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倔强的贝多芬课文内容
倔强的贝多芬课文内容
想必大家都知道贝多芬是音乐界中不可多得人才。本文的内容是倔强的贝多芬课文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倔强的贝多芬课文内容
“乐圣(shèng)”贝多芬成名后,许多贵族(zú)拼命想结识他。但是贝多芬性(xìng)格倔犟,对那些有权(quán)有势(shì)的贵族格外鄙视。
一次,贝多芬应一位亲王的邀请,参加一个音乐会,并在音乐会上演奏自己的作品。音乐会在亲王的庄园里举行。那天天气十分寒冷,并且下着倾盆大雨。
贝多芬坐在钢琴旁熟练而深情地弹(tán)奏起著名的《月光曲》。沉静幽雅的旋(xuán)律(lǜ)在大厅里回荡,优美的乐曲使人们陶醉,大家停止了谈话,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似乎他们不是在风雨中听演奏,而是沐浴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中。
这时,有一位伯爵(jué)旁若无人,忽然说起话来,而且声音越(yuè)来越大。贝多芬再也忍受不了这声音的干扰,愤怒地停止了演奏,站起来高声说道:“我决不能为这些蠢货(huò)演奏!”主办音乐会的亲王不但不制止那位破坏全场气氛的伯爵,反而大声训(xùn)斥(chì)贝多芬。面对这种侮辱,贝多芬怒不可遏(è),他对亲王说:“亲王,你成为亲王,只不过因为你的出身而已,而我却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亲王有成千上万个,而我———贝多芬,却只有一个!”说完,贝多芬头也不回地走出了演奏厅,迎着疾风暴雨,快步离开了亲王的庄园。
相关阅读:
反思一:倔强的贝多芬教学反思
《倔强的贝多芬》是“自尊自强”主题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述的是乐圣贝多芬在一次演奏中因不堪贵族们的侮辱而愤然离去的故事,表现了他刚强不屈的性格。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走进故事情境,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乐圣”贝多芬面对权贵自尊自爱的品质。我抓住中心词“倔强”和“鄙视”,进行了有层次的语言训练和美好情感的熏陶。
一、入境始为亲,用音乐点燃激情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过《贝多芬和“致爱丽丝”》一文,对贝多芬曾有一番认识和了解。课前导入时,我播放了一小段钢琴曲《致爱丽丝》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熟悉而亲切的情境中。“在《贝多芬和“致爱丽丝”》一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善良又充满爱心的贝多芬,那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在演奏另一首著名钢琴曲《月光曲》时发生的故事,相信你们会对贝多芬有更多的了解!”这样的导入顺畅,自然有美感。上课伊始,贝多芬的形象便与音乐紧密结合。
当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到贝多芬有着高超的技艺,把听众们带入忘我的境界,完全沉浸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中时。师生不由得称赞“不愧是乐圣!”然后虔诚地欣赏《月光曲》片断。美好的音乐令人享受,老师巧妙地把欣赏音乐与品味语言相整合,请学生细细品味,美美地读和钢琴曲一样美又有意境的语言文字。我的期待得以实现,听到了学生来自内心深处地读书声!
在拓展文本,深入体会贝多芬性格倔强时,我第三次运用了音乐——钢琴曲《英雄》,学生们伴着音乐自读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资料,深深地为他不屈的精神所打动,这样的人正是英雄!
整节课三次用到了贝多芬创作的钢琴曲,使主人公贝多芬与他的音乐在学生心中栩栩如生,达到了人文合一,浑然天成的效果!
窦桂梅老师曾说过:也许,音乐的伴奏不属于语文的范畴,但在高素质的教师眼里,不会因为它不姓语文而把它拒绝在语文的课堂之外。要更新对“语文”的认识。语文课不仅仅是语文。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是舍本逐末,只有语文的语文课会味同嚼蜡。
二、拓展求发展,补白构建精神家园
教师要善于经营文本,用补充或修改等手段“美容”教材,既而丰满文字的形式美和流动美!
课文开篇交代贝多芬鄙视权贵,性格倔强。第二段却写他在恶劣天气情况下应亲王邀请去演奏,显然跳跃性很强,似乎有些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与文本间架座桥梁。于是我大胆地把问题扔给学生,最后一致认为“贝多芬应邀演奏是因为他热爱音乐,希望把音乐中表达的'美好情感传达给每一个人”。这样的补白使学生对音乐家有不俗的认识。
课文通过“演奏月光曲时发生的故事”这一典型事例来表现贝多芬性格倔强,对学生来说,还不足以留下立体深刻的印象。作为站得高,看得远的老师就应适度补白。在理解“疾风暴雨”这个词后,出示一份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直至逝世的资料,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贝多芬面对困难毫不退缩;面对权贵,不卑不亢;面对热爱的音乐,承受双耳失聪的痛苦与绝望,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用一生来追求……最后出示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使倔强的贝多芬这一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达到了,在精神的世界里走了一个来回,受到了感染。
一堂好课,可以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里,展现无穷的智慧与创意,听得见生命拔节成长的声音,方为好课,我要不断努力!
