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端午的鸭蛋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17课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案
宋向群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
2.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情感目标:
3.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4.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动人的文化底蕴的能力,从而积累写作素材。教学方法:
1.诵读全文,品味语言。2.运用多媒体,营造良好氛围。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一)听写:
门楣méi 苋菜xiàn 腌蛋yān 籍贯jí 城隍huáng庙 肃sù然起敬 车胤yìn 络lào子 囊náng萤映雪 如嚼jiáo石灰
(二)提问:1.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每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2.第一段介绍了端午的哪些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3.作者家乡鸭蛋的特点是什么?(名声久远;质细油多)
4.围绕“端午的鸭蛋”写了哪些趣事?(挑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5.在众多的内容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三)小结:
端午的风俗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贴五毒.帖符.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鸭蛋 名声久远
质细油多
端午的鸭蛋 挑鸭蛋、挂鸭蛋
吃鸭蛋、玩蛋壳
情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二、新授内容:
(作者对家乡的情感融合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下面让我们细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一)品位语言:提示语言特点——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其文风平淡质朴,不事雕琢,话语平常,却饶有趣味。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小组合作从二、三段中找出有韵味的句子加以点评并读出感情!2.小组代表展示读书情况。3.分析句子。提示:
(1)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①这几句先总说高邮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然后依次分写质细(蛋白柔嫩),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再写其油多。
②这三句写吃鸭蛋,妙趣行生,既有动作描写——扎,又有声音描写——吱,又有颜色描写——红。声色俱备,有滋有味,动感横生,富有趣味。(2)“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两个“多”,一个“善于”突出了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
(3)“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曾经沧海难为水、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对家乡鸭蛋的钟爱。(4)“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5)“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孩子气!幽默。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4.齐读4、5段。
例句: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鸭蛋的不同生动地描述了出来,一枚枚鸭蛋也像一个个人一样,各有各的特点,惹人怜爱。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5.总结语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口语化;适当的方言;文(言)白(话)夹杂!小结: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要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就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二)质疑:1.作者为什么先写“端午的风俗”?你怎样理解这样的安排?
(从文章思路来看,首先写“端午的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有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下文。
从写作手法上讲,先浓墨重彩地描绘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的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也就是铺垫的作用。)
2.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保持结构的严谨性,对中学生很必要;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三、拓展训练
扬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因为是扬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我的家乡名之曰:“扬花萝卜”。这个名称很富于季节感。我家不远处的街口一家茶食店的屋下有一岁数大的女人摆一个小摊子,卖供孩子食用的便宜的零吃。扬花萝卜下来的时候,卖萝卜。萝卜一把一把地码着。她不时用炊帚洒一点水,萝卜总是鲜红的。给她一个铜板,她就用小刀切下三四根萝卜。萝卜极鲜嫩,有甜味,富水分。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或者不如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小时侯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这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特色?
四、作业 完善学案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文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时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却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因此,我将本科教学定型为语言赏析与知识拓展积累课。本课教学容量很大,课前需要充分预习,课堂上朗读教学贯穿始终。
《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2. 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情感目标3.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授课教师:黄英英一、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意在让......
《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情景导入,出示目标师:老师问大家一个很常识的问题:五月初五是什么节?生:(齐)端午节。师:老师很想知道提到端午节你们会想到什么?(生情绪高涨。)生1:吃粽子。师:哦,......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2)了解各地的端午节习俗,对比感受丰富多彩地民间文化习俗。2、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品自......
端午的鸭蛋一、学习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2、用心品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3、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