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教学设计_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8 02:31:3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方程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周长》》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a.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b.能测量和计算具体事物和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c.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2.难点: 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课时安排:6课时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教学难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教学用具:线、直尺、皮尺、课件。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善于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找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图片,想欣赏一下吗?请看(播放课件)这些树叶漂亮吗?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什么形状的?你们能画出来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画一画。

同学们喜欢运动吗?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回忆一下在这个场地中你做过什么运动?(出示课件篮球场)体育课中你们会绕着四周跑一圈做热身运动,看是这样吗?(演示路线),你知道跑一圈有多长吗?告诉你们咱们学校这个篮球场长 28米,宽16米,跑一圈共88米。老师算得快吗?想学学这个方法吗?其实小蚂蚁也有自己的运动场(出示课件小蚂蚁绕树叶跑一圈图)。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用一笔画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树叶的外形。2.小组汇报学生各自尝试画的树叶。

3.你们有办法量出画的那片树叶边线的长度吗?请试一试。4.学生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5.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

(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来量线的长度。(3)用皮尺沿着所画的边线直接测量。

6.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干,你们刚才量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拓展应用 1.摸一摸

(1)课桌面的边线。(2)数学书封面的边线。2.实践活动

(1)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2)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并与同伴说说你的方法。3.练一练

教学反思: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摸——摸一摸自己腰的周长;比划——用手指比划一下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等各种实物的周长;描绘——用彩笔描绘图形的周长。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游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3.运用已学知识,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4.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教学用具:课件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市有哪些公园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园,在这个小公园里,它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这个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小公园的课件。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在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学知识——周长有关的问题。

3.你能指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如果让你来计算这个公园的周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你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吗?

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试试看。5.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1)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2)190+410=600(米)560+240=800(米)200+200=400(米)600+800+400=1800(米)

提问:这两种方法你们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我们班有八个组,老师这里一共有八个图形,我想算出这些图形的周长,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总体来说还可以,也知道怎样计算周长,但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程度有待提高。

《花边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4.经历与同学交流独立算法的过程,体验合作学习、共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教学用具:幻灯、课件。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勤于动脑,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级要开班会,让我们来一起布置班级吧!现在我们先来布置黑板,装上漂亮的花边。但是我出现困难了,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探索新知:

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再讲给同桌讲一讲; 2.学生独立解决“花边至少有多少分米?” 3.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4.汇报各自的算法:

(1)我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34 + 12 + 34 + 12 = 92(分米)(2)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34 × 2 + 12 × 2 = 92(分米)

(3)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34 + 12)× 2 = 92(分米)

三、拓展应用 1.做一做

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长 27cm 宽15cm 长 44cm 宽22cm 2.讨论:

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提问:你们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四、小结: 同学们总结出了长方形的计算方法,用计算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那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课后反思:

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数学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过程。本节课,引导学生亲自测量、记录测量数据,积极探索长方形的计算方法,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探求知识的方法,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快乐。

地砖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采用身边的实物来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用具:皮尺、直尺。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精美的图案,如:装饰图案,装饰后的地板等。

2.在这些图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学们,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正方形吗?

3.我们教室学校的部分地面就是由一块块正方形地砖拼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地砖的周长。板书课题:地砖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先猜测地砖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学生猜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与边长有关?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2.探究地砖的周长与什么有关。(1).测量地砖的边长。

我们的楼道里有地砖,请一个同学到外面,我们可以随便选取一块。如果想知道它的周长,怎样才能算出来呢?必须先测量它的边长。要测量几条边呢? 请你用测量工具测量出你需要的数据。

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注意如果学生手中的尺子不够长,可以多测量几次。(2).计算地砖的周长。

我们已经测量出我们需要的数据。你能算出这块地砖的周长吗?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方法1: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0+60+60+60=240(厘米)方法2:用边长乘4。

方法3:先把两条边长加起来,再乘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独立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要求独立完成,再与同伴交流方法。

2.讨论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有几种?哪一种最简单?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吗?

3.用你刚才选择的最简单方法完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2题求篱笆的长度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说一说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上你学会的知识?举例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首先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情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理解掌握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充分的培养,很自然获得计算的方法。

其次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学生亲自感知、亲身体验。教师能够充分提供给学生机会,使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大胆的汇报中产生一种成就感。学生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自体验,使得课堂真正做到活动化、自主化,切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中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预设轨道、限制学生思维空间的弊端。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交通与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教学重点: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

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平时你们是怎样上学的?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到达学校?(3-4名)2.同学们上学,有的坐车,有的步行,不同的车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人步行的速度也不一样,有的同学的家离学校比较近,有的离学校比较远,步行的可能用的时间多些,坐车的可能用的时间少些。这些都是交通中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交通与数学这个问题。(板书:交通与数学)

二、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一)解决“上学问题” 1.多媒体展示上学图

谈话:小东是我们学校的同学,他是步行去学校的, 每天早上,他都能按时到校。今天,他背着书包上学了,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小东是什么时候从家出发的?(按播放键)师:认真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两幅图有什么变化?