反思二:倔强的贝多芬教学反思
最近课堂时间总是觉得不够用,而且每节课后反思时,都会猛的想起:哎呀!我怎么又忘记讲这个了呢?反思一下,也许是准备的内容太多,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也要有所取舍呀!
今天,完成了我们学年的每人一节课,这还是第一次参加“一课四讲”的活动,深有感触的就是一个人一个样儿。和大家比起来,我感觉自己的课堂教学还不够成熟,但我感谢学校安排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我学到别人的优点,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
感受一:学生的预习越来越好,所以学生的课堂起点高了,我反而有些蒙了。如在课堂伊始,播放《致爱丽丝》这首曲子时,学生的回答超乎我的预料,有的学生说:“在校园晨曲中听到过这首曲子。”有的同学说:“我在去年的语文课上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它的名字叫《贝多芬和致爱丽丝》,其中讲的就是这首曲子。”紧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贝多芬的了解和查找的资料用一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贝多芬,学生说:“他是德国人,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在音乐创作方面有突出的贡献,被后人称作‘音乐之父’和‘乐圣’。”学生能说的这样完整,令我有些意外,我表扬了他,但现在反思一下,表扬的还不够,应该让大家都来学习他积极预习的好习惯。同时也应该在此收住,后面发言的同学说的也可以,但是与他的内容有重复,就无意间浪费了课堂的有效时间。
感受二:自己上过一节课,好像对一些知识也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在备课时我想让学生围绕“课文哪些语句表现出贝多芬性格倔强?”这一问题贯穿始终,想法不错,可是当我让学生找找贝多芬的性格特点时,学生很快找到他是个“倔强”的人,一般来说人可能同时会有几个性格特点,而“倔强”只是贝多芬的一个性格特点而已,我的表述不够准确。
感受三:读写结合是有好处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总结出写人的作文可以先整体写写他有什么特点,再通过一件事把这个特点说明白。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经常讲描写方法的问题,所以对描写贝多芬这个人物的手法,学生并不陌生,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其实这也是写事作文中的重点。趁热打铁,我在课后布置了一次习作《____的xxx》让学生通过一件事写出一个人的特点。
感受四:我感觉同学年的其他几位老师在挖掘文章中心思想时,都比我做的到位,这也是我要向大家学习的地方。同时,我个人认为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对处世不深的孩子们来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学以致用更为重要。
感受五:今天(9月22日)把《倔强的贝多芬》一课讲完,发现孩子们了解了许多关于贝多芬的资料,一谈起贝多芬一生的遭遇,大家不但兴趣盎然,而且都大胆地各抒己见。一个学生疑惑地问:“贝多芬耳聋怎么还能听到那位伯爵在说话呢?”另一个学生回答他:“当时贝多芬还没有耳聋呢?”又一个学生补充道:“就算贝多芬耳聋了,他还是可以根据伯爵的口型,知道他在说话。”……大家讨论得十分热烈,这时刘文煊举起手来,说:“老师,我想用一句话来形容一下贝多芬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话音刚落,掌声响起,感觉在这节课上,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了,看来两课时还是十分必要的。
第2篇:倔强的贝多芬
《倔强的贝多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理解贝多芬面对权贵自尊自爱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有尊严的道理。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积累并运用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了解“倔强、怒不可遏”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和理解贝多芬面对权贵自尊自爱的品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课文: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直接导入
三、倔强出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什么意思?
四、创设情境,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的第3段。
2.渲染情境,提升情感。
我相信用心读的同学一定已经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课文,听(放《月光曲》录音),这就是贝多芬那首著名的《月光曲》,你有什么感觉吗?
3.指导朗读:你陶醉了吗?读读看——
让多名学生读第3段。
五、小组合作再悟课文第4段,体会贝多芬的倔强
可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打断了这美妙的琴声,默读第4段,画出贵族侮辱贝多芬的句子和贝多芬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1.体会词语“旁若无人”。
旁若无人是有人还是无人呢?是有人却当作没有人一样。课文里是谁旁若无人?(伯爵)他又对哪些人视而不见呢?(贝多芬和这些沉浸在乐曲中的人),他旁若无人的表现是什么?(声音越来越大)作为一名观众此时你有何感受?是啊,对于一名用心聆听、尊重艺术的人来说真是无比的气愤,对于用心演奏乐曲的钢琴家贝多芬来说更是忍无可忍。他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出示句子:贝多芬再也忍受不了这声音的干扰,愤怒地停止了演奏,站起来高声说:“我绝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 2.指导朗读:你想怎么样读这句话?
