宽—紧—宽,中间的弱起部分把渔翁丰收后摇橹唱歌的悠闲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洄澜拍岸:(第五变奏)
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与前面几段音乐在情绪、力度、速度上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表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给这部分取个小标题吗?(设计意图:感受节奏、速度在音乐中的作用)
意境描述:琵琶用轮扫有力的弹奏,似渔舟破水。古筝划奏,似波涛拍岸,乐曲速度不断加快,旋律气势磅礴。
欸乃归舟:(第六变奏 高潮部分)
提问:根据小标题,你会描写哪些音乐形象?
意境描述:音乐开始,乐队奏出起伏不断的旋律,那是对划船动作的描写。古筝生动地刻画了归舟破水的意境。
尾声:
提问:乐曲在速度、力度上有什么变化?描绘什么音乐形象?
意境描述:二胡和箫先后奏出悠扬的主题,自由曲调再现了引子特征。结尾处速度渐慢,力度渐弱至消失。表现了归舟远去,春江更加宁静,令人回味无穷。
四、总结 “换头合尾”的变奏手法
这是一首十分典雅、优美的乐曲,全曲的主要旋律柔美,舒展,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现,从不同的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然后归结到同一个结尾乐句:
这种 “换头合尾”式的变化展开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它使全曲气势连贯,融会统一。
五、课堂小结:
音乐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音乐平和,悠远,和谐,宁静,是一种东方古典美。乐曲好像一幅山水画卷,一幕幕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感觉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一种人文景观,一种超自然的人文精神。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要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但段落结尾句是一样的,听起来十分和谐。同时我们通过演唱主题旋律,并学习“换头合尾”这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同学们一定会有很深的印象,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不妨去听听带歌词的《春江花月夜》,愿大家发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统,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知音。
六、巩固课堂
再次演唱主题旋律,并画出旋律性。(画旋律线依照时间是否充足而定,反之可作为家庭作业来完成)
七、教学反思
案例优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挖掘美,并去体验美,那么作为引导方式之一的课题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把每个标题都设置了问题,如听到这段音乐你能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它的速度、力度、前后乐句的变化等等这些问题。同学们会认真地去倾听音
乐,并且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会说音乐太美了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有的说像仙女翩翩起舞,有的能想到圆月映照江面所形成的美景等,确实让我感到学生的能力是无可估量的。案例中缺点:教师的提问有预示性,有一定高度,有一点深度,切入点有模糊之处,学生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思考,当时有部分学生一时回答不出,老师也有所顾虑。后来老师给出几个选择性的答案,学生选择错误答案也没关系,可以当场进行讨论,有了讨论和思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反而会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中之景,体味诗中诗情、理解诗中之哲理。 2.掌握诗中“春”“月”“落花”“江水”等常见意象。 3.熟读成诵。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一、整体感知:1、课前导语:自古以来,月亮就一直是中国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他寄托着人们的悲欢离合,寄予着人们的深沉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
《春江花月夜》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3、了解和把握古代......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重点)2、......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