生:小明上学用了10分钟,(板书:10)小东每分钟走65米。(板书:65)师:那你知道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走了多少米吗?先想想,再列式计算。生:65╳10=650(米)2.多媒体展示路线图

师:这是一幅小东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东上学有几条路可以走? 生:有三条. 师:哪三条?

生分别指出:上边的,中间的,下边的.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650米,你知道刚才小东走的是哪条路吗? 师:用眼睛能看得出来吗?(不行)所以请同学们拿出1张纸,同桌计算一下。(汇报交流)师:同学们计算出来了吗?小东走的是哪条路? 生:是下面一条路。

师:这条路是多少米?(师课件展示这条路)其它两条路呢?

师:根据计算,小明走的是下面一条路.如果你是小东,你会选择走哪条路? 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3.师:小东的爸爸妈妈工作挺忙,所以小东平时中午在学校外面的餐馆吃饭,那么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要走多少米呢? 列式:65╳10╳2=1300(米)4.师:昨天, 妈妈让小明中午回家吃饭,昨天,小东上学放学路上至少走了多少米呢?请同学们先动脑筋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师出示示意图:4趟或2个来回.)列式:650╳4=2600(米)或1300╳2=2600(米)5.师: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一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师板书12秒)展开辩论,各抒已见。

师:这道题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为什么? 生1:一楼不用上,他实际上了5层。生2:我忽视了一楼不用上楼梯。

师:这样吧,老师正好有一幅小东家的楼层示意图,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东是怎样上楼的? 师:上了几层呀?是几个12秒? 生:上了5层,是5个12秒

师小结: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再解答。(二)解决“旅游前的买票问题”

1.师:今年国庆节,小东的爸爸妈妈带小东外出旅游,旅游前,小东上网调查了火车的票价,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里程千米 671-700 701-740 861-900 1551-1600 票价元 156 163 191 310 师:观察这张表格,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第一行是火车走的里程数。生2:第二行是火车票的价钱。生3:走得越远,票的价钱就越贵。

2.师:从北京到郑州有689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3张需要多少元?

师:火车行驶里程在一定范围内,我们应付给相对应的价钱,在671~700千米这个范围内的票价就是156元钱。

师:那么大家来看第一个问题,689千米是哪个范围内的,票价是多少?买4张呢? 生:是在第一个,也就是671~700千米这个范围内的,用156×4就求出了4张票的价钱。师:其余的题你自己能完成吗?自己动手做一做。

3.师:从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3张票,500元够吗? 4.北京到长沙有1587千米,每张票多少元? 5.张叔叔预定了2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硬卧票,每张需要交手续费5元,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三)寓学于乐,开心数学

1.师:国庆节,小东一家坐着汽车行驶在宽阔笔直的公路上,他们在车内有说有笑,忽然,爸爸指着旁边道路上一个交通标志问小明:“那是什么?”小东看了看一晃而过的标志,兴备地点了点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交通标志表示什么意思吗? 2.师:路上的交通标志还真多,不一会儿,他们又看到了几个,(师逐一出示标志图,学生说说标志图的意思)

禁止驶入 注意危险 自行车不能通行不能右转弯 注意儿童

3.师:交通标志也是一种语言,它无声地提醒行人和驾驶员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三、课外延伸,继续学习

1.师:看来,交通中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一会儿,我们就解决了这么多,我想,数学不仅仅存在于交通中,你认为哪儿还有数学呢?

“商品与数学”,“饮食与数学”,“建筑与数学”等。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好多问题,你们回忆一下这些都与什么有关呢?(交通)对,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喜欢数学、学好数学,那样数学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板书设计: 交通与数学 65×10=650(米)

教学反思: 数学与交通这节课实际是一节综合课,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应用了数学,将生活与数学有机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一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师板书12秒)展开辩论,各抒已见。这个学生有的难于理解,一直认为是6×12,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问题。在算“5.张叔叔预定了2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硬卧票,每张需要交手续费5元,一共需要付多少钱?”有的学生算成1587×2,将里程数当钱数来算。

《方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2、使学生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

方程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方程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会用自己的话说出方程的意义。 2.能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寻找等......

《方程》教学设计

《方程》教学设计宁晋县第二实验小学张春暖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方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方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方程的含义及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结合具体的情景,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

方程教学设计

“方程”教学设计与说明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贲友林 录入时间:2008-2-18 阅读次数:1103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页,练习......

下载方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方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