(勇敢地,高声地,愤怒地)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体会情感。随着学生的理解让他激情地朗读。3.对比体会,指导朗读。
出示:“我绝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
“我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 4.体会句子“不但不„„反而„„”。
原本多好的一场演奏会啊,可是现在因为伯爵的傲慢无礼,激起了演奏者的忍无可忍,如果你是主办这次演奏会的亲王,会做些什么呢?
是啊,制止无理的行径,向演奏者赔礼,这是起码的尊重!可亲王是怎么做的呢?他不但不„„反而„„,(引读)。面对这种侮辱,贝多芬——(怒不可遏)。亲王不去制止伯爵是因为他位高权重,他训斥贝多芬是因为贝多芬无足轻重,面对这种侮辱,贝多芬„„面对自己的心血和人格得不到起码的尊重,贝多芬——(怒不可遏)5.指导朗读。
谁来再现贝多芬的声音?其他同学想想你能从贝多芬的声音中听出些什么?
(勇敢、愤怒、骄傲。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朗读)
听没听到贝多芬的骄傲?与亲王相比,贝多芬是值得骄傲的,为什么呢?
是啊,亲王只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才尊贵,而贝多芬是靠自己的奋斗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6.再次朗读,升华情感。
带着对贝多芬的尊敬,带着对亲王贵族的鄙视,带着贝多芬的骄傲再记读这句话吧。(生齐读)
说完,贝多芬头也不回地走出了演奏厅,迎着疾风暴雨,快步离开了亲王的庄园。他这一走,将会失去什么?但他赢得了什么?
六、总结全文,引发学生的思考
面对困难,他毫不退缩,他是——倔强的贝多芬,面对权贵,他不卑不亢,他是——倔强的贝多芬,面对自己热爱的音乐,用一生来追求,他是——倔强的贝多芬!
《倔强的贝多芬》教学反思
钢城小学
于娜
《倔强的贝多芬》是“自尊自强”主题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述的是乐圣贝多芬在一次演奏中因不堪贵族们的侮辱而愤然离去的故事,表现了他刚强不屈的性格。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走进故事情境,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乐圣”贝多芬面对权贵自尊自爱的品质。我抓住中心词“倔强”和“鄙视”,进行了有层次的语言训练和美好情感的熏陶。
一、用音乐点燃激情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播放了一小段钢琴曲《月光曲》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熟悉而亲切的情境中。美好的音乐令人享受,老师巧妙地把欣赏音乐与品味语言相整合,请学生细细品味,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到贝多芬有着高超的技艺,把听众们带入忘我的境界,完全沉浸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中时。师生不由得称赞“不愧是乐圣!”美美地读和钢琴曲一样美又有意境的语言文字。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以读促讲。
就在学生为贝多芬优美的乐曲所陶醉的时候,教师话锋一转:贝多芬这样投入、这样动情地演奏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我抓住“旁若无人”一词,使学生体会伯爵的傲慢无理以及贝多芬的倔强性格;抓住“怒不可遏”一词,体会贝多芬的忍无可忍以及他所表现出来的高傲和自尊。这时不用教师多讲,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有感情地读出贝多芬说的话。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回读课文,推向高潮。
学生在读了贝多芬的话之后,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贝多芬的这份高傲和自尊。这时,我适时地补充了文章的空白点,出示了人们给贝多芬的颁奖词,学生也深深地被感染了,从而把整节课推向高潮。整节课,我以树立贝多芬“倔强”这一人物形象为主旨,通过“创设情境、抓重点词语、有效的拓展延伸”等方法进行教学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学生在读课文时语速有点儿快,声音不是很洪亮,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学生不断的训练。
第3篇:《倔强的贝多芬》说课稿
《倔强的贝多芬》说课稿
敏三小学 曲芝玲
一、教材分析
《倔强的贝多芬》选自科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是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次音乐会上,不堪忍受贵族的侮辱而愤然离开演奏现场的故事,生动形象而又鲜明深刻的表现了贝多芬自尊、倔强、高傲的性格。设计理念: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有了一些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因此我设计的这节课尽量让学生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技法上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教学的要求,同时根据教材的特点,确立以抓住关键词、重点段进行情感体验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验,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心理和品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以“自尊、自强”为训练主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我确定了三维
第4篇:倔强贝多芬的教案
倔强的贝多芬
一、教材分析:
《倔强的贝多芬》讲的是“乐圣”贝多芬在一次演奏中因不堪贵族们的侮辱而愤然离去的故事。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傲慢无礼,刚强不屈,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但贝多芬这个人物距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对伯爵和亲王十分陌生,在教学中我将采用三首曲子《致爱丽斯》、《月光曲》、《命运交响乐》贯穿全文,来帮助理解贝多芬人物的性格。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性格较为内向,日常课上发言不够主动,爱发言的学生寥寥数几,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预习课文,课上想用音乐来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更深入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理解贝多芬面对权贵自尊自爱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有尊来的道理。
2、有事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个自然段。
3、学会本课12个认字,14